長沙灣過渡性房屋介紹

,前名:「金莎西岸」(Canary West),之後更名:「嘉雲西岸」(Harbour West),最終易名為「君滙港」)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大角咀的私人高尚住宅,發展商為新鴻基地產及地鐵公司(今港鐵公司)。 屋苑由新鴻基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負責總體設計,並由馬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詳細設計,共設有5幢樓高48及56層的住宅大廈,共提供1,514個單位。 社協計劃租予輪候公屋3年以上的基層家庭、低收入的在職家庭或綜援家庭,居住惡劣環境的家庭亦獲優先考慮,租期至少2年,綜援家庭的租金是家庭每月租金津貼上限,低收入家庭則參考過往社協的過渡性房屋項目,釐定低於市值租金的水平。 社協說,每戶每月需繳付200元作維修儲備,如期間未有動用該筆儲備,在租約終止時會全數發還予租戶處理搬遷事宜。 規劃署回覆指,根據大綱圖《註釋》,任何土地或建築物的臨時用途(預料為期不超過五年),只要符合有關的法例、土地契約條款的規定,以及任何其他政府規定,便屬經常准許的用途。 也因此,有關公眾諮詢不涉及《城市規劃條例》 申請,以及公眾諮詢程序。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該空置地位於長沙灣英華街,毗鄰西九龍法院大樓,距港鐵長沙灣站約10分鐘步程,佔地約2865平方米。 社協表示,單位除有1人及2人單位,亦設3至4人、5至6人,以及無障礙單位,設計強調室內自然採光和空氣流通,除設獨立廚廁,亦提供人均居住面積至少7平方米的居住空間,更設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間,促進居民交流。 據社協建議,將建兩棟4層高的組合屋,提供約132個單位,首年預計容納340人,全期預算可協助近700名輪候公屋3年以上的基層市民,預計2021年上旬開始簽訂租約及入伙。 城市規劃委員會指出,如經運房局轄下的專責小組統籌,在位於市區及新市鎮地區的永久建築物內,發展為期不超過5年的過渡性房屋,可視為屬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經常准許的臨時用途,毋須規劃許可。 歸納現時政府已推展的「過渡性房屋」,不少都是跌入「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中,都需要經過上述程序才可以改劃。 只是當你買樓時,毗鄰用地劃作「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長遠也可能被改劃為住宅發展。 2020年3月,立法會通過撥款50億元成立了資助計劃,來協助非政府機構推行相關過渡性房屋,以一筆過方式資助所需工程費用,希望可達到過渡性房屋供應由10,000個增加至15,000的目標。

按城規條例而撰寫的「分區計劃大綱圖」,會把不同用地劃作不同用途,當中再細分「經常准許用途」、以及「須經城規會審批用途」。 若「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改劃成住宅用途,住宅發展不是跌入「經常准許用途」,則需要得到城規會審批及同意。 140個單位中,35個屬大型單位,當中31個為4至6人住的280呎(實用面積)單位,4個為5至6人住的350呎(實用面積)家庭單位,為市區首個設大單位組合屋項目。 示範單位日前已落成,正敲定建築細節,預計7月起可開始建造組合單位,11月可完全組合,然後再建設公共空間。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SoCO,下稱社協) 成立於1971年,紮根香港50年,推動基層福利和完善福利政策不遺餘力,致力提供多元社會服務以服務基層社區,為一個非牟利、無政治聯繫的社會服務團體。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社協關注基層弱勢的貧窮匱乏,多年來與劏房家庭、長者、新移民、露宿者等並肩同行、倡議仁愛、公義的社會政策,保障基層權利。 此外,另一有份營運過渡屋的團體樂善堂預期,在未來兩年內將提供至少1,542個新的過渡性社會房屋單位,當中包括改裝荃灣象山邨校舍作社會房屋、在彩虹彩興路興建組合屋、由會德豐免費租出大埔黃魚灘用地興建組合屋等。 社協預計項目於10至11月會開放接受申請,申請條件包括需輪候公屋滿3年或以上,租金為租客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或依照綜援住戶津貼計算。

