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工程後, 納米樓問題 每個階段都會適時向客戶報告進度, 以確保工期如期進行。 而完成工程後, 會提供一年結構性保養, 以確保客戶滿意。 納米樓熱潮是否過去,仍是未知之數,但呎價高卻無用置疑,相比起來,二手屋苑「性價比」更勝一籌,即上千居物色各區放盤。 林鄭月娥在其2020年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將把新開發土地的70%用於公營住房建設,相比以前有明顯提高。
- 隨著香港政府進一步把最低實用面積不小於280平方呎的有關要求推至所有公私營建築條例中,及港府放寬按揭成數,住宅在購買呎數方面有所改變,市場預期未來納米樓的供應或會進一步減少。
- 一人住戶比例已由2006年的16.5%,升至去年的18.3%,預計至2024年會升至18.6%。
- 納米樓按揭和一般二手樓按揭一樣,按揭申請人需要進行壓力測試,即按揭利率上升3%後,每月收入不得高於月薪60%。
- 葉文祺也表示,長期而言港府還是要增加土地供應,包括落實北部都會區規劃,展開填海工程如明日大嶼,加快建屋進度,才能令市民「住大啲、住好啲、住平啲」。
- 而新來港人士、育有一名正就讀中三兒子的阿文指,現時2人正居住於7、80呎的單位,每個月租金亦要4200元,馬桶就位於煮食爐頭旁邊,衛生環境非常惡劣。
再扣除走廊及開放式廚房等,屋主的活動空間基本上亦只有約60呎的面積。 而新來港人士、育有一名正就讀中三兒子的阿文指,現時2人正居住於7、80呎的單位,每個月租金亦要4200元,馬桶就位於煮食爐頭旁邊,衛生環境非常惡劣。 孩子做功課亦只能屈縮在床上,自己亦患了2年多情緒病,整個人終日沒精打采。 現時並無工作的阿文指根本沒有選擇,租金連電、水費,每月都支出至少5千元,即使有政府少量資助,亦難以負荷龐大的住屋支出,她認為若住屋問題解決不了,亦難以解決貧窮。 諷刺的是,往屆政府早年提出了「限呎樓」,以防發展商為追逐利潤,而集中興建豪宅物業,如今豪宅供應氾濫情況不再,卻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納米樓」,樓市問題猶如空氣污染一樣,要解決並不容易。 上述措施的影響於納米樓設計上可見一斑,以九龍建業旗下紅磡「環海.東岸」為例,項目屬遠期樓花,發展商刻意把舊式洋樓的發展模式重新包裝,打造出每層多達36伙,逾九成為蚊型單位的設計,「滿足」市場需要。
納米樓問題: 香港纳米楼惊掉你的眼球
物業在上月開始入伙,最新一個二手蝕讓個案在高層J室,實用面積195平方呎,原業主於2019年以364萬元一手購入,持貨僅一年多後以345萬元沽出,帳面蝕讓19萬元,連同10%SSD稅共蝕了超過53萬元,認真慘情。 早前隨放寬按揭成數上限後,有一些發展商睇淡納米樓市場,認為未來供應會飽和,甚至爆煲收場,計劃主力建300尺以上的單位。 對於一部份未能受惠資助房屋,又心急上車的準買家而言,他們只能用有限首期來入市,將價就貨,購入細單位。
可見,大部人利用「納米樓」來獲利,基本都等SSD期過後就放售。 而宣稱「納米樓」可以減輕港人上車壓力的說法與現實背道而馳。 何謂「納米樓」,原意形容細到以至於用納米來計算的單位。 而筆者文內「納米樓」形容為廳、廚、房一體單位之外,還有超精緻一至兩房單位。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成因
問題是,同樣的故事,在今日的市場仍然發生之中,業大家繼續用投資價值、概念前景來包裝一堆高價開售的納米樓,值搏率有幾高,就要由大家自行決定。 納米樓問題 然而,如果特區政府繼續囿於「自由市場至上」的教條,市民無論窮多少積蓄,恐怕仍難安居。 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宣布推出「限呎地」,將透過賣地條款限制可建住宅單位的數目及面積;翌年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加推「限兩地」,指定最低單位供應量,但不限制最低單位面積。
