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廣場詳細懶人包

同時新大堂會起5個新出入口(E1至E5),藉以疏導銅鑼灣區地面同車站大堂嘅繁忙人流,工程預計喺2012年完工。 我們“地產代理(從業員)總工會”於九十年代已由地產代理權益組登記非牟利團體組成。 我們會員不約而同 同意現今社會 資訊科技最重要的,資訊的準確性及流通性而能促成他們生意成功。 本網頁內所載之資料僅作參考之用,CENTADATA.COM 並不會就本網頁所載資料的精確性及正確性作出任何保證,同時亦不保證本網頁已包括所有的成交紀錄。

  • 鰂魚涌的具體位置,西起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東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靠近康山道天橋。
  • 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涌上班。
  •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 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 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 CENTADATA.COM 並不會就本網頁內所載資料的精確性、正確性及依賴付上任何責任。

本會於2012年成立「一手物業部門」,為香港「首個地產商會平台」獲全港主要發展商委託,直接代理銷售全港主要一手樓盤項目。 至今已協助會員促成近千宗一手樓盤成交,佣金收益已近兩億元。 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 筲箕灣廣場 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 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 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

屆時,去灣仔站至堅尼地城站的乘客要轉其他交通工具前往。 而過海嘅乘客則必須改用北角站轉車,經東區海底隧道過海前往九龍及新界。 值得留意嘅係,呢個站其實喺東角同鵝頸(南大堂),個站起咗之後,東角同鵝頸畀好多人誤叫「銅鑼灣」。 HKEA 香港地產網於1998年成立,在香港十大地產網站中名列前茅,是最多地產代理中介放盤的地產平台。 提供一手/二手樓盤買賣資訊,網上/線上放盤,租樓租屋搵樓找房,物業成交記錄、熱門屋苑、地產新聞及凶宅資料。 筲箕灣廣場 直到二次大戰後港島人口劇增,筲箕灣一帶才多了人居住,同時工廠大廈亦多選在筲箕灣設立,所以2號巴士線亦由太古船塢延長至筲箕灣。 隨著筲箕灣不斷發展,車流逐漸增多,引致路面非常擠塞。 當時小輪公司甚至要開辦渡輪,由筲箕灣開往中環疏導人潮。 這個情況直至1985至1989年港島綫及東區走廊相繼建成後,才得以大大改善。 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而名。 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 筲箕灣廣場

筲箕灣廣場: 銅鑼灣

該計劃喺政府決定採用「會展/金鐘方案」嗰時同時取消。 九廣鐵路公司喺2004年沙中綫方案亦建議起「銅鑼灣北站」,並以長約240米嘅行人隧道連接銅鑼灣站。 筲箕灣廣場 運輸及房屋局喺2007年發表嘅沙中綫合併方案決定唔起銅鑼灣北站,有關計劃亦因而取消。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北角」及「筲箕灣」三部份,「鰂魚涌」和「柴灣」是到了比較後期才出現的分區。 但直到現在,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及鰂魚涌」(14區)和「筲箕灣及柴灣」(16區,原屬第15區的筲箕灣於2007年併入第16區)。 早期港島道路網絡並不發達,加上筲箕灣距離中環、灣仔等地甚遠,故交通非常不便。 區內一直都靠英皇道連接對外,同時位於柴灣的居民亦依靠柴灣道經筲箕灣前往港島心臟地段(即中環、灣仔和銅鑼灣)。 筲箕灣廣場 直到1904年,電車才將筲箕灣與當時香港政府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城連繫起來。 因此昔日有一句俗語說,「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來形容當時的交通不便;但亦有傳此乃當時黑社會分子的「背語」,自嘲落泊此地,未能一朝飛黃騰達;在舊日此語不能公開隨便亂說,有會被警方拘捕之嫌。 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涌上班。

CENTADATA.COM 並不會就本網頁內所載資料的精確性、正確性及依賴付上任何責任。 18世紀中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19世紀中葉逐漸發展成小商埠,並成為香港島、九龍和惠州、潮州等地的漁穫集散地。 同時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筲箕灣山頭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 筲箕灣廣場 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佔香港島人口 (4,350人) 約28%,大部份居於艇中。 其後海盜問題嚴重,1860年,香港總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

