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7大著數

金融風暴、沙士前車可鑑,負資產對業主的可怕之處,莫過於銀行大舉向無力還款的業主「call loan」。 誠然,現時銀行體系今非昔比,銀行未必如當年輕易向業主追回貸款。 況且,上述新承揭安排只適用於首置客身上,意味業主置業用途只為自住,單位價格波動、甚至暫成負資產的影響亦其實不大。 再者,沙士時期的負資產個案高達10萬宗,而2008年金融海嘯則為破萬宗,若本季宗數破千,也只是接近2016年次季的紀錄,從數量上看或許仍與當年仍有不少距離。 負資產 有市場人士亦建議,如情況許可,業主可先於銀行戶口中,存入一年份的還款額現金。 如果是向財務公司承造第二按揭或更高成數按揭,物業一旦成為了負資產,後果則更為嚴峻。

  • 當發展商為求去貨,又怕大規模減價動搖樓市,包括加大 按揭 額在內,還會用何種「招式」吸客呢?
  • 大家眼見大部份在97年的負資產物業到今時今日已成功翻身,所以只要能捱得過去,往往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 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涉及的金額由二○二一年第四季末的一億二千六百萬港元,增加至二○二二年第一季末的六億一千萬港元。
  • 至於光大水務方面,該公司控股股東光大環境(00257)提出目標在一、兩年內,把經營現金流提升至100億元。
  • 其中1997年最經典的一個樓盤,肯定非深井「浪翠園」莫屬。
  • 負資產令有關的市民在此艱難時期面對沉重的財政負擔,令銀行擔心資產質素可能受到不利影響,令金管局憂慮對銀行體系的穩定所帶來的風險。

金融科技平台ROOTS上會打造網上按揭申請表,一次過免費幫客戶向多間銀行遞交申請,無須再踏入銀行分行用手填表。 與此同時,ROOTS上會創立香港首個A.I.按揭評估報告,讓客戶了解按揭負擔能力、獲批按揭的機會、按揭利率、現金回贈等資訊,然後才決定落訂及選擇申請哪些銀行按揭計劃,大大減低撻訂機會。 另外,如欲了解「最高可負擔貸款額」或「能否通過壓力測試」亦可使用ROOTS上會獨家按揭計算機。 負資產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大部份香港人均以為樓價有升無跌,於是紛紛向銀行貸款7成或以上購買物業,期望短炒獲利。 惟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後,樓價在一年間普遍下跌30%至50%,令大批業主及首置客資不抵債。 在此影響下,打工仔收入大降以至失業,有些捱不過的人更被迫低價賣樓,甚至幾乎每天都出現跳樓、燒炭等自殺案件。

負資產: 美元

當中,無抵押部分的金額增至1200萬元,遠多於去年底的200萬元。 金管局指,銀行自2011年首季起,並無錄得任何拖欠3個月以上的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紀錄。 樓價近年飆升,置業已變得非常人所能負擔,市民愈來愈依賴高成數按揭置業,惟樓價400萬或以下的上車盤買少見少,故早有聲音(特別來自地產界)倡議政府放寬按揭借資安排,以「助」市民上車。 結果亦可想而知,據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資料所見,新批出貸款宗數及金額自去年10月起大幅上升,今年3月更是分別錄得3,437宗及178.2億元,創自2010年9月後新高。 簡言之,政府的按揭保險計劃,意由按揭證券公司為銀行承保,承擔多於七成按揭的風險,讓其在基本按揭外向市民再提供多一筆貸款。 去年施政報告公布,政府將放寬按保計劃的樓價上限,首次置業人士能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貨款的樓價上限,由400萬提升至800萬元,而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的樓價上限則由6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

大家眼見大部份在97年的負資產物業到今時今日已成功翻身,所以只要能捱得過去,往往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另方面,中原按揭經紀董事總經理王美鳳則認為,近期新盤帶動樓巿氣氛好轉,二手屋苑樓價在回落一成左右亦已見承接,今年首季負資產宗數增幅有限。 雖然筆者不認為在可見的未來,負資產會重現或Call Loan的情況,會如當年「沙士」般可怕,不過也為年輕讀者作一介紹。 另外公司也可經由公司章程的訂定或股東會決議,另提部分作為特別盈餘公積。 負資產 因此公司盈餘在先扣除法定盈餘公積與特別盈餘公積後,才開始分派股利,而分配完畢後剩餘的部分則列為未分配盈餘,為累計數值。 保留盈餘(Retained Earnings)是企業營運產生的權益,並且依據公司法規定,稅後盈餘的10%需先提出作為法定盈餘公積,除非已達資本總額。 股東權益股本(Capital Stock)是股東對企業所投入的資本,包括普通股與特別股兩類。

