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蘿街7號詳盡懶人包

茂蘿街7號 內容大綱

〈二〉全方位欣賞唐樓群特色:茂蘿街7號作為一棟二級歷史建築,由地下至各個樓層,皆蘊藏特色的建築特徵,例如細緻的舊地磚、露台的法式門窗以及中式瓦頂,反映在20年代建造時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因此,團隊盡用整棟大樓的立體空間去構思整個裝置場地的佈局,希望訪客一面欣賞《聲光合影》匯演,一面細味建築物的特色。 「活化」古蹟原本的目的就是希望一方面保留歷史建築,同時平衡社區的發展,為這些舊建築重新注入新生命,使更多市民大眾可以使用。 茂蘿街7號 所以重點在於「活化」能否融入社區,而灣仔有不少古蹟活化後已經與社區融為一體,比如和昌大押,活化後改為售賣傳統食品和古玩的高級生活用品店以及西式餐廳等,基本上與灣仔這個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配合得非常好。 近年港人對古蹟活化保育愈趨重視,前身為「綠屋」的2級歷史建築茂蘿街7號,由市建局管理及營運,而重建活化後大多會用以舉辦不同展覽、表演及工作坊等。 綠屋改建後,香港藝術中心和市區重建局批出「動漫基地」五年主營運合約。

茂蘿街7號

香港開埠初期,灣仔是其中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是華人主要聚居地。 因為香港開埠後工業、商業活動頻繁,居住人口增加,灣仔區內相繼出現被稱為「舊式唐樓」的戰前住宅。 這些住宅一般樓高2至4層,以青磚建成,屋頂是木結構及瓦片組成,設有樓梯通往各層。

在2006年開始啟動推廣本地動漫藝術的計劃帶入社區,亦是首個以動漫為主題的二級歷史建築。 不過動漫基地人流不足導致經營困難,市建局在2018年7月底合約期滿後無聲無息停辦動漫基地,改名為「茂蘿街7號」。 市建局則稱,在2018年8月接手營運及管理茂蘿街7號,以共享社區空間為營運方向,提供室外公共空間及室內活動場地,予文化及藝術、環保、公眾教育、設計、社福等團體租用作舉辦不同類型的康樂、文化及藝術活動。 東網記者在一個周末到茂蘿街7號視察,發現人流稀疏,其中3樓及4樓的活動場地均大門深鎖,門外標示指為預防病毒傳播,部分設施會暫停使用。 另外,香港設計中心在2樓及3樓分別設項目辦公室及展覽館,同樣沒有開放,裹面更有家具仍用保鮮紙封住。 至於進入動漫基地,面向茂蘿街的通道是經過設於地面的商舖的,商舖保留高於行人路一級台階的設計。 至於無障礙通道設於巴路士街一邊,三個寬闊的入口並排,其中一個設有觸覺引路帶方便視障人士。 入口進入後是非常寬闊的公共休憩空間,之後是茂蘿街舊樓地面層的通道,都是無障礙的。 增建的新翼設有升降機往來保留的茂蘿街舊樓地面至四樓共五層樓,所以輪椅人士要前往二樓的動漫沙龍和廚房展覽場地,與三及四樓的動漫展覽場地也是無障礙的。 動漫基地無障礙設施超水準的是暢通易達洗手間,位於茂蘿街舊樓地面層、二樓及三樓均設有暢通易達洗手間,門是自動門。

茂蘿街7號: 歷史

市建局與香港藝術中心的合約於2018年7月31日屆滿,自2018年8月1日起,茂蘿街項目由市建局自行營運及管理,項目亦名為「」。 市建局繼續依據2009年委託顧問就項目的運作模式研究所得的建議,以推動藝術、文化和創意產業為方向營運項目。 不過值得我們反思的是,保育的實際意義究竟在於建築物本身的保存,還是其中的生活文化得以保存呢?

茂蘿街7號

「生活體驗」:以靈活的租務策略,邀請具地區特色的商戶、創意文化團體等單位進駐,為附近居民提供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所需,亦透過舉辦主題活動,成為區內其中一個社區活動熱點。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表示,自2018/19年度起,透過「創意智優計劃」資助香港設計中心在茂蘿街7號部分場地舉辦名為「設計光譜」的展覽項目,向公眾推廣設計。 在收到28份的作品中,不少都反映出具地區特色、歷史故事及新舊承傳的保育理念。 其中一份由香港專上學院視覺傳意課程學生提交的作品,將唐樓群高高低低的建築線條化為設計元素,並加入多元顏色,象徵新舊互動,別具心思。 項目由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及「文化葫蘆」舉辦,當中包括展出推廣有關茶餐廳冰室文化、「一盅兩件」的港式酒樓文化等,期間更有由大專院校學生設計的時裝表演,以及一些展現本地文化的藝術作品。 「茂蘿街7號」提供展覽、社區工作坊、表演、電影放映會等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並設有約3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以及展覽室、多用途室等地方供市民租用,項目亦提供商店和餐飲等設施。