即使後來特首林鄭月娥發起「土地大辯論」,並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檢視土地供應策略以改善房屋問題,但小組最終沒有觸及有關討論。 這個位於土瓜灣的單位實用面積258呎,除了空間少,設計師指這個單位還有兩大問題。 限呎後即使新落成單位的面積變大,但在土地供應不變的情況下,單位價格本身亦會跟隨呎價變動,變相只令市民置業門檻提高,反而入場費較低的「納米盤」在市場上亦將變得稀缺。 政府若推限呎而欠缺其他配套,短期內也將令到其他居住環境更差的居民更難以解決住屋所需。 香港住屋問題嚴峻,一屋難求,不少新樓為求售價相宜,以私樓形式賣出細小單位。 在「納米樓」充斥市場的情況下,即使市民如今能夠買樓「上車」,也不代表生活的空間充足。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室內設計套餐
政府並沒有就此類型單位下任何定義,而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提出,以屋宇署定義計算(即只計算單位內樓面空間,但不包括廚廁、外牆等面積),面積低於15平方米(約161平方呎)可稱為「納米盤」。 現時香港並沒有最低人均面積規限,只需符合建築及防火條例便可。 香港現時只有房屋署設有針對公屋的相關準則,據房署規定,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積最少要有75平方呎,若人均居住面積少於60平方呎則屬「擠迫戶」。
近日二手樓升溫帶動個別納米樓出現轉勢,其中菁雋更出現高價成交。 不過納米樓申請按揭較一般二手樓複雜,今次經絡按揭為大家拆解納米樓按揭細節,包括按揭成數、壓力測試及估價等事宜。 納米樓問題 疫情下如樓市失守,理論上納米樓也容易率先倒下,因為買家多數造高成數按揭,還款壓力會隨社會經濟轉差、裁員、停薪留職等因素而增加,最終可能蝕讓離場。 不過近期樓市沒有大幅度回調,可見仍有一定的承接力,仍有準買家希望趁機入市。 雖然如此,但入場費低,始終有吸引力,由於納米樓面積較細,單位樓價相對較為便宜,一般為400萬以下,但如果計算平均呎價,每呎可達$18,000或以上,納米盤首期相對較低。
納米樓問題: 政府強調要「增加建屋量」
事實上,納米樓並非香港獨有,東京、紐約及倫敦等大城市,即使人均居住面積比香港大得多,亦因為近年愈來愈多學生、年輕專業人士遷入尋找發展機會,同樣令這些大城市變得寸土尺金。 與納米樓相近,開宗明義以「小」作為賣點的小型公寓(Studio Apartments)應運而生,各地政府亦推出規管措施。 舉例指,美國矽谷所在的三藩市因吸引大批科技人才進駐,政府於2012年以試行方式,容許發展商興建約200平方呎的小型單位,但訂明發展商要提供最少150平方呎的生活空間,另包廚、廁,再由政府評估政策成效。 單就人均居住面積而言,納米樓固難稱得上是理想居庭,但在商言商,發展商、投資客自是認為納米樓「有價有市」才放膽投資。
地產發展商也預計納米樓未來升值前景可觀,於是近十年於港九新界各地區致力發展納米樓項目,例如上水尚宜、長沙灣 AVA 228、旺角千望、大埔嵐山、上環 CAINE HILL 等。 香港納米樓泛指實用面積約二百呎或更小的單位,大廈多以單幢式樓宇設計,提供的居住單位亦為數不多。 香港住宅單位常用分割式家居設計,但由於納米樓單位空間狹窄,為了互補空間的不足,大多數的納米樓都採用全開放式家居設計,意思即是除了廁所以外,其餘四個空間都整合在一起,住戶日常起居飲食都在同一個空間進行。 諷刺的是,政府不止在條例上無力遏止「納米樓」的出現,本身甚至還成為了「納米樓」的供應者。
納米樓問題: 樓市亮話
接下來我們去了新界的沙田(石門)裕德苑,距離港鐵站僅幾步之遙。 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愉德苑戶型、平面圖、裝修及室內設計示範。 今年將有7個新居屋項目推售,包括北角驥華苑、土瓜灣冠山苑、觀塘安秀苑、啟德啟信苑;東涌裕雅苑、沙田愉德苑及將軍澳昭明苑較早完成選樓,其中東涌裕雅苑是最早的落成屋苑。 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裕雅苑戶型、平面圖、裝修及室內設計示範。
