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也與張念慈、張穗芬等三人列為《貪污治罪條例》被告,並限制出境。 翁啟惠目前旅居美國,老家在嘉義縣義竹鄉,翁啟惠共有8個兄弟姊妺,他排行第七;弟弟翁英惠說,翁啟惠直到小學4年級後功課才大幅進步,經常拿第1,考上台南一中、台大農業化學系、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有機化學博士等。 11月協助修改「科技基本法」,使智慧財產處理權下放到執行單位,不受國有財產法規範,研究人員在公司持股、兼職,不受公務人員服務法限制,科研採購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 3月首次合成第一個均相化醣蛋白(右圖),此法可應用於生產只含單一醣鏈的抗體。
因此,他呼籲學術圈在爭取學術自由之餘,也要有社會責任,所有研究經費都來自納税人,需讓知識普及公開,回饋社會。 研究創新持續加速進行,但學術機構必須更有彈性修正學程,讓學生具備投入新興產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以面對新挑戰,研擬新機制,使創新研究得以轉譯成為有價值的產品。 3月於《自然.化學》期刊發表新的多醣分子合成法並用於以氧化鋁當介面的醣晶片製作,以改善目前醣晶片的缺失,可使製作的醣晶片上醣分子分佈更均勻,甚至可製作同時在同一部位會有不同醣分子的晶片,並增加可信度及靈敏度。 國際知名化學家翁啟惠因為好奇心,走上冷門又所知不多的醣分子研究之路。 從他人生的摸索過程可以發現,科學發明到創新應用,不論是顛覆已知、挑戰未知,開拓新領域需要堅持與勇氣,每一個階段的挫折也都是轉折。 貪腐集團最不可饒恕之一是無視政府研究機構人員拿的是國家薪水,研究經費花的是政府預算,這些人員都是國家公務員,鼓勵他們把研究成果技轉給產業界,並不等同讓他們直接下海當生意人;想當生意人賺錢發財,就應該離開研究單位、脫下公務員的外衣。
翁啟惠: Automatic translations of “翁啟惠” into English
从了解致病基因的功能及机制去设计并合成小分子及醣蛋白来进一步研究其与标的物的作用,进而研发出新的检测方法及新药。 研究重点放在了解醣分子在细胞表面所扮演的角色、醣蛋白合成方法的发展、醣晶片的设计与应用、酵素抑制剂及疫苗的设计与合成。 翁啟惠 台灣出現人才荒,主要是怕高薪者被視為「肥貓」,民意反彈。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指出,他很擔心像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等地延攬中研院的優秀人才。 過去中研院辭職的人中,有一半的人是被挖走的,他憂心這種「人才赤字」問題會影響台灣整體發展。 我擔任院長之後,便積極與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合作,在行政院與立法院協助下推動相關立法,釐清學術與產業的分野,以便產學合作時不會有太多灰色地帶。
這與先前翁啟惠不斷強調女兒已是成年的獨立個體,揭露女兒的財產是侵犯隱私的說法有矛盾,但此「瑕疵」僅在於利益揭露範圍,士林地方法院的新聞稿也寫明了此為申報問題,為主管機關權責,而非《貪污治罪條例》的範疇。 檢察官認為有異的三千張浩鼎股票,其實也和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有關。 一二年十二月浩鼎掛牌興櫃前,尹衍樑自浩鼎母公司Optimer認購六萬張浩鼎股票,透過張念慈要求創辦人翁啟惠購股、承擔風險。 而當時翁啟惠認為中研院院長身分不宜購進股票,張念慈轉而詢問翁啟惠女兒翁郁琇。 在技轉過程中,一定會牽涉三方,一是中研院、一是合作業者,另一個就是技術創作者,翁啟惠以技術創作人身分被中研院智財技轉處徵詢,是技轉的正常流程;而中研院技轉案由智財處處理後,最高僅到至副院長決行,不會到院長層級。
翁啟惠: 香港經貿辦成中共附屬 美國議員提案撤銷
這就要從1983年他到德州農工大學化學系任教時從事的研究開始說起。 早年研究蛋白質的他,深知同樣身為生物界三大分子之一的醣分子(另二個是核酸及蛋白質),依舊是生物醫學界的「神秘客」,科學家對其運作機制了解十分有限。 醣分子在細胞表面會跟蛋白質或脂肪酸結合成醣蛋白或醣脂,是細胞上的樞紐,能讓細胞與其他細胞接合、產生作用。 像是精子、卵子的結合就有賴其上的醣分子,人類的血型、如何被病毒入侵、癌症細胞擴散,也都跟醣分子有關。 還是因為他獲得了20多個獎項,並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院外籍院士及世界科學院院士?