今次調查所得數字僅涉及銀行提供並已知道為負資產的一按貸款,當中並不包括涉及二按,而連同二按計算屬於負資產貸款的住宅按揭貸款。 「」指物業資產值低於其貸款值,當樓價有顯著跌幅,使物業的市值低於未償還按揭貸款,就會造成「資不抵債」,並跌入負資產行列。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銀行估價只升不跌 由於香港樓價高昂,要一炮過繳清樓價買樓是很困難,於是買家買樓時都會申請銀行按揭,供樓期間業主其實是處於負債狀態,債主就是銀行。 簡單來說,負資產即是未償還的本金價值高於資產的市值。 假設業主當時樓價500萬,承造八成按揭,借貸額即是400萬,兩年後尚餘貸款380萬,但其後樓市下滑,樓價下跌三成至350萬,那業主便「資不抵債」,成為負資產人士。 而銀主盤的意思是業主持續一段時間未有依時還款,而遭承按人循法律途徑收回物業,將其拍賣或放售,以抵銷按揭債務。 我們希望這項政策能幫助有關人士,但具體上負資產業主能否受惠,將要視乎銀行本身是否願意讓他們轉按物業,以及銀行就每宗個案的實際情況所作的最後決定。 還要一提的是,我們這項決定並非代表七成按揭成數的指引不再存在,原因是放寬指引的措施只適用於負資產按揭,而這類按揭其實已經超出七成按揭成數的指引。 從銀行體系整體而言,放寬指引的措施也可減少銀行承受負資產按揭所帶來的風險。 金管局作為銀行監管機構,當然希望見到銀行可以維持盈利,但我們仍對上述這類個案深表同情。

負資產

又如適逢當時借款人因經濟條件轉差(例如﹕失業或減薪),而無能力繼續償還按揭供款時,銀行會出律師信,若經過數個法律程序後,業主仍未能供款,銀行就會收樓。 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涉及的金額由2019年第四季末的7.64億港元,增加至2020年第一季末的18.67億港元。 至於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中無抵押部分的金額由2019年第四季末的2,500萬港元,增加至2020年第一季末的8,100萬港元。 與此同時,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劉圓圓指出,去年不少發展商推一手新盤時,提供最高十成按揭計劃搶客,但樓價未見升勢,料今年首季新增個案隨時錄過千宗。

這些個案涉及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或按揭保險計劃的貸款,而這類貸款的按揭成數一般較高。 市面上所有價值1000萬或以下物業最多能夠獲得銀行批核6成按揭。 如果需要額外借多少少(最盡借9成按揭),就要購買「按揭保險」。 正正係因為咁,按揭保險批核會更嚴格,而倒過來說,按揭保險亦是一個可以讓業主借得更高成數按揭的好方法。 銀行有權要求借款人立即填補差額或者清還整筆貸款,俗稱call 負資產 loan。 若借款人無能力滿足銀行要求,銀行有權向法庭申請收樓。 不過由於法律程序要耗用不少人力物力,銀行未必會因負資產而即時行使權利。 加上有按揭保險計劃保障銀行所以業主們不需要太過擔心。 以樓宇按揭為例,負資產指你抵押給銀行的物業市值比尚未清還的本金值為低的資產。

負資產: 《如有實力 負資產也不怕》

宗數上升,比起數字下跌,的確不是好消息,但說到憂慮,可能又有點言過其實。 如果經濟長期下行,原本正常供樓的業主,突然失去收入來源、同時樓價又大幅調整,業主既未能賣樓套現,又難以應付每月按揭還款,往往破產收場。 基本上任何需要牽涉到按揭保險的按揭計劃就稱為高成數按揭。 高槓桿借貸,過去曾令本港負資產個案增加,但自按揭措施逐步收緊,按揭比率已回復至健康水平,加上借取高成數按揭要購買按揭保險,準買家基本上要供得起才可入市。 至於業主最關心的「Call Loan」問題,只可說銀行作為物業債權人,無論任何時候,均有資格追討欠款,而負資產,也只是增加銀行Call Loan的可能性。 沙田第一城44座低層B室,這個實用284呎的單位,業主在去年尾以525萬元買入,但今日的估值也跌至457萬元,比起當日買入價低出13%。 同樣地如果當日業主做了九成按揭,自己支付了52.5萬元,餘額472.5萬元向銀行承造按揭,賣樓需要自行15.5萬元的差價。 這個數字是金管局每月公布的「住宅按揭每月統計調查結果」找出來的。 據紀錄反映,由1998年6月起計,歷來「按揭比率」最低的年份是18年9月,當時「按揭比率」為44.4%。 這意味差不多每一百萬元樓價,買家只向銀行借取44.4萬元,餘下55.6萬元都是自己支付的首期。

負資產

負資產定義很簡單,就是當物業估值低於按揭額,便已屬負資產。 舉一例,A先生在跌市前,向銀行借款360萬元,購入當時市值400萬元的物業,其後樓市轉勢,A先生的物業市值或估價跌至310萬。 假設業主購入100萬元的單位,現時仍欠銀行70萬元貸款,但物業市值已跌至只有60萬元,即使出售單位,仍不足以償還銀行貸款,此等物業便被視為負資產。