根據本土研究社的調查,23個「納米樓」項目中有15個設定了限量條款,近1,500個單位在其下建成。 直至2014年12月,政府抽走限量條款時的原因亦非考慮居民居住環境,只表示「市場亦會就着這個個發展方向來來開則」,「納米樓」反而變成發展商與政府各取所需的默契,前者需要賺錢,後者只重視數字。 在理想的置業階梯上,私人屋苑定位本應是為不滿足於公共房屋居住環境的市民提供「升級」選項。 不過政府處理土地問題不果,公屋、居屋供應不足,結果便是衍生出這種由私人發展商興建,但居住質素落後於其他私人樓宇的夾心產物。 【Now新聞台】賣地條款加入最低280呎的面積限制,有發展商認為是大勢所趨,市場對小型單位需求正在逐步減弱,有物業投資者則預計,二手「納米樓」價值會大跌,蝕讓個案會陸續出現。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指出,政府宣布新建的住宅最低的實用面積為280平方呎,這個標準確實可以改善居住的面積。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可悲 東大嶼填海助解決
不過,2019年政府放寬按揭保險,九成按揭由原本只有400萬大增至800萬,增加置業人士的借貸力,納米樓的供應才有調整。 納米樓問題 如果根據《住宅物業報告2019》,暫時只覆蓋至2017年的數字。 實用20平方米以下一共有691伙,佔落成量3.8%。 但都是老問題,「落成單位」並不等於「未來可供發售單位」,因為根據過去慣例推算,有七、八成單位在落成時已經成功沽出,故侷限了我們對納米樓未來供應的預測。 因此透過屋宇署數字,不宜用來推敲某一樓盤的未來面積,要知道納米樓的多少,只能倚靠另外兩個數字。 舉例,2017年第二季市場共有98,000個一手供應,當中中小型住宅單位有71,900伙,相當於總額的73%。
- 對於一部份未能受惠資助房屋,又心急上車的準買家而言,他們只能用有限首期來入市,將價就貨,購入細單位。
- 有見及此,發展商為了向這班上車族提供價錢合適、而質素相當的新盤,只好「將貨就價」,縮細入場單位的面積,自然降低入場樓價,令更多年輕人可以擁有自己的物業,但也造成納米樓叢生。
- 其實我們所例出的標準,是很基本的要求,例如獨立廚房、洗手間,有窗有公共空間等。
- 納米樓湧現,輿論抨擊亦不絕於耳;有意見要求政府參考外國做法,制定人均居住面積的最低標準,或在賣地時加入限呎、限量條款。
- 深圳縱恒主要從事裝飾建材材料、建材的開發與銷售,是該公司材料供應商之一。
- 樓市過去數十年節節上升,本已昂貴的樓價仍無間斷地爬升,並進一步脫離市場購買力。
- 香港樓價長期處於高位,雖然「納米樓」受到社會批評,但因入場門檻較低,只要數十萬首期就可以,所以仍有不少人會選擇納米盤「上車」。
- 前幾日,我看了一段視頻,內容是講述一對滿7年的年輕港漂夫妻在香港首次置業,預算總樓價約600萬。
目前政府部門對於何謂「納米樓」並無統一標準,本土研究社調查時將「納米樓」定義為260呎以下單位,也是參考市建局在2014年後與發展商訂明「最細單位不可少於260平方呎」的指標。 樓宇面積愈來愈小的趨勢並非今日開始,市建局能夠在與發展商合作發展的樓宇上加入限呎條款,有關例子固然值得政府參考、推而廣之。 另一方面,私人發展商的單位愈劏愈細,部分亦源於《建築物條例》的變相鼓勵。 發展商紛紛用盡條例內的「豁免樓面面積」,在本已細小的屋內建造露台、工作平台以及玻璃幕牆等,藉此擴大樓宇建築面積,但市民單位的實用性卻因而大減。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
對於喜歡烹飪的人來說,除了實用的分隔功能外,這些廚房佈局是最方便的。 由於有許多200——300呎的蝸居,我們應該小心並充分利用空間。 最大限度地增加空間並充分利用, 第一個方法是訂購傢俱。
此外,⻑實、新世界及新鴻基合計興建了624個納米樓單位,不⾜恒基獨資興建的四分之⼀。 有傳聞業界要求政府應該將按保上限由1千萬元推高至2千萬元,即是放寬林鄭plan,為疲弱地產市場打一支強心針。 趙:登記的話,我不會不贊成,至少可以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等候,長遠需求有多大,政府必須掌握這些數據。 趙:對於能否引用《官地收回條例》收地,基於香港私有產權的法例,政府未必能即時收回,過程中或涉及司法覆核及長時間的訴訟程序。 被問到現時有很多閒置空地未有發展,又能否用作釋放土地壓力,黃友嘉指未必足夠應付這個土地落差,需要再配合填海多管齊下。 若果透過填海例如「明日大嶼」計劃,就能釋放一大片土地,發展規劃時相對較容易,無需再為收地、買地等事情困擾。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大減|政府推地引入面積下限 將來更難上車?
