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錦公路 內容大綱
因為見上星期走的釣魚翁行山徑大致回復正常,又開始踏入秋季,所以今個星期就繼續走到山上。 今次決定走走由未開始行山已經十分想到的大帽山,不過由車路上大帽山比較悶,所以選了一條較有挑戰性的路線,由梧桐寨上山,中途經過梧桐寨的四條瀑布,途中有少量需要手足並用的地方,比較適合有行山經驗又怕悶的山友。 今天由荃錦公路起步,花約1小時至禾塘崗,走約20分鐘至禾塘崗觀景台。 後沿車路上大帽山發射站,花約1小時,下走至四方山約45分鐘。 再走1小時15分鐘至麥理浩徑第7段起步點,最後再走1小時至城門水塘離開。 我常常來大帽山,因有不同難度的路線,適合跟不同體能的家人和好友去行山。 坐在內,沿荃錦公路上山,途經看到的都是大樹和綠油油的植物,感覺特別放鬆,像是去了旅行一樣。 除51線外,小巴72及72M線途經雷公田村至上村一段的荃錦公路,而荃灣段亦有小巴80、85線,以及居民巴士NR333、NR335線覆蓋,最高可抵川龍村。
2008年9月7日起,51號路線改為 荃灣(如心廣場)←→錦上路鐵路站。 1982年5月16日起,以配合地鐵荃灣線全線通車,路線編號由51改為51M,並縮短為 荃灣地鐵站←→元朗(東)。 1983年4月17日起,縮短為 荃灣地鐵站←→錦田,往荃灣方向改經錦上路。 1984年12月16日起,改為 荃灣頭頭←→錦田,路線編號由51M改回51。 荃錦公路 1970年2月15日起,配合元朗(東)及元朗(西)的新總站啟用,26號路線改為 佐敦道碼頭←→元朗(西),元朗(西)巴士總站位於元朗大馬路與豐年路交界。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係喺香港新界,荃灣區同埋元朗區錦田之間一條南北走向馬路。 北面同錦田公路同埋林錦公路連接,南面喺荃錦交匯處同象鼻山路、大河路北同埋德士古道北連接。 呢條路有啲路段喺郊野公園入面,全長大概11.3公里(大概7英里),闊大概7.2米(大概24英尺)。 ),位於香港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342號,鄰近港鐵荃灣站,原址為木棉下村和小型工廠。 屋苑發展商為新鴻基地產,並由康業服務有限公司管理。 荃灣區其中一個香港賽馬會投注站則設於荃錦中心地下。 是一條全長約11.5公里,呈南北走向的道路。
邊走邊期待,誰不知今天店主有事關門一天,願望落空。 儘管是這樣,今天有藍天白雲,跟好友傾傾講講,拍照拍出很多笑料來,還是過得十分愉快。 荃錦公路 公路現時隸屬荃灣區和元朗區兩個行政分區,兩者之間以大帽山道和麥理浩徑為界。 以下的道路交接點列表中,所有不具命名的小路並不在此列。
荃錦公路: 月台閘門
荃錦公路共有10個巴士必停站,為全港設有最多必停站的道路。 其中大帽山郊野公園分站更兩邊皆為必停站,亦是全港海拔最高的巴士站(約490米),南行與前一站石崗村是全港普通巴士路線高度落差最高的站間(約260米)。 荃錦公路的英文名字,異於香港其他道路慣用的音譯(Tsuen Kam Road),得名Route Twisk。 車站和大河道北行車天橋設計融為一體,而位於站體外側的行人天橋中央並設有兩條樓梯,供乘客取道前往位於車站上方的大河道北行車天橋的巴士站轉乘巴士。 但也礙於設置兩條連接其巴士站的樓梯,令該行人天橋由原有的約5米被收窄至2米闊,成為人流樽頸位,後來前地鐵公司遂於2000年代於該位置加建一條平行行人天橋通道,以改善行人流動效率。 站體建築物外側,也設行人天橋連接車站東西兩端,而在這條天橋的中央,即大河道北行車天橋以下位置,又設兩條樓梯連接位於車站上面的大河道北行車天橋,供乘客前往車路兩旁的巴士站轉乘巴士。 東 區 走 廊 的 里 程 標 示 只 是 掃 在 路 旁 的 石 壆 上 , 而 上 面 的 數 字 全 是 以 CH 為 開 頭 , CH 為 Chainage ( 鏈 距 ) 的 縮 寫 。 而 之 後 的 數 字 和 東 區 走 廊 銅 鑼 灣 起 點 之 間 的 距 離 。 而 在 部 分 路 段 則 用 回 幹 線 公 路 常 見 的 里 程 牌 , 唯 牌 上 里 程 以 米 為 單 位 , 而 整 數 里 程 同 樣 是 使 用 黃 色 作 底 色 。 光板田村只係一條普通鄉村,由荃灣搭小巴去只需15分鐘,位置喺荃錦公路南段,靠近芺蓉山,依大帽山山腳而建,山坡上有唔少村屋同寮屋,村內有唔少居民居住。