租金方面,以申請者的綜援資助額,或入息25%計算,料大單位月租約5,000元,細單位則約2,000至3,000元,租約期最少2年。 該項目獲關愛基金撥款7,706萬元資助,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金額只夠興建小型單位,幸另獲私人機構贊助,才能興建大單位,但拒絕透露機構名稱及資助額。 房屋署早前更新公屋輪候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一般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是5.8年,創逾廿年新高。 為協助不適切居所住戶於「上車」前有更好的居住環境,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將於長沙灣英華街的閒置用地,以組合屋方式提供約140個獨立單位,目標2022年第1季前落成。 施麗珊又指,社會房屋未納入正規房屋政策,房協和房署不能興建有關房屋,要倚賴志願團體帶動,過渡性房屋所需的社區服務亦沒有資助,團體難以承擔建築成本和風險。 她認為政府作為過渡性房屋供應者,應主動規劃及興建各個項目,並借助部門在管理房屋和工程上的經驗,協助推行項目,將逾80餘億元的專項資助按工程獨特性發展需要定期調整項目資助。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SoCO,下稱社協) 於2016年於社區內開展各項社區過渡房屋計劃服務,截至 2021 年 10月,機構共計營運的104個單位和宿位,服務逾400個基層人士。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長沙灣熟食市場 擬建120伙過渡屋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將於 2022 年 第一季起,在長沙灣英華街開展社會房屋項目「喜 信」,此為社協主辦的「喜家社區過渡房屋計劃」其中一個項目。 本計劃旨在為舒緩基 層 1 至 6 人家庭(不包括 3 人家庭)的住屋需要,期望短期內改善基層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 活質素。 計劃同時設有共享平台,透過社區共享園圃、遊樂健身設施等進行不同活動, 並邀請社區人士參與,從而推廣環保綠化,並鼓勵長者兒童和成人多進行戶外活動和互 動的健康生活概念。 政府擬2023年前興建1.5萬個過渡房屋單位,以解港人短期住屋問題。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二)荃灣海興路及海角街交界過渡性房屋項目樓高二層,按原來的初步規劃可提供約110至130個一至四人單位。 該項目可提供的單位數目亦由於可使用毗鄰相連土地而增加至約210個。 根據資助計劃的規定,在空置土地上搭建臨時構築物提供的過渡性房屋,每個單位的資助上限為55萬元,而最終造價將視乎招標結果而定。 (一)截至二○二二年四月,《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資助計劃)共批出35個項目,這些項目進度大致順利,當中江夏圍及同心村兩個大型項目較預期完工日期提早完成。

  • 我記得在很早的階段,喜華跟我說「我們辦不到」,但不要緊,因為有很多義務顧問團體和朋友幫忙。
  • 另一個項目位於宋皇臺道及土瓜灣道交界,是首個利用暫時未可發展的政府土地、以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的過渡性房屋計劃。
  • 由於這個修訂方式涉及更改「分區計劃大綱圖」,所需工序及時間會較長。
  • 政府進一步推出資助計劃,由原本工程貴用覆蓋改建及建築工程,亦覆蓋一些租金的資金。
  • 其中一個項目位於已於2019年八月停辦的樂善堂小學,樂善堂獲關愛基金撥款1,500多萬元,改建並翻新校舍作過渡性房屋,提供51個二至五人單位,並設有休憩和創意學習等共享空間,和由樂善堂提供的家庭支援服務。

社協一直倡議善用閒置社區土地增加過渡房屋供應,透過增加可負擔的出租單位的數量,輔以社會服務支援,強化基層住戶的能力、儲蓄、抗逆力,促進個人及家庭的身心健康,強化社區中鄰里互助精神。 社協位於長沙灣英華街的過渡性社會房屋「喜信」,提供140個1至6人組合屋單位,各類單位戶型圖則日前正或曝光,為了增加大單位,社協特別邀請私人基金贊助,設35個4-6人兩睡房大家庭單位,為市區首個設有大單位的組合屋項目。 【Now新聞台】社區組織協會位於長沙灣英華街的過渡性房屋「喜信」,舉行入伙儀式,負責主禮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喜信」是少數設有大單位的組合屋項目。 【本報訊】港府未來將大幅提升過渡性房屋單位供應至兩萬個,意味更多過渡單位將會陸續落成。 其中市區首個有提供4至6人大單位的長沙灣英華街組合屋項目「喜信」,將於明日起開始接受申請、並於下月15日截止、預計明年2月初入伙。 《施政報告》提出將過渡性房屋單位未來的整體供應增至2萬個,意味更多過渡單位將陸續落成。 其中市區首個提供4至6人大單位的長沙灣英華街組合屋項目「喜信」,將於下周一(11日)起開始接受申請,並於下月15日截止,預計明年2月初入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早前建議政府利用位於長沙灣英華街的閒置用地,以組合屋方式提供約140個獨立單位,供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或正居於惡劣環境並有緊急住屋需要的人士申請。 項目旨在協助正住在惡劣環境、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改善目前居住環境,以及透過社協地區服務中心支援住戶不同社會服務需要,營造鄰里支援互助網絡。 社協期望項目實踐適切居所的指標和社區為本的社會服務,倡議過渡社會房屋長遠成為恆常政策,成為基層住屋權保障政策。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英華街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喜信」 接受申請