活化後的動漫基地儘量保留本地戰前唐樓的建築外貌,並展示戰前唐樓的木梯、磚牆、瓦頂、門窗、露台欄河及廚房等。 不過為了符合現行《建築物條例》的要求及實際情況,整個建築群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動。 先是巴路士街的四幢舊樓後座因過於殘破,故只保留向街的主要立面,如同澳門大三巴牌坊的情況;騰出的地方用作設置公共休憩空間。 至於茂蘿街的六座樓宇得以保留,及在後座位置增建一座新翼,以設置升降機及走火樓梯等必須設施。 至於巴路士街的立面與茂蘿街的樓層之間加建了兩條架空行人天橋,讓遊人可從高處欣賞在地面休憩空間舉辦的各項活動,同時可以加固巴路士街保留部份的結構。 至於茂蘿街7號的長遠營運模式和策略,我們亦持續優化,因時制宜,務求跟上時代,滿足社會的期望。 在不同持份者的共同參與下,我們歸納出「築動文化‧連繫生活」作為項目的新定位,營運的目標是讓茂蘿街7號成為一個立足灣仔,面向全港的多元化社區建築,揉合香港地道生活和灣仔地區文化特色,以創新手法展現新舊文化之間的交替互動,達致「新舊交融、人地相連」。 動漫基地的落成,成為灣仔的新文化地標,及讓灣仔成為首個以本地動漫為主題的藝術社區。 動漫基地地面臨街部分,原有是茂蘿街的地舖設有食店及與動漫有關的零售店;進入後是一個約三百平方米面積的露天公共休憩空間,供公眾休閒及舉辦文化活動。 動漫沙龍是動漫資源中心,主要收藏本地動漫作品及海外創作相關書籍,供公眾借閱。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穿越現代舊式唐樓

〈三〉深化互動體驗:「許願樹」結合了多項科技,加強與許願者的互動性。 在剛過去的周五,以「築動文化‧連繫生活」為新定位的茂蘿街7號,舉行了首個社區活動 —《光影樹下•願望成真》的開幕禮。 活動在昨日 (12月18日) 起開放予公眾參與,首天吸引了超過3,000人次的市民到來,在聖誕佳節前向「許願樹」祈願。 據悉,這些裝置才放置下來,下午就有孩子跑進來玩,他們毫不客氣,踩上木製遊樂設備並吩咐身邊的家長和照顧者搬動它們,在場保安竟然沒有理會(可知在公園單腳跳都會被保安警告)。 不過,這個區域十分特殊:它是廣義的公共空間,區別在於,如果有人要在這裏聚集、舉辦活動之類,是要呈交計劃書;就算是過了審批,都要付款租用。 茂蘿街7號活化後可提供一萬多平方呎的商舖面積,分佈在地下至3樓樓層,可因應租戶的業務需要和所需的空間,靈活提供予十多個不同大小、不同類型的商戶。 其中,面向大街的營運空間,適合用作餐飲業務,方便居民光顧,我們因而在項目營運初期,已邀請在區內經營數代的茶餐廳,在項目地舖開設食肆。

  • 香港開埠初期,灣仔是其中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是華人主要聚居地。
  • 提到本地動畫的歷史,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已出現動畫工業,當年第一代動畫師有黃迪和區晴等人,前者制作的「白貓洗衣粉」、「刀嘜花生油」等動畫廣告,是本地經典動畫;後者則以繪畫電影動畫片頭,如《孤兒奇遇記》、《大軍閥》、《天才與白痴》而成名。
  • 先是巴路士街的四幢舊樓後座因過於殘破,故只保留向街的主要立面,如同澳門大三巴牌坊的情況;騰出的地方用作設置公共休憩空間。
  • 去年1月,市建局翻新及重新設計設施,以「連繫社區 共享空間」為主題,翻新成一個佔地約2,600平方米的社區空間。
  • 唐樓的舊木樓梯仍被完整保留,遊人不使用動漫基地內的新式樓梯或升降機,同樣可由此處直達各層。
  • 建於 1920 年代的綠屋本是無名,因政府收回綠屋後替茂蘿街 3、5 和 7 號唐樓(Tenement House)的外牆漆上綠色,於是被取名「綠屋」;及後,更與石水渠街藍屋、慶雲街黃屋、景星街橙屋被合稱為「藍屋建築群」。

