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12大優勢2024!內含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絕密資料

然而,任何人(该文书的签立人除外)纯粹使用物业文书以查证该物业的业权不会被视作须负上法律责任缴付印花税。 除非获豁免或另有规定,任何于2016年11月5日或以后签立,以购买住宅物业的买卖协议,均须以第1标准第1部税率(划一为15%)缴纳「从价印花税」。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第1标准第1部税率亦适用于在该日或以后所签立的售卖转易契(除非相关的买卖协议于2016年11月5日之前已签立)。 上述從價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的稅階調整將透過《2023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實施。 行政長官已行使法定權力作出《2023年公共收入保障(印花稅)令》(《命令》),使《條例草案》於《命令》有效期間具有十足法律效力。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若你是香港永久居民同時名下並無任何住宅物業,你就能以相對低的稅率支付從價印花稅AVD(從價印花稅計算方式)。 就住宅單位而言,物業交易的印花稅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對應不同交易情況。 部份人會問,如果本身是繼承遺產的話,需否繳付「從價印花稅」,又或者如果本身已持有物業,但因親人離世要繼承物業,究竟又需要支付「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呢?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香港下調買賣住宅從價印花稅 對樓市影響幾何?

沿用之前同一概念,如果採用「提名」方式入市,又能否達到慳稅效果? 例如先由一名永久居民負責簽署簽「臨約」及「正約」,之後待「轉讓契約」時「提名」非香港永久性居民。 根據稅務局規定,不論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只要提名近親簽立轉易契都是以「從價印花稅」方式來計算。

  • 如因有法庭令離婚或遺產繼承而轉名,轉名後即時賣樓,可免SSD額外印花稅。
  • 答:買入第二間物業,需要付從價印花稅15%,但如首間物業於其後一年內賣出,可退回與首置稅率差價的15%。
  • 印花稅於買賣雙方正式完成所有簽約程序,落實物業成交之後繳交。

政府将向立法会提交《2023年印花税(修订)条例草案》(《条例草案》)以落实该建议。 行政长官亦已根据《公共收入保障条例》(第120章)作出《2023年公共收入保障(印花税)令》(《命令》),使《条例草案》在制定成法律前具有十足法律效力。 根据《命令》,新税阶适用于任何在2023年2月22日上午11时或之后所签立以买卖或转让住宅物业或非住宅物业的文书,该等文书为须按第2标准税率予以征收从价印花税的。 由1992年1月31日開始,住宅物業買賣協議須按與不動產轉易契相同的稅率繳付印花稅。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印花稅幾時交

購買新的住宅物業後6個月內出售原有唯一的住宅物業,可獲退稅,但不能完全退回新物業價值15%的稅金,因新物業亦需按繳付第二標準稅率下的稅金,故只能退回稅金相差之金額。 如舊有住宅物業已簽臨時買賣合約待售,新住宅物業成交期在舊有住宅物業成交期之後,新購物業則不必預繳15%稅金,只需按第二標準稅率繳稅。 如果该名香港永久性居民是代表自己行事,最先签立的买卖协议会按第2标准税率,征收「从价印花税」,而其他买卖协议则会按第1标准第1部税率征税。 该名香港永久性居民须就每一份声称可以第2标准税率计算的「从价印花税」的买卖协议,作出法定声明,声明他在购买有关住宅物业时,是否在香港拥有其他住宅物业。 然而,如果最先签立的买卖协议购入多于1个住宅物业且是于2017年4月12日或之后签立,则有关文书亦须按第1标准第1部税率征税。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根据一项根据《土地排水条例》(第446 章)第37条作出的命令收回而取得一个替代物业,该人在取得替代物业的交易是代表自己行事。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買家印花稅 (Buyer’s Stamp Duty / BSD)