本報得悉,運輸及房屋局收到3個非政府組織(NGO)申請在上址發展過渡性房屋的建議,並已展開評審工作,上月剛完成甄選,獲選機構本月可向運房局申請資助,以及向地政總署申請短期租約以落實計劃,預計項目工程可於明年初展開。 社協年前成功以短期租約形式申請位於長沙灣英華街一幅社區閒置土地,透過組合貨櫃屋模式興建過渡性組合房屋,預計明年二月正式入伙,初步預計協助600名基層市民脫離困境,今個項目亦是市區首個設大單位的組合屋項目。 一個多月前,我通過視像方式恭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喜信」今年1月竣工。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比較可惜的是,我的好朋友何喜華主任今天不能親身出席這個由他極力推動的項目,不過我想稱為「喜信」,可能是反映這個項目也是喜華多年來的信念,所以希望他身體康復後,再回來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的項目。 有見及此,社區組織協會建議利用長沙灣英華街一幅空置土地興建組合屋,作為過渡性房屋,深水埗區議會將於下周討論。 項目八成單位將優先提供予輪候公屋逾3年的人士申請,其餘兩成則予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家庭,申請者不設入息上限,並由社協負責審批,長沙灣的項目暫可營運5年,料可惠及600名基層市民。

儘管過程中加入了社會不同階層的意見,但畢竟非官方成員皆由特首委任,過程中有沒有偏幫政府,這一點涉及大眾觀感。 21歲的巴基斯坦籍娜菲莎和在建造業工作的丈夫在深水埗元州街月租4,000元、位於9樓的天台屋居住兩年多。 她透露天台屋有2房1廳和獨立廚廁,但坦言要帶著兩名1歲和3歲的兒子,「抱上抱落」出外買菜十分吃力。 她又稱天台天花板用木板建成,夏天時會發熱,必須長期開冷氣,每兩個月要繳交約2,000至3,000元電費,而且下雨打風又要擔心漏水和倒塌的問題,走廊樓梯亦不時有老鼠出沒。 租金會按租客的收入計算,根據以往經驗,預料大單位月租約4,000多元;細單位則約2,000至3,000元。 長沙灣熟食市場使用率長期偏低,食環署去年決定關閉,騰空土地作其他用途。 房委會批出多份合約進行新建重建等工程 粉嶺一幅四點七公頃土地將建公屋.《大公報》,1991年2月22日. 圖:鄧婆婆一家入住樂善堂社會房屋後,孫兒不單有學習空間,還透過來自HART義工的「樂善學舍」結識了一班好朋友。 就著51個單位,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會安排4至6人家庭入住獨立單位,2-3人家庭及年青人入住三房共住單位。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四)過渡性房屋從政策的倡議到項目的落實都是透過政府積極牽頭推動,並與非政府機構緊密合作,靈活運用社會資源提供不同類型的過渡性房屋。 專責小組一直為過渡性房屋項目提供一站式的統籌支援,按需要給予非政府機構適切的支持和配合,包括在符合行政或法定程序上提供意見和協助(例如申請財政資助、短期租用政府土地或相關法規要求的程序等)。 政府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透過善用閒置土地及建築物提供短期居所,以紓緩居住環境欠佳並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家庭面對的困難。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以象徵式一元租金,借出一幅位於元朗江夏圍的土地,爲期七年,用作興建過渡性房屋。 項目佔地約48萬平方呎,包括這幅私人土地(97.4%)及小部分政府土地(2.6%),供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或現居於惡劣環境的人士/家庭入住。