撇開展覽品不談,動漫基地其實不失為一個親子活動的好去處,因為內裡的小型漫畫圖書館,不單收藏香港、日本以至歐美漫畫,最驚喜的是一些昔日經典港漫作品也可在這裡找到;換言之,無論是成年人抑或小朋友,均可此找到喜歡的漫畫,消磨個大半天。 茂蘿街7號 若作為動漫迷的你仍覺意猶未盡,灣仔區還有另一動漫主題景點值得一遊——這便是毗連灣仔金紫荊廣場的香港動漫海濱樂園,以及位處尖沙咀九龍公園內的香港漫畫星光大道。 走入動漫基地後,閣下可會有點失望:漫畫展品頗多,動畫作品近乎欠奉。

食物及衞生局呼籲相關處所負責人嚴格遵守相關防疫規例,繼續實施「安心出行」及「疫苗通行證」規定。 顧客亦要遵守相關規例及限制,包括離開餐桌時不得飲食,並必須佩戴口罩等。 ~ 須於 11 月 24 日或之前提交設計作品;有關工作坊及比賽詳情、條款及細則,請參閱以下報名表格 或 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查詢。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到茂蘿街7號的Colour Brown,一面品嚐由創辦人Edwin調製的意式咖啡,一面分享將創新融入活化項目的體會。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茂蘿街7號 在3樓的後樓梯的另一邊有一條木樓梯,這是綠屋的舊木樓梯,木樓梯完整保留,屋頂亦保留唐樓的中式斜瓦頂,相當古色古香。 綠屋的紅磚牆、中式斜瓦頂、木樓梯、法式窗門均被重修翻新,而巴路士街的幾幢因日久失修而僅能保留外牆。 前身為綠屋建於1920年代,樓高為4層,是廣東式4層高唐樓的典型建築,包括露台建築。 後來政府回收後,茂蘿街的3、5及7號以綠色的油漆美化外牆,綠屋因而得名。 該地段的業權原先由美國公司Burrows and Sons及Lawrence Mallory擁有。

約於1905年,香港置地投資有限公司擁有茂蘿街與巴路士街地段的業權,並在1910年代中期在該地段興建10幢住宅。 茂蘿街與巴路士街的建築群是樓高四層的唐樓建築,向街部份設有懸臂式露台,以增加生活空間及採光。 建築物內的地台、樓梯、各層的露台及露台的法式木門、屋頂的金字瓦頂等,均採用杉木材料建造。 茂蘿街1至7號屋頂的金字瓦頂是「雙筒雙瓦屋頂」,保留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至於位於露台的法式木門,則充分呈現西方建築的特色;而露台的鐵花欄河,更是該建築群最具代表的外觀特色之一。 戰後隨着市區的急速發展,香港大部份戰前唐樓經已被拆卸重建;茂蘿街與巴路士街的建築群便成為本地歷史悠久、碩果僅存的戰前唐樓建築群。 現存茂羅街1至3號的一梯兩伙佈局、內部木樓梯、地磚和廚房外形,均反映早期戰前唐樓居住的面貌,對比時代的變遷。 建於1920年代,這個曾一度被命名為「綠屋」的戰前唐樓群,於2013年經市區重建局保育活化後重新開放。 經歷以動漫作主題的「動漫基地」歲月,這個二級歷史建築於2018年8月起易名為「茂蘿街7號」,「茂蘿街7號」提供商店和餐飲等設施,以及展覽、社區工作坊、表演、電影放映會等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 鄰里關係研究所與歷史與文化地圖製作顧問iDiscover將會聯同市區重建局,一同展開茂蘿街7號的探索之旅。

市建局在2005年配合當年施政報告提出,以舊區更新營造文化氛圍,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的方向,開展茂蘿街活化試點項目,藉著復修及改造具特色的建築群,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發展空間。 2013 年,綠屋被市區重建局及香港藝術中心聯手活化了,搖身一變成為以動漫為主題的創意藝術中心,專供本地與海外的動漫藝術家展覽作品及互相交流。 既是活化,綠屋(現在該叫動漫基地)富唐樓特色的建築架構部分,如:紅磚牆、中式斜瓦頂、木樓梯、法式窗門均被重修翻新。 唯獨巴路士街的幾幢因日久失修,最後僅能保留外牆,面積約 茂蘿街7號 300 米的空間則劃作公眾廣場。 香港由昔日小漁村蛻變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經歷了開埠、華洋聚居、填海造地以至工商業轉型等發展歷程,過程中有賴大眾同心協力、社會持續創新,才能有今日的成就。 明年是特區成立25周年的特別時刻,市建局正探索如何善用轄下各區重建和保育項目內的社區空間,應用藝術和科技等不同元素,籌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以具創意的方式展示香港歷史和回歸以來的城市發展,一同回顧過去,並展望更好的未來。