- 穿過閘口,再往上前往大帽山天氣雷達站的道路,則只限持有通行證的車輛行駛。
- 公路始於荃灣石圍角的荃錦交匯處,沿朗逸峰、寶雲匯、曹公潭和川龍拾級而上,然後到達海拔為490米之大帽山郊野公園林務站;公路然後沿着甲龍、石崗軍營和雷公田村拾級而下,並以林錦公路和錦田公路交界處為終點。
- (6)小編特別推介另一條路線,由荃灣愉景新城經天橋可以shortcut上到荃錦公路,向上而行就會見到光板田村下邨,對面就係七彩繽紛嘅上邨,腳程大概只係15分鐘。
- 車站大堂商舖群被做到一個四合院,採用黃色牆和綠色屋頂作為設計。
- 隨徑上走不久,便見一些沒有背靠的木製座椅可供休息。
公園設施十分齊備,除了洗手間、小賣部和提取淡水的水喉,還有眾多露營設施和燒烤爐。 公園設有停車場,駕車上來燒烤非常方便,惟疫情期間燒烤場暫停開放。 另外,公園內種植有緋寒櫻、米仔蘭和桂花等,盛開期間人山人海。 兩 條 連 接 錦 田 的 公 路 每 零 點 一 公 里 都 有 長 方 型 鐵 牌 , 上 面 寫 有 和 起 點 的 距 離 。 而 林 錦 公 路 仍 然 殘 留 了 舊 日 荃錦公路 使 用 的 石 屎 三 角 柱 。 光板田村村內有好多色彩繽紛嘅壁畫,全部由義工、社工同居民合力創作、繪畫,內容一般都係村內特別之處,仲將農村村民日常生活融入大型康樂棋同波子棋當中。 而彩色小屋都係打卡位之一,顏色鮮艷,牆身、階磚都髹上唔同色彩,感覺充滿希望,形成一面面彩虹磚牆。 該壁畫村村落位置隱蔽,更加鮮為人知,所以前來打卡嘅人較少,小巴或巴士落車後,即可見到勁搶眼嘅七色彩虹階梯。
之後接往最後一條散髮瀑的路更加難走,有少部分的路更有需要手腳並用攀爬的地方,而散髮瀑給人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的,散髮瀑雖短,但偏偏散發出優靜的感覺,在太陽完美的位置下,拍了小薯行山以來最喜愛的一張相。 由於荃錦公路以狹窄多彎聞名,而車流亦一直偏低,數十年來一直都是賽車發燒友進行賽車的地點。 而且因荃錦公路的路面關係, 行走荃錦公路的巴士線長期以來都只用單層巴士掛帥,而且直到今天亦只有一條。
荃錦公路: 荃錦公路3車相撞 至少4人傷
很多朋友都喜歡作規律化的晨運, 一定要在指定的地方作同樣及重複的運動, 說這樣才對身體有脾益。 但我不喜歡太規律化的生活, 所以每天都按心情和天氣選擇往那裡去。 幸好我家附近的晨運資源十分豐富, 無論是幽靜的鄉間小徑、 彎曲陡斜登山小路及優美海濱路線, 都一一俱備, 不愁沒有理想的晨運地方。 上次由城門水塘上禾秧山,原打算往四方山,因走西南坑橫山徑花了太多時間,趕不及去四方山,今次終於來了。 今天由荃錦公路起步,花約40分鐘至禾塘崗,再走約30分鐘至禾塘崗觀景台。 荃錦公路 行程易走之餘,出發前後更可品嘗川龍舊式茶樓的點心,是一道優閒的路線。 2020年3月23日下午1時許,疑似違反家居檢疫令女子。 據照片中可見,該名藍髮女子身穿紫色上衣、穿著拖鞋,右手戴有疑似監察手帶。 該名女子一度在月台候車,當時已有港鐵職員上前了解,惟該女子其後仍徑自進入車廂,據照片見她在車廂內無戴口罩。 此舉驚動港鐵職員及大批消防員到場處理,期間一度上前將少女圍住,惟有人對消防員用粗口辱罵,然後奪門而逃。