政府消息人士稱,原有的從價印花稅稅階自2010年後都未有調整,加上政府希望減輕首置人士負擔,經考慮不同因素後,決定作出調整。 預計新措施將令3.7萬名買家受惠,其中約3.2萬名為住宅物業買家,政府每年因而少收約19億元。 陳茂波表示,目前各項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即所謂「辣招」)維持不變。

然而,任何人(該文書的簽立人除外)純粹使用物業文書以查證該物業的業權不會被視作須負上法律責任繳付印花稅。 繳付買家印花稅,不等於不用繳納從價印花稅, 買家印花稅是在現有的從價印花稅之上收取的。 一般而言,由於非本地買家及公司名義均不適用首置印花稅稅率 ,因此除了要支付買家印花稅,另要支付 15% 從價印花稅 。 一般而言,會在買方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支付,並由律師樓代為辦理,買家只需帶同支票簿到律師樓,繳交相應印花稅。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財政預算案2023|消息:將派$5000消費券 分兩期發放

大家可能亦聽過「換樓退稅」,簡單說就是換樓業主購買新樓時需支付15%的印花稅,只要業主於買入新樓後一年內沽售舊居,就可以申請退回部分印花稅,金額相當於已繳付稅款與「第二標準」從價印花稅率計算稅款的差額,但前題是買入新樓前不能持有多於一層物業。 「買家印花稅」在現有的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之上對所有住宅物業徵收,稅率劃一為15%。 「買家印花稅」適用於所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人士(包括本地及海外公司)購買住宅物業。 購買新住宅物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如在購入新置物業的售賣轉易契的日期起計,六個月內簽立買賣協議以出售其在香港原有唯一的住宅物業,便可受惠於為「先買後賣」的換樓人士而設的退回稅款機制,即獲退回反映新舊稅率差額的從價印花稅稅款。 買家須簽立購入新置物業的買賣協議的日期後兩年內提出申請的期限之餘,現容許以有關出售原有住宅物業的售賣轉易契的日期起計的兩個月內提出申請,兩者以較後者為準。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只適用於香港永久性居民購買住宅物業,在簽署「買賣協議」時並沒有擁有其他香港住宅物業,即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居民。

現時人才競爭激烈,若這些辣招導致香港吸納人才方面處於劣勢,重新審視這些措施是合理。 他續稱,如果當局放寬BSD,配合潛在通關因素,有望刺激樓市需求。 星之谷按揭轉介行政總裁莊錦輝估計,措施不會導致住宅需求顯著增加,以900萬元物業計算,經調整後印花稅最多可慳67,500港元,相信準業主不會因為數萬元印花稅而決定是否置業,至於1,000萬以上豪宅並未納入減稅範圍,更不會有影響。 目前,本港住宅物業的從價印花稅的稅率劃一為15%,有關稅率適用於個人及公司購買住宅物業之交易,而獲豁免人士則僅需按照第二標準稅率繳交印花稅。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買樓 印花稅 減免有計:「借人頭買樓」

他拥有的非住宅物业不会影响是否须以第1标准税率征收「从价印花税」。 由于新措施只针对在2016年11月5日或以后的物业交易,因此,第1标准第1部税率并不适用。 「从价印花税」会按购入住宅物业当时有效的第1标准税率(相等于现行的第1标准第2部税率)征收。 当提交购买住宅物业的买卖协议/售卖转易契予印花税署申请加盖印花时,如基于买方在香港没有拥有其他住宅物业,声称可以按第2标准税率缴纳「从价印花税」,买方须作出相关法定声明。 印花税署会核实有关资料是否正确,包括查阅土地注册处的纪录。 任何在2020年11月26日或以後簽立以買賣或轉讓非住宅物業的文書的「從價印花稅」將會以第2標準稅率徵收。