為了創造出有利於生技業的環境,他在2011年推動修改規範過於僵化、阻礙產學合作的《科學技術基本法》,讓發明人擺脫過於嚴格的公務員相關法規,能夠以新創公司創辦人、董事和諮詢委員的資格,支持需要發明人一路陪伴、長期研發的生技產業。 就像台湾过去发展芯片等科技产业一样,这类政府重点发展项目往往通过租税、土地等优惠得到许多来自纳税人的补贴,且其技术可能也来自政府研究单位的移转,但就财富最后的流向来说,则更集中目前已成巨富的当年一群“科技新贵”。 翁啟惠 台湾中央研究院长翁启惠被转任立委的前马政府金管会主委曾铭宗指控涉及浩鼎公司行为不当可能犯法以来,辞职未获准的翁启惠虽已被万箭穿心,但此一风暴远未平息。
翁啟惠: 美國6月底前捐出8000萬劑疫苗 首批2500萬劑包括台灣
同時也將GloboH系列的醣分子植在晶片上,用以檢測癌症或針對GloboH系列醣分子的抗體。 在那個年代,經常看到科學文獻討論未來將會應用生物方法製造複雜的生物分子,尤其是那些大又複雜的分子,像是蛋白質或多醣化合物,都具有生物活性,但幾乎不可能用傳統化學方法製成,我當時就有預感:將來的化學合成工作,免不了利用生物方法來合成複雜的多醣體。 由於我已和王光燦共同發表30多篇論文,有信心能夠直接申請到獎學金,因此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化學系跟隨懷特賽茲(George M. Whitesides)學習,他正在研究一種以酵素為主的新化學合成法。 翁啟惠 我選擇加入他的實驗室,並不是看上MIT的光環,而是那裡的研究主題是我感興趣的。 如果沒有之前在台灣的八年經歷,我也許就不會找懷特賽茲當指導教授。
- 如果抗體上沒有這醣分子,就無法和免疫細胞接合而引發後續的毒殺機制,癌細胞還是會增生、擴散。
- 效法懷特賽茲投身公共事務,跨出基礎研究、參與學術政策以及產業法規的制定。
- 2006年擔任中央研究院第9任院長、2011年獲提名連任,2016年因浩鼎案而辭職,2018年浩鼎案一審獲判無罪,士林地檢署決定不上訴後無罪定讞。
- 区域和国际社会不妨考虑向过渡联邦政府提供具体援助,除其他惠益外,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以执行监测组在本报告第三节B中提出的各项建议。
- 當時臺大跟中研院有一套合作制度,讓大學教授可被中研院合聘為研究員,一邊指導學生,一邊做研究。
- 我的想法是雖然原來設想的方法不成功,但是有新的發現還是可以請他看一看。
這位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因「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而獲獎。 雖然憑免疫學獲獎,利根川教授原本是研習分子生物學的,後來專注研究分子及細胞的基礎記憶形成。 翁啟惠 在麻省理工學院,利根川教授創辦及管理過現時的Picower學習及記憶研究所。 他曾獲哥倫比亞大學的路易莎總霍維茨獎,是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科學理事會會員,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理研MIT神經線路基因中心主任。 張杰教授和翁啟惠教授在頒授典禮前後分別主持了兩個學術活動。 翁啟惠 張教授的講座題為「極端環境下的世界」,集中討論超強鐳射在科學中的應用。
翁啟惠: 台灣人才流失 薪酬無競爭力
我沒有花太多時間寫畢業論文,而是在畢業口試之前把已經發表的論文整理好交給口試委員,很輕鬆便通過了。 因為他們認為有這麼多論文,當然有資格得到博士學位,口試只是形式而已。 懷特賽茲一見到我,就給我一個題目,但是我覺得方向有問題,竟然以生硬的英文直接說:「這不會有結果。」我直覺認為合成的產物會和水作用,所以得不到預期的產物。