因為荃錦公路嘅路面關係,行荃錦公路嘅車唔可以長過10米。 途經嘅巴士線亦只可以用較短身嘅車,長期以來大部分都只係使單層巴士,九龍巴士(九巴)曾經特別為呢條路線(51)買同埋改裝特別引擎配搭嘅都城嘉慕威曼都城巴士雙層巴士,以應付路面情況,但由於損耗嚴重,巴士好快就調去普通市區線,而再換入另一批車行。 呢個情況一直維持到1998年10月19號,51線改為全冷氣服務為止,之後九巴一直派配手動減速器嘅丹尼士飛鏢行,2011年改派配手動減速器嘅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200。 1951年至1952年,駐港英軍為改善石崗軍營嘅對外交通,請咗英國皇家工程隊來港進行軍事工程,起荃錦公路。 呢條路起初只係畀軍車同埋緊急車輛用,但喺1960年代,港英政府同埋駐港英軍磋商開放荃錦公路嘅可能性,經過多次磋商,軍方同意將荃錦公路移交畀港英政府,條路喺1961年5月25號開放畀公眾用。 貫通荃灣及錦田的荃錦公路,在1951年興建,五十年代荃錦公路只供軍事車輛和緊急車輛使用,荃錦公路的英文名稱原為「TW/SK」,TW代表荃灣,SK代表石崗,後來政府將TW/SK變成Twisk,荃錦公路的英文名稱至今仍為Route Twisk。 1960年,殖民地政府和駐港英軍商討對外開放荃錦公路,於1961年5月25日開放荃錦公路給公眾使用。 其中大帽山郊野公園分站更是來回方向皆為必停站,該站海拔490米,為全港海拔最高的巴士站;而南行站與上一站石崗村海拔高低落差達260米,兩站間距離3.3公里,是荃錦公路沿途各站最長站距,亦為全港海拔落差最大的相鄰車站。 的英文名字格式,並不同於香港其他道路(例如 Tsuen Kam Road, 而不是Tsuen Kam Highway,因為這是舊式公路, 時速限制為每小時50公里),而是Route Twisk,那是因為和它曾經是軍用道路有關。 據聞現時的英文名稱是由“TW / SK”演變出來,其中TW代表荃灣,SK則代表石崗。
繼續向上走, 抵一分叉小路, 差不多走了一半的晨運旅程了。 如果沿荃錦公路繼續向上走會抵達川龍, 另一山中小村。 川龍內有一中式傳統茶樓, 並有小販兜售當地種植的菜蔬, 頗有風味。 以往經常和太太遠足往川龍, 但很多年都沒有去了, 不知道茶樓是否仍然繼續營業。 不知道這花的正式學名, 只知道所有人都稱它為「炮杖花」。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 因為每逄農曆新年前後, 這些花都會準時的盛放, 就好像鞭炮一樣的爆放, 把整個鄉村變得通紅, 熱鬧非常。 朗逸峰建於大帽山中, 是深山中的一個怪物, 把整個天然環境澈底破壞。 荃灣本來有一個由東至西、完美幽雅的連綿山嶺, 可惜給這怪物完全的破壞了, 實是可惜! 繼續沿馬路旁的行人道向上走, 道路並不太傾斜, 尚算好走。
不過有指涉事少女手上的只是髮帶,並非接受強制檢疫人士,警方則指當時接報有人暈倒,其後涉事女子自行離開,暫無涉事女子是否戴有監察手帶資料。 大堂及月台均設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的Wi-Fi熱點。 同時,大堂中央的已付費區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使乘客可在該處瀏覽網上資訊。 (鄧宗弘攝)如果仍有興致,可從端記茶樓旁進入川龍家樂徑。 以一家大小為對象的川龍家樂徑,只需約20分鐘即可行完,沿途有燒烤場,也可在觀景台遠眺大帽山頂和荃灣一帶景色。 荃錦公路 第一次前往端記茶樓的朋友,總會被琳琅滿目的食物選擇「嚇親」;更難以想像的是,居然絕大部分都是直接在茶樓的廚房製作。 曾群輝說:「除了豆腐和豆腐花是附近一家豆品廠提供,其他都是我們自己做的,點心師傅每朝凌晨4時就要開工了。」點心款式十分多,其中包括一些古早款式,例如雞球大包和鵪鶉蛋燒賣等。
荃錦公路: 英文名稱
