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2024必看介紹!內含絕句絕密資料

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台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 第一句入韻:由於韻腳必須是平聲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只有兩個可能:“平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近體詩的一種,其要求平仄、聲律、對仗皆須工整,且需特別留意所有對句(偶數句)需要入韻,出句(奇數句)則不需入韻。 除首尾兩聯可不對仗之外,其餘皆需兩兩對仗。

絕句

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 絕句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七絕

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 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

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 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 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却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 如果不考慮第一、三兩字,原詩與只對不粘的絕句平仄格式吻合;「眠」與「年」同韻,都是平聲,因此原詩是特殊的絕句。 為了方便,我們根據一句詩開頭兩字的平仄規定而把它叫作「平起」句或「仄起」句,又根據其最後一字的平仄規定而把它叫做「平收」句或者「仄收」句。

絕句: 絕句怎麼寫?

但浮讀古音是浮,因此按古音也是同韻的,也讀平聲。 “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絕句 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後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後二、中二)。 近體絕句始於唐,產生於律詩之後,蓋截律詩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

  • 古代,人們在勞動和交往中,發現有規律的語音可以形成鮮明的節奏。
  •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 李白、王维、崔国辅构成了盛唐五绝的三鼎足,致使这一诗体日后的发展也很少能超出其范围。
  • 宋代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中國古代把字音划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平聲包括了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即第一、二聲)兩個聲調。
  • 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

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 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這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 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詩人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像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詩句的生機。 格律詩是按照嚴格的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字數、行數、句式、音韻都有嚴格的規定。

絕句: 絕句分類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 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 “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

  • 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 这时,诗人的视线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门外的江边上另一番景色。
  • 中國過去讀“私塾”或者在家里讀書,從三歲起就可能讀一些諸如《聲律啟蒙》或者《訓蒙駢句》之類的詩詞啟蒙書。
  • 但由於聯與聯之間用對和粘只是給人不同的感覺,因此即使在格律詩定型以後,兩聯之間用對的四句小詩仍然被認為是合格的。
  • 唐詩中格律詩的對仗句子,巧妙地運用了古漢語詞組的構詞法和平仄讀音,自格律詩在唐代出現後,古人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及對句,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及誦讀。

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 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Vi)近體詩講究聲調,要求平仄合於格律。 古體詩則並不刻意講究聲調,對平仄並無特別要求,只是聽其自 然。

絕句: 律詩的特點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 絕句 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 ”“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 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

絕句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第一首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树。 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要求。

絕句: 絕句

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 “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 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 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絕句

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四岁时写成的,诗人在这年正月三日辞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 此时,杜甫一生中最后一个官职也辞掉了,但诗人抑郁寡欢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时,也不自禁开始心中萌发感慨。 从“东吴之船”将行的人生万里路,到“西岭之雪”未泯的心愿千年志。 诗人借景把动与静的两种现实状态和自己人生的两种境地给读者充分展露了出来。 若是将“门”外的景色当作“窗”景的画中画,是递进的景致。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七律

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句數不定,但每句皆為五字。 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七言絕句其中第一第三句都該用仄聲字收尾,完全符合格律要求,只不過這首詩作者用了同一聲韻的仄聲字在這兩個位置,並非有這種定律。

四樂句的歌曲中第二、四兩樂句的尾音總是落在該曲所用調式的主音或者主音的五度和聲上,有時第一樂句的尾音也滿足這一條件,這樣使得全曲有一個中心,給人以穩定、和諧的感覺。 而詩的韻腳剛好和樂句主音(及其五度和聲)相似。 如果兩句詩的最後一字是同韻字(按照我們上一講的定義),我們就說這兩句詩是互相押韻的,或者說它們中每一句都是入韻的;每一句入韻詩的最後一字就叫一個韻腳。 韻腳是平聲字的叫做「押平(聲)韻」,是仄聲字的叫「押仄(聲)韻」,這一點與歌曲中「大調」和「小調」的選擇類似。

絕句: 绝句格律对照

學習的時候可以先搞懂“押韻”和學會分辯字聲的“平”“仄”後,再慢慢對照“律絕”四種平仄格式,逐一套用。 Vii)近體詩中的律詩要用對仗,古詩則一般不用對仗,偶然出現對仗的句子,但只是出於自然,並非刻意講 求。 律詩必須使用對仗,而且對仗的位置也是固定的。 律詩共八句,第三、四包(即頷聯)必須對仗﹔第五、六句(即頸聯)也必須對仗。

王力先生認為,所謂拗絕,實際就是失粘失對的律絕和失粘失對的古絕,所以實際上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兩類。 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 如果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字,叫做“三平調”,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近體詩必須儘量避免。 因此五言“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和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字。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 無論絕句也好,律詩也罷,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由於你只問絕句,我就先發絕句的格律。

絕句: 杜牧一生詩詞數不勝數,唯有這首詩,傳承千百載人盡皆知

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平仄和諧。 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 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 按格律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

絕句: 絕句的分類

(4)仄起式 三字壓韻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七絕(1)仄起式 兩字壓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兩字壓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絕句: 杜甫絕句其二

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 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 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

全诗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 有雲,絕句或截取律詩一半,或截前四句,或截後四句,或截首尾各兩句,或截中兩聯。 ”而《聲調譜》作者趙執信也指出過:“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始于六朝,元非近體後人誤以絕句為截律詩,故致多此一問。 ”由此可見,截句的說法,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臆斷,不足為信。 問題一:什麼叫五言古詩 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絕句: 絕句規範

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 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 絕句 古絕,即古絕句,是和律絕對立的一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説平仄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説是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約束而創作的。 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 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是古絕:一、用仄韻(但這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二、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

絕句: 绝句四首整体赏析

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表示希望不大。 第二,這只停泊在門前的東吳船並非從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 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徵。 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 「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剛抽嫩芽。

絕句: 绝句典范作品

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 而此刻,这“窗”所遮挡的视线,可以任由读者去想象。 “西岭”山脉恰倒好处地被诗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来,使我们的视线随着诗人的画笔,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绵延横亘的“西岭”雪线,到近出的抽丝“翠柳”。 这时,诗人的视线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门外的江边上另一番景色。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种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

泊有「停留不開」的含義,杜甫用的正是這個含義。 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 他應該知道,「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很難實現,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剛結束流亡的生活,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 「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

絕句: 第一種

这十四个景物,却远比上阕的单纯写景,更加清晰地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 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 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 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