銅鑼灣站喺設計嗰時中文名係訂為「鵝頸橋」,後來改以附近另一個地方名銅鑼灣命名。 銅鑼灣站喺1985年5月31號同港島綫金鐘至柴灣段一齊啟用。 喺每年嘅大除夕,由於有眾多人流用呢個站去時代廣場睇倒數,因此會出現車站人流擠逼嘅情況,而需要封閉本站A出口。 銅鑼灣站位於軒尼詩道和記利佐治街地底,設有上下兩個側式月台,都裝有月台幕門。 1號月台(港島綫往柴灣方向)喺上層,而2號月台(港島綫往堅尼地城方向)喺下層。 筲箕灣廣場 銅鑼灣站係一個地底車站,喺軒尼詩道同埋記利佐治街地底,設有上下兩個側式月台,都裝有月台幕門,喺1985年5月31號啟用。 本會成立於2005年,匯合全港地產代理、地產發展、測量、建築工程、物料供應、銀行、法律界等的人才。 宗旨是「共建平台,創造商機」,現時會員數目已超過1200多個,營業點超過700多個。 遍佈全港各區,會員緊密的合作,加上系統式的交易流程,令本會成為全港最大、最具功能的地產商會服務平台。

筲箕灣廣場

註 – 叫價參考資料由中原地產代理有限公司提供(持牌地產代理牌照號碼 C ),每小時從中原網上搵樓及伺服器更新。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 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 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筲箕灣廣場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1960年代政府大規模開發筲箕灣,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如1962年落成的明華大廈等),並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

筲箕灣廣場: 地產代理從業員總公會

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台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涌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 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 筲箕灣廣場 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每當港島綫灣仔站出現故障時,往堅尼地城方向嘅下行綫列車將會以該站作為臨時終點站。

筲箕灣廣場

東至香港海防博物館、筲箕灣官立中學,西至筲箕灣道與愛秩序灣道交界的地區。 東區走廊以北的筲箕灣北部填海區,一般被稱為愛秩序灣,名稱源於愛秩序將軍及原筲箕灣避風塘所在地的愛秩序灣;阿公岩道一帶的筲箕灣東部,一般被稱為阿公岩,而該處亦為東區走廊噪音重災區。 鰂魚涌的具體位置,西起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東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靠近康山道天橋。 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 筲箕灣廣場 至於太古糖廠位置,現在則變成了太古坊商業區,而汽水廠則變成康蕙花園。 相對核心商業區的中上環,鰂魚涌早期是一個偏遠的商業區,但鰂魚涌地理位置鄰近北角,近年來吸引不少企業進駐。 據《星島日報》報導,政府將喺全長150米嘅勿地臣街地底(A出口),開闢一條行人通道,打通港鐵銅鑼灣站至跑馬地馬場嘅「地下經脈」,以減少跑馬地區市民人車爭路造成嘅傷亡個案。 根據《鐵路發展策略2000》嘅沙田至中環綫計劃,沙中綫若採用「維園方案」,將會起「維園站」接駁銅鑼灣站。

筲箕灣廣場: 銅鑼灣站

但現根據規劃署劃分已獨立發展,不過部分人仍說北角是舊稱呼。 鰂魚涌的西部前稱麗池,因已結業的麗池夜總會而得名。 政府同港鐵公司研究緊《銅鑼灣站地下行人通道計劃》,擬擴建並翻新現有嘅東大堂,發展地下商店街,貫穿軒尼詩道以及怡和街一帶地底。

直至1994年時代廣場落成之後,A出口同南大堂先正式開放。 銅鑼灣站內提供唔同類型嘅商店畀乘客買嘢或者食嘢,例如有7-Eleven便利店、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恒生銀行同DHL等零售業同埋其他服務商店。 此外,銅鑼灣站亦有唔少自助服務設施,包括恒生銀行及中銀香港嘅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 銅鑼灣站一共有三個唔相連嘅車站大堂──位於銅鑼灣廣場一期地底嘅西大堂、位於崇光百貨地底嘅東大堂同位於時代廣場地底嘅南大堂。 呢三個部份喺非收費區並唔互通,所以乘客出閘都要非常小心,否則就要離開車站、行一大段路到原來正確嘅出口。

鰂魚涌在香港島的交通可說是非常便捷,除了因為該區有多條巴士路綫及兩條港鐵路綫經過以外,在康山的屋苑還有4條小巴路綫。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涌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 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涌旁康山設有水塘,為各廠房供應淡水。 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涌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 筲箕灣廣場 到了1959年,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鰂魚涌的溪流被覆蓋,變成了暗渠。 喺銅鑼灣站起嗰時,其實早已規劃喺車站南面開設另一個車站出口,方便乘客通往跑馬地馬場一帶,但基於興建難度問題,因此喺1985年通車時,車站只設有東大堂同西大堂。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尚未出現鰂魚涌地名,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 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 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回流。 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 銅鑼灣站響香港灣仔區銅鑼灣軒尼詩道同記利佐治街地底,係港島區一個大型及重要嘅購物區。 筲箕灣廣場 鄰近設有多個大型購物商場、緊貼潮流商店同跑馬地住宅區,因此每日有唔少乘客出入該站,係成個鐵路系統第二繁忙嘅車站,僅次於尖沙咀站,亦係港鐵港島綫17個車站中人流最多同最繁忙嘅車站。 鰂魚涌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涌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被稱為「太古城」。 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