公路現時隸屬荃灣區和元朗區兩個行政分區,兩者之间以大帽山道和麥理浩徑为界。 在小巴站下車後,往川龍的農地走,之後轉入林中小徑。 在引水道左轉,走至扶輪亭,在右方豎立著指示牌的水泥梯級下走至荃錦公路畢(可在此乘車或走約10分鐘經至愉景新城)。 2004年,前地鐵公司曾調動大堂商店以及C出口的位置。 現時通往綠楊新邨的C出口位置原址為恆生銀行,而舊有C出口通道位置設於現時自動櫃員機的位置。 荃錦公路 而大堂亦增設升降機連接1號月台;而可供乘客直接由1號月台直達西樓角路路面的D、E出口亦於2005年11月13日啟用。 除經由運輸署署長發給許可證者外,機動車輛司機一律禁止將長度超逾10米的車輛駛入荃錦公路由其與大帽山道交界處至其與林錦公路交界處實施的禁區。
1978年12月1日起,元朗(西)總站遷往擊壤路的新巴士總站,總站仍名為元朗(西)。 沿左邊的小徑往下走約十分鐘可抵達荃威花園的平台, 接著從平台搭乘電梯往荃景圍, 沿馬路走便可返回荃灣市區。 其實前面還有兩條主要路徑往荃威花園, 如果還有力氣, 可沿沿溪澗繼續向前走。 走了十多分鐘後又開始聽到瀑布聲,這條是中瀑,又稱馬尾瀑,但當日可能比較多水,可以站立的地方並不多,而且離瀑布的位置較遠,沒太大吸引力。 主瀑的高度比之前兩條加起來還要高,現場瀑布的十分的震撼,聲音的宏大令現場彷彿聽不到其他的聲音,這種體驗是之前完全意想不到的。 走到這裡差不多攀升了450米,在最高點900多米的路線中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一半,真的少一點體力也不行。 當日一早吃過早餐後,長途跋涉由觀塘先去大埔再轉64K巴士(和之前上大刀屻的交通一樣),花了一個多小時後終於到達起點,走過一段石屎路後就到萬德苑,過了萬德苑後就進入山徑,正式開始登上香港最高峰的路。 行了不久會見到一條明顯的分叉路,右邊是大路會直接向四方山方向上攀,直行的會經過四條瀑布後接回右邊的路,一心來看瀑布的小薯當然選擇了前行的路。
和一大批參加者一起,走過十分陡斜的車路,終於見到大帽山頂的白色球,亦意味著上山的路終於完成了,但因為體力差不多已經用盡,下山的路也不太好走。 雖然下山的路全都是車路,但不停的下斜令雙腳隱隱地抽著,下到扶輪公園時不得不坐下按摩一會才去乘巴士離去。 往瀑布的路本來不難走,但之前颱風把大量的樹吹倒了,加上原本這條路已經頗為狹窄,上爬下爬辛苦完一輪後終於聽到瀑布的聲音,也見到指示牌指示著第一個瀑布—井底瀑的方向。 荃錦公路 沿小路走一兩分鐘後就到井底瀑,井底瀑周圍被山包住,上面是密密的樹林,雖然是十月但這個位置都有點寒冷,因怕會著涼就繼續向上走。 好友今天要中午過後才有空,所以選了交通方便又輕鬆的路線。 而山界神奇事發生了,她居然把我拍得超瘦,看相一刻大家哈哈大笑。 今天頗熱,我突然想起曾在川龍喝過一杯極度味美的蝶豆花特飲,就是這樣,我們不走回頭路,直奔川龍找特飲。
荃錦公路: 荃錦公路>麥理浩徑第8段>禾塘崗>大帽山>四方山>麥理浩徑第7段>衛奕信徑第7段>城門水塘
過閘口後的大帽山道(鄧宗弘攝) 方案二則是步行穿過閘口,向大帽山天氣雷達站的球形護罩「波波」進發。 從閘口前往雷達站需時至少半個鐘,大家宜量力而為,必須帶備足夠食水及穿合適裝束。 從山路一直蜿蜒而上,由於地勢高和開揚,可以飽覽九龍、獅子山以至元朗等地風光。 再往上走則到達一條十分狹窄的「之」字路,這裏無官方名稱,坊間多稱為「大帽山髮夾彎」或「大帽山S彎」,是觀雲海、日出的理想地點,天氣好的話最遠甚至望到港島和南丫島。 (鄧宗弘攝)另外,記者也十分喜愛這裏冲茶用水和豆腐菜式,兩者皆受惠用這個小區的獨特優勢:「村裏多年來都是食用山水,我們冲茶和附近豆品廠同樣使用。」水質甘甜爽冽,令人不期然多飲幾杯,豆品也特別嫩滑可口,豆腐花和煎釀豆腐都出色。