翁教授將於明天(11月11日)主持「後轉譯蛋白質醣基化:挑戰與機會」傑出學人講座,介紹以化學和酵素方法合成複雜碳水化合物等獨創性研究的發展。 從瞭解致病基因的功能及機制去設計並合成小分子及醣蛋白來進一步研究其與標的物的作用,進而研發出新的檢測方法及新藥。 目前重點放在瞭解醣分子在細胞表面所扮演的角色,醣蛋白合成方法的發展,醣晶片的設計與應用,酵素抑制劑及疫苗的設計與合成。 翁啟惠 希望將來能發展新的藥物以供抗癌、抗病毒與抗細菌的研究。 在2013年,我們更將其他醣分子科學相關技術技轉給業界,包括針對癌症及傳染性疾病的醣分子疫苗及均相化抗體、流感藥物、醣晶片及新的醣合成技術。
翁啟惠: 台湾候任总统蔡英文回应中国与冈比亚建交
當時,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喬治・懷茲塞特博士(Dr. George Whitesides),正在嘗試以酵素進行複雜分子的有機合成實驗。 由於酵素能在水溶液中進行合成反應,不需要使用有毒的溶劑、試劑,非常符合翁啟惠追求的目標,因此決定追隨這位享譽全球化學界及生化界的學者。 我在美期間,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對醣分子在生物體所扮演的角色有興趣,並在MIT期間與指導教授於1982年發表全世界第一篇以酵素法量產多醣分子的論文。 我們不只可以用自動化一鍋法合成出多種癌細胞上的特殊醣分子抗原(例如Globo H,是一種含有六個單醣的寡醣,後來我們發現在15種癌細胞表面皆含有這種特殊的寡醣),也於1997年發表用酵素法合成出第一個複雜的均相化(homogeneous)醣蛋白分子。 得到博士學位之後我準備回到中研院,因為我是以留職留薪出國。
在此,我必须强调提纲在论文写作、学术研讨及研究规划中的核心地位。 我尤其相信,对于大家而言,以提纲为基础进行论文写作是最有效的方法。 事实上,提纲不仅仅是列出各段的文字内容, 而是按照目的、 假说、 结论来精心组织和呈现数据。 浩鼎案如滾雪球般越變越大,是否涉及內線交易等多項法律,自有主管機關進行深入調查。
翁啟惠: Wong, Chi-Huey 翁啟惠
因此我的研究團隊將重心放在設計醣探針來尋找癌細胞上的特殊多醣分子而不是蛋白質,因多醣分子的合成涉及很多基因,如果這合成過程出差錯,就可能產生特殊的醣分子。 從瞭解致病基因的功能及機制去設計並合成小分子來進一步研究其與標的物的作用,進而研發出新的檢測方法及新 藥。 翁啟惠 目前重點放在瞭解醣分子在細胞表面所扮演的角色,醣蛋白合成方法的發展,醣晶片的設計與應用,及酵素抑制劑的設計與合成。 希望將來能發展新的藥物以供 抗癌、抗病毒與抗細菌的研究。 同樣出生於台灣的翁啟惠教授,是世界知名最具創見、最多產的有機生化學家之一。 他的硏究領域廣泛,涵蓋生物有機化學、合成化學,以及生物催化,包括新合成化學的發展。
10月5日,台灣時間傍晚5點45分,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出爐。 原被中外媒體點名,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是大熱門,但最後,這座化學界最高桂冠卻花落別家,第二度頒給他在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的老同事、美國化學家夏普萊斯(Barry Sharpless)。 翁啓惠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化學科技研究委員會董事(2000年至2004年)、德國馬斯普朗克研究院諮詢委員(2000年至2008年)以及Tetrahedron Publications主席(2006年至2008年)。 翁啓惠曾與企業界、學術界共同發表《人才宣言》,呼籲社會關注人才失衡的問題,強調教育必須與台灣發展契合,建議教育體系要多加強培育“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的人才,方能讓台灣人才素質有效的向上提升。 翁啓惠認為,興趣決定一切,沒有興趣、熱誠,就沒有動力,保持好奇探索是鑽研學術的驅動力,缺點是學術圈內人不太關心社會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