不論這種看法是否成立,這群為數不少的負資產業主的苦況都值得同情。 也不論這種看法是否成立,社會上都普遍認為政府有責任幫助陷於困境的人士。 但政府就這方面推出的任何政策,都必須緊記一個重要的大前提,就是要顧及整體社會的長遠利益。 截至去年底,外匯基金總資產為4.57萬億元,按月減484億元,其中港元資產降683億元,外幣資產則增199億元。 負資產 港元資產減少主因是獲認購而未交收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減少;外幣資產增加則因投資按市價重估及發行負債證明書。 究竟有沒有負資產這個名詞,關鍵就是物業有沒有被銀行沒收變成銀主盤,如果變成銀主盤,負資產有很大機會由一個概念變成一個名詞,但如果沒有被銀行沒收物業,負資產有機會變成資產,甚至會令到物業持有人獲利甚豐。

負資產: 按揭額高低   決定物業會否變負資產

而倒過來說,如果按揭成數不高,首期付得夠多,即使在樓市大跌的情況下,你手上的物業價值也有可能跌不穿對銀行的欠款,物業變成負資產的機會則較低。 三年後仍欠銀行按揭500萬元,但因樓價突然大跌,物業市值只得400萬元,就算即時以市價變賣物業亦會欠銀行100萬元,那業主的物業便成為負資產。 負資產 銀行 Call loan、收樓、以至拍賣單位的整個過程中,會衍生要大量時間和行政成本。 如果業主最終無能力償還,欠下銀行的貸款額亦容易成為壞帳。 舉例,如買入時單位值 600 萬元,做 8 成按揭,貸款額即是 480 萬元。 假使單位現時估值跌至 480 萬以下,便屬於負資產。

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由二○二一年第四季末的21宗,增加至二○二二年第一季末的104宗。 隨着負資產個案急增,申請破產的個案亦必隨之上升,破產署繼續歎慢板,除了損害債權人權益,本港經濟亦更難恢復,甚至影響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和效率。 金管局公布,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由2019年第四季末的128宗,增加至2020年第一季末的384宗,這些個案涉及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或按揭保險計劃的貸款,而這類貸款的按揭成數一般較高。 試想安坐家中,卻發現這項資產的市值還低於未償還的按揭貸款,心中的鬱結實在很容易理解。 雖然置業完全是市民自己的決定,但正當報章不時都有人說樓價暴跌是政府房屋政策轉變一手造成時,負資產業主很自然會認為政府最少應負起部分責任,並應想辦法體恤他們。 受淡季影響,去年12月新申請貸款個案按月降15.7%,至10,810宗。 以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作為定價參考的新批按貸比例,由去年11月的97.5%降至12月的97.2%;以最優惠貸款利率(P)作為定價的新批按貸比例,則由去年11月的0.9%升至12月的1.2%。 在2003年SARS期間,銀行的負資產不計其數,對稍有能力,而又願意還息不還本的業主,銀行都不會沒收他們的物業,但很多業主見那些物業的市值已經低於債務,放棄是最好辦法。 樓價下跌 負資產上升惹關注 去年10月公佈的《施政報告》, 提出放寬按揭保險成數,首置人士購買 800 萬元或以下單位時,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逾 800 萬元至 1,0…

不過,金管局公佈的個案,只涉及銀行提供的一按貸款,當中並不包括涉及二按的住宅按揭貸款。 因此,現時所見的數字或未能反映全港負資產的個案,包括選用發展商高成數按揭的人士並未反映出來。 負資產 由於競爭激烈,近期按揭利率被推至大為低於最優惠利率。

負資產: 銀行何時會因為負資產而 Call Loan 再收樓?

若樓價下跌,導致抵押物業變成負資產情況下,就算貸款人將抵押物業變賣,由於物業未能填補市值及本金差價,借款人不但會失去物業,同時要背上這筆負債債項。 銀行批出高按揭時,6 負資產 成以上的貸款額有按揭保險公司做擔保,減輕銀行放貸的風險,銀行就更加鬆手。 一般情況下,即使物業成為負資產,銀行亦不會立即有行動,業主只要如常準時供款就可以。

負資產: 壓力測試所須月入 假設加息三厘

因此,一旦車主因為各種問題而無力支付供款時,由於汽車貶值比物業還要快,他們很快就成為了負資產。 有些車主為求脫債而把汽車放棄,但其實這樣做只會益了車行,因為他們除了可以在二手市場賣出汽車以外,車主還要繼續向他們支付中間的差價,而原車主卻依舊沒有汽車使用。 負資產 在物業市場內,這種由於物業的市值低於原先用來購買物業的借款(樓宇按揭)的現象,通常在物業價格普遍下跌後發生。 這也表示,如果借款人無法還清購買物業所用的款項,貸款人即使把物業沒收或者是轉賣,都不能夠填補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