這個戰前唐樓建築群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高四層,橫跨左右兩條街十個門牌號碼。 其原貌與灣仔區內同期發展的唐樓藍屋、黃屋等相似,而在市建局收回該地段後,茂蘿街的建築群外牆被油上寶石綠色,因此亦被稱為「綠屋」。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茂蘿街7號 導賞團內容包括介紹動漫基地成立經過、茂蘿街及巴路士街建築群的特色與歷史,以及動漫相關活動簡介。 1930年代茂蘿街9號及11號曾被改建;金字瓦頂的木結構被改為混凝土樓板及平頂。

但巴路士街的4幢唐樓則因結構欠佳,樓宇後半部分已拆卸,只保留了由石屎建造的露台牆身,在其後面設支架;並於3樓提供空中行人走廊,連接巴路士街及茂羅街兩組建築物,讓遊人可從高處觀看在約300平方米公共空間舉行的活動。 香港設計中心表示,設計光譜項目在政府資助下,承租了茂蘿街7號3樓共4個展覽空間,以亞洲的設計元素為主題,舉辦了4個展覽,而因應疫情,原定今年第3季開展的設計展覽將延後至明年2月,展覽空間屆時重新開放。 茂蘿街7號 不過若論本地漫畫進入黃金時代的起點,要數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現多部影響深遠的漫畫作品,當中有王澤先生創作的《老夫子、秦先生and大蕃薯》和李惠珍女士創作的《13点》。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功夫電影與李小龍熱潮,催生了如黃玉郎的《小流氓》、上官小寶的《李小龍》等功夫漫畫系列。 那時的漫畫創作已發展成流水作業式的生產方式,成為本地特色的漫畫輕工業。

茂蘿街7號: 政府資助設計中心辦展覽 灣仔茂蘿街7號如死場

因應「疫苗通行證」已於所有餐飲及表列處所全面實施,所有參觀人士入場前必須以手機應用程式「安心出行」掃瞄場地外放置的二維碼,並向場地工作人員展示疫苗接種紀錄(電子針卡)或「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 除了有老店經營,團隊亦致力邀請以新興文化概念經營的食肆進駐,促進社區的多元發展。 其中,一間來自深水埗、佐敦等舊區的咖啡店,便十分支持茂蘿街7號的新定位,在今年3月正式租用其中一間地舖,擴充營業。 茂蘿街7號 在灣仔街坊眼中,一棟舊建築的成功活化,就是不但讓附近街坊可以用得着,更加可以作為香港心臟地帶的一處地標。 從中空的廣場內可見到建築原來的外牆,另一面則為翻身後的玻璃幕牆,成為一個夾雜古今建築特色的休憩用地。 坪輋壁畫村:說到壁畫村,大家會否即時想到台灣的彩虹眷村或韓國的壁畫村呢? 但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香港粉嶺就有一個被喻為「港版彩虹眷村」的壁畫村 – 坪輋壁畫村。

去年1月,市建局翻新及重新設計設施,以「連繫社區 共享空間」為主題,翻新成一個佔地約2,600平方米的社區空間。 香港設計中心為於2001年成立的非政府機構,擔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策略伙伴,以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區內享譽國際的設計之都為目標。 公共使命是推動社會更廣泛和具策略性地運用設計及設計思維,為業界創造價值及改善社會福祉,旨在推動香港成為大灣區及亞洲區內的國際設計中心。 除了致力開拓本地創新與創意市場,並透過開創新商機以推動本地創意產業發展外,設計光譜是一個體驗和學習欣賞優秀設計、交流想法和尋找新靈感的平台,也是附近居民聚集和享受創意氛圍的理想地方。 「會不會考慮將整個展覽設為常置?」記者想問的其實是,這個已被收回的地方,現在成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我們怎樣才可以為它盛載當區真實的生活與記憶? 茂蘿街7號 「許願樹」的裝置由樹冠、頂層枝葉以至樹幹,各有不同特色燈光設計,其球形種子及周邊「氣根」均設有動態感應器,可因應遊人的動作營造出不同燈光效果和音樂旋律,寓意「許願樹」對居民的祈願產生共鳴。 韋志成站在「許願樹」的球形種子前,雙手放在種子上,向許願樹祈下第一個願,希望茂蘿街7號成為一個立足灣仔,面向全港的多元化社區建築,達致「新舊交融、人地相連」。 而現時市建局於茂蘿街7號進行外牆維修、改善戶外LED照明、維修具歷史價值磚牆等工作,以保養其文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