租金會按租客的收入計算,根據以往經驗,料大單位月租約4,000多元;細單位則約2,000至3,000元,水電費另計。 其中一個項目位於已於2019年八月停辦的樂善堂小學,樂善堂獲關愛基金撥款1,500多萬元,改建並翻新校舍作過渡性房屋,提供51個二至五人單位,並設有休憩和創意學習等共享空間,和由樂善堂提供的家庭支援服務。 項目將提供1,998個單位,當中包括一至二人單位(1,064個)、三至四人單位(884個)、五至六人單位或無障礙單位(50個),預計容納約6,000人居住。 博愛將提供基本生活配套、醫療服務及社會服務,並將凝聚區內居民,合力建設共融社區,鼓勵居民增加彼此間的聯繫和支援,培養鄰里互助精神,締造和諧友愛社區。 本條目列出所有香港公共房屋(包括香港公共屋邨、資助出售屋苑、臨時房屋區、中轉房屋、過渡性房屋以及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的工業用途樓宇)的紀錄之最。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這個過渡性房屋計劃今年一月尾開始入伙,提供140個1至6人單位 ,所有單位已全部租出,有300多名居民入住,包括基層獨居長者、在職低收入家庭及少數族裔家庭等。 深水埗區議員甄啟榮對熟食市場地皮發展另有看法,他直指上述地盤佔地逾萬平方呎,鄰近荔枝角地鐵站,明明發展潛力甚大,現時的計劃卻僅興建百多個過渡房屋單位,實在浪費地皮,也無助苦苦排隊上公屋的基層家庭。 他建議當局考慮在上址興建公營房屋,善用市區靚地,「假設以新十字型設計起公屋,樓高35層,一層10伙,估計能較原定計劃提供更多單位」。 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公布的「娥六招」中首度建議興建「過渡性房屋」,希望透過增加資助房屋供應,並加強支授過性房屋計劃,「運輸及房屋局」成立了「過渡性段屋專責小組,協助民間主導及非政府機構合作來推行相關措施。

單位面積由140呎至350呎,設獨立廚廁,提供基本傢俬及電器,住戶購置家具亦會有資助,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7平方米。 例如例如GIC用地改劃成住宅用途,「地契」限制不能興建住宅,現在把用地興建住宅,就要向「地政總署」申請「修訂契約」,當中涉及補地價。 事實上,就算進行了公眾諮詢,但城規會是否接納公眾申述卻是另一議題。 在審議過程中,城規會委員會考慮公眾陳述外,還會考慮申請者的理據。 城規會委員除了由官方成員組成外,還有29名非官方成員,來自社會各個專業階層。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一直倡導長遠房屋政策外,亦倡議善用閒置社區土地,增加過渡房屋供應,我們亦相信適切的租金、穩定的居住環境是幫助正在輪候公屋居住在惡劣環境家庭減貧和舒緩經濟壓力的最佳方法。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喜信」落成,140戶家庭300多名居民遷入新居。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啟用典禮上表示,項目去年動工,今年1月竣工,前後不足一年,項目成功落實,印證過渡性房屋應結合官、商、民三方力量。 另一個項目位於宋皇臺道及土瓜灣道交界,是首個利用暫時未可發展的政府土地、以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的過渡性房屋計劃。 項目獲關愛基金撥款6,000多萬元,今年年中入伙,樓高3層,設有110個1至3人的單位。 除英華街項目外,社聯「南昌220」和樂善堂「樂屋」的過渡房屋亦是以組合屋方式興建;南昌220提供89個1至3人單位,樂屋有110個2人單位。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社協昨安排傳媒參觀工地及示範單位,工地暫仍未開始搭建任何單位,而示範單位屬供3至4人入住的280方呎單位,由兩個「盒仔」、即貨櫃組合屋組成,分間成兩房及設獨立廁所,廚房則屬開放式設計。 此項目旨在為居住在惡劣環境及長期輪候公屋的市民提供足夠及可負擔的過渡性房屋。 項目由八幢4層高住宅大樓及兩幢便利設施服務大樓組成,住宅單位以「組裝合成」建築法構建,提供1,998個單位,每個單位均配備獨立洗手間、浴室及煮食空間,以配合不同人士或家庭需要,預計同一時段居住的人數約6,000人。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社區連結、適切共融 小社區「大思維」

她說入住過渡屋後,月租減半,空間大了一倍,孫兒變得有心機讀書,又認識了一班朋友,有如中一次六合彩。 旨在建造一個快樂社區,於個人、家庭及社區層面推廣「樂活」的生活態度。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年青人可以「打工換宿」或「義工換宿」概念擔任「樂活大使」,為社區服務,擴闊生活體驗。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社區新世界:

她感謝民間團體、發展商、專業技術機構,以至相關公私營機構的努力,積極參與過渡房屋計劃。 截止今年9月,社協正營運95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及宿位,服務約160戶家庭,包括大角咀「喜家」、「友家」、「友樂居」等。 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表示,預期未來兩年內,提供至少1542個新的過渡屋單位,包括改裝荃灣象山邨校舍作社會房屋、在彩虹彩興路興建組合屋、並利用由會德豐免費租出的大埔黃魚灘用地興建組合屋等。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 工程承辦商及組件生產商有利建築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慧敏則指,是次涉及196個「盒仔」,大部分工序在工廠完成,然後吊運至工地,合共約四個月就能建成,基層住戶搬到公屋後便可以拆卸,再搬到其他過渡性房屋地盤循環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