梁生說:我正常地打工的話根本無可能申請公屋,除非我做兼職或出現金的工作,那便拿到公屋,又或不工作直接申請綜緩,便有機會了。 但是社會就是這樣,要我們做這些不正常、不合理的事,才能覓得一個單位居住。 無可否認,現時新盤面積愈起愈細,尤其樓價較高的港、九地區,更成為了納米樓集中地。 以目前全港最細的六個新盤單位為例,當中便有四個分別位於尖沙咀、何文田、北角及馬頭角,僅排列第四位、最細單位提供165平方呎的長實旗下大埔「嵐山」,屬唯一的新界項目。 無論是買樓還是租樓,傳統三房兩廳單位活動空間須大,但地理位置較佳的單位租金難免較貴,偏遠地區的單位亦大大增加年輕上班族的通勤時間,對年輕單身一族或二人家庭而言負擔頗大。 不少納米樓位於市區,不只交通方便,亦較一般三房兩廳單位便宜,經濟負擔對年輕一族而言會較小。
納米樓問題: 服務評價
他指有近20人住在同一個單位,有外籍人亦有內地人,每個人只有一個單人床位是屬於私人空間,其餘廚房及洗手間均是共用的。 羅生亦指出,以前他居住的劏房更為惡劣,人流複雜且衛生環境極差,導致壓力極大,睡眠質素差。 納米樓問題 最「新鮮出爐」的新盤話題,非建築商俊和牽頭發展的屯門青棉徑2號「菁雋」莫屬。 該盤成功突破新盤面積下限,最細單位實用面積只有128平方呎,破了佐敦「AVA 62」所保持的最細151平方呎紀錄,有傳媒指若只計該單位的長度與闊度,其面積細得可媲美一輛普通私家車的空間。 市場消息指,AVA 61低層D室,實用面積150平方呎,原叫價420萬元放售,終減價95萬元,以325萬元易手,實用呎價21,667元。 據了解,原業主於2017年6月,以319.5萬元買入單位,剛過三年禁售期,現轉手賺約5.5萬元,惟扣除代理佣金及釐印費,料蝕約6萬元。
納米樓問題: etnet Member Zone 會員專區
社會目前對新土地供應未有共識,無論是棕地、農地、或是政府引用條例收回官地,以及在北大嶼山填海造地,政府提出任何意見都有人反對,一直原地踏步。 銷售該樓盤的美聯物業西九龍發展商新樓專組客户主任周曉暉指,此類樓盤反而是最快沽清的,因為相對易於入手、首期少。 他坦言「納米樓」湧現,因市場需求大,面對樓價愈來愈高,大多年青人都只能有能力購買這類「納米樓」。 關注香港市民居住環境惡劣的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早前做了一份調查,在1045位居住在公屋、劏房、私樓的受訪市民中,有94%同意在香港訂立基本居住標準,包括住房需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統、符合條例要求等,並希望政府訂立人均居住面積。
這個如此納米的蚊型樓,面積只得168呎,門口旁邊設有開放式廚房,嚴格來說應該叫廚櫃,內裡設有迷你雪櫃、以及洗衣機等。 客飯廳面積很迷你,但相信單位卻是全港最安全地方,因為現時政府在公眾場合已實施限聚令,規定不能多於四人聚集,而這個單位剛好只夠企四個人,多一人都會覺得迫狹。 記者嘗試跟攝影師做距離測試,發現兩個單位打對角1.5米後,背面還有少量空間可放一個衣櫃。 但值得注意,屋宇署所列出動工紙的「實用面積」,跟我們買樓時的「實用面積」是有明顯分別。 屋宇署資料並不包括廚廁面積,所以若透過屋宇署資料,來推斷單一樓盤未來面積大細,明顯並不是實況。 雖然沒有牆體會減少隱私,但牆體間隔過多的小型住宅會浪費室內空間。
巴菲特短炒台積電有何啟示?
市民愈來愈難負擔高昂樓價,間接導致市場對面積細小但入場費較低的「納米樓」產生需求。 2010年的260呎以下單位只佔整體一手單位0.2%,2019年其比例卻已上升至12.9%,亦即接近每八個新單位就有一間是「納米樓」。 在政府多年覓地建屋步伐緩慢的背景之下,它已成為了無法抽到公共資助出售房屋也負擔不起傳統私人屋苑的夾心階層置業首選。 在購買納米盤樓花時就更要小心未來數年的樓價變化,有些發展商為迎合市場購買力,不少細單位都會湧現,到頭來或會出現減租潮,故市場高估納米樓盤的承租能力時,也會令業主有蝕讓風險。
納米樓問題: 政府責任
港人即使藉納米樓勉強上車,窮大半生積蓄自置「蝸居」,生活環境狹窄,供樓負擔重,又何來動力生兒育女? 納米樓問題 社會問題衍生下去,港人都心明後果,唯獨離地廢官懶理,還為能實現每年新屋供應數量而自滿,只管玩弄數字交功課。 納米樓問題 除了放寬單位基本設計法規外,⼀些改善居住環境的通⽤設計要求,亦在私⼈發展中失效,例如為殘疾⼈⼠⽽設的《暢通無阻的通道》的適⽤範圍只限於「建築物的所有公⽤地⽅」⽽非單位本⾝。 對於有人建議設立最低人均面積規限,黃友嘉就認為這是弊多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