由於此站為荃灣綫的終點站,故車站1號月台為落客專用月台,因此列車在1號月台落客後,需要繼續前行離開車站,然後再反方向駛入2號月台接載乘客或返回荃灣車廠。 月台採用側式月台設計,其車站佈局跟港島綫杏花邨站相似,荃灣站在啟用早期月台沒有裝設空調,只有在牆身掛上「牛角風扇」調節月台溫度。 及後港鐵於2011年為車站進行月台翻新工程時亦加設通風系統。 在前地鐵公司網絡中,荃灣站的結構設計較為獨特,是少數的地面車站之一;加上車站直接設於西樓角路旁邊,使此站與寶琳站和欣澳站成為兩鐵合併前三個可直接由月台走出車站的例子之一。 此站另一獨特之處,是在於身為荃灣綫總站,卻使用了對向式月台設計(原因是荃灣站根據原來規劃並非荃灣綫終站,詳見#歷史),故車站的西面設有露天掉頭路軌,供列車調頭返回2號月台接載乘客或返回荃灣車廠。 本人現行使《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規例》(第374章)第14條所賦予的權力,下令由2017年12月29日上午10時起,荃錦公路由其與馬閃排路交界處起,至其與林錦公路交界處,全日24小時劃為長度超逾10米車輛禁區。 從川龍村沿着荃錦公路駕駛10分鐘左右,可以抵達扶輪公園。
男事主跌在地上,復被旅遊巴輾過,其頭部重創昏迷,由救護車送往仁濟醫院搶救,惜延至上午11時40分證實不治。 警方在現場調查意外原因,50歲姓曾旅巴男司機協助調查。 九巴51線(及其前身26、51M)由開辦至今,一直是唯一途經全段荃錦公路的巴士路線,即使虧蝕連年也不能停辦,甚至公共小型巴士營辦商也不願意轉為專綫小巴模式繼續提供服務。 荃灣出入口,最初直達西樓角路西段連接青山公路 - 荃灣段。 受 地下鐵路(今 港鐵) 荃灣支綫工程影響,縮短至荃錦交匯處接駁德士古道。 到1984年,大河道天橋正式通車,銜接荃錦交匯處至大河道地面路段。 荃錦公路的英文名字,有別於香港其他道路慣用的音譯(Tsuen Kam Road),得名Route Twisk。 因為公路原為軍用道路,英文名稱是「TW / SK」,其中TW代表荃灣(Tsuen Wan),SK則代表石崗(Shek Kong)。 後來有關部門誤將TW/SK中的斜綫當成字母I,變成Route Twisk並沿用至今,亦有指英文字母I 為Interconnect 或 Interlink的縮寫。
荃灣站與屯馬綫荃灣西站並非正式的轉車站,乘客若在兩站間轉乘,無論使用八達通還是單程車票,均需當作兩段車程處理,並繳納再入閘收費。 雖然兩者並非轉乘車站,但是兩站之間有新界區專線小巴95K線及新界區專線小巴301M線連接(八達通、屯門-南昌全月通加強版及屯門-紅磡全月通加強版可免費轉乘屯馬綫),而在未有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時沿大河道步行全程大概需要30分鐘內。 荃灣行人天橋擴建計劃原預計於2011年中建成,惟因驗收前才發現橋樑中段有裂紋而須延遲,最後於2013年7月14日才全面開放。 然而,因為荃灣碼頭舊運輸大樓被清拆,荃灣西站及荃灣站未有直接以天橋接駁,行人需要在荃灣大會堂或如心廣場返回地面,惟將步行時間縮短至15分鐘。 不過自荃灣西站C出入口重新開啟後,乘客可以用荃灣行人天橋網絡經如心廣場及海之戀商場連接天橋到達荃灣西站C3出入口,全程無需返回地面,步行時間約12分鐘。 )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荃灣和元朗區石崗之間,為一南北走向道路。 公路全長11.5公里,北面與錦田公路和林錦公路相接,南面於荃錦交匯處與象鼻山路、大河道北和德士古道交匯,中途跨越荃錦坳、石崗軍營和大帽山郊野公園等人跡罕至的地方。 荃錦公路以狹窄多彎聞名,車流量一直偏低,但其建成後遂成為現時往來石崗和荃灣最直接的公路。 現時總長度超過10米的車輛都不可以進入荃錦公路;新界的士可行走全段荃錦公路,惟只有大帽山郊野公園範圍及以北路段可上落客,以南路段不准停車。 1951年至1952年, 駐港英軍為改善石崗軍營的對外交通, 請了英國皇家工程隊來港進行軍事工程, 建造荃錦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