本行支持政府對首置印花稅作出調整,透過擴闊從價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稅階以減輕一般家庭及首置買家的負擔,相信此措施亦有助支持住宅市場成交量回升,特別是一千萬以下的中小型單位。 對政府全面不「減辣」不感到意外,但沒有解決市場在這方面的需求。 雖然香港與內地及國際已完全通關,住宅市場交投活動亦開始增加,但仍處於較低水平。 政府應該全面取消不合時宜的額外印花稅(SSD),同時將與「搶人才」相關的買家印花稅(BSD) 以「先免稅、後追稅」的安排實施,令市場回復應有的流轉量,以增加市場房屋供應。 雖然政府在從價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方面作出微調,但預計對市場影響不大,不會明顯促進買家入市。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CoCoMall 裝修百貨平台優惠

繳付多少印花稅,主要視乎樓價,以及買家的身份,還要視乎有沒有因遲交而罰款。 Reuters官方數據顯示約移民英國的香港人約14萬之多 兩年前, 張媽媽帶著14歲兒子從香港移民英國。 兒子的唯一旅行證件 香港特區護照將於一年後過期,一家人面臨不得不返回香港或者通過中國駐英國的使領館辦理新護照。 不然, 他的兒子將在後面的兩年內無法離開英國,去其他第三國旅行。 進退兩難 離港前熱衷支援香港社會運動的張媽媽說,為護照一事回到《國安法》實施下的香港和踏入中國駐英國使領館讓她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因為根據條例規定,任何人以「遺囑」或「無遺囑」的情況下,繼承了物業並不需繳付「印花稅」。 在簽訂「轉讓契約」前,丈夫決定提名太太成為聯名業主,而太太本身有物業的話,就,就需要按物業持有一半業權繳交「從價印花稅」,計法是「300萬X1.5%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 2」,相當於100元的印花稅。 通常在往律師行簽「正式買賣合約」時,律師會多給一份文件「法定聲明IRSD131」予買家簽署,作用是證明「自己沒有持有香港住宅物業」。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印花稅表

私營房屋方面,估計由今年起計的5年內,私人住宅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過19,000個。 截至2022年年底,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維持在較高水平,約為105,000個單位。 在推動公私營協作方面,在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的「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資助房屋先導計劃」,鼓勵發展商興建資助出售單位,以指定市價折扣率售予合資格人士。 政府正在制訂先導計劃的政策框架,並計劃在今年稍後時間公布。 而是次從價印花稅的稅階調整後,樓價介乎300萬至1,000萬元物業的稅款均有所減少,相信今年1,000萬元以下物業成交將會重新主導市場,佔整體成交比例將穩企8成以上水平。

總之,提名近親只會用「從價印花稅」來看待,而不是更高稅階的劃一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既然是否持有物業,會直接決定繳交「從價印花稅」,抑或更高稅階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究竟怎樣決定買家是否持有多於一個住宅物業呢? 印花稅沒有特別註明什麼為之「單一物業」,但有說明如果「物業」本身涉及「天台」、「平台」及「花園」,一般來說會視為一個物業看待。 如果該名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與香港永久性居民是聯權擁有物業,而兩者份屬近親,則獲得豁免徵收買家印花稅。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新措施推出後,有關買家居港滿7年後,可申請退回仍持有首個物業額外所付的15%買家印花稅及15%新住宅印花稅,若以1,000萬元住宅物業計,可退回金額300萬元,但仍需付37.5萬元基本印花稅,實際折省印花金額約262.5萬元。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按揭計算機

舉例,如果丈夫買入的單位為300萬元,而丈夫本身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且買樓前並沒有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他在簽署「轉讓契約」時,提名太太持有物業,而太太成為唯一持有物業的人士。 如果太太並沒有持有物業,丈夫要先支付「從價印花稅」,即100元。 之後在提名太太成為唯一持有人時,只需繳付100元印花稅便可以。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首次置業人士:首置印花稅 (即第二標準稅率,又稱舊從價印花稅)

簡單例子1:A已有住宅物業,再向B買入另一住宅物業,樓價600萬元,印花稅為600萬x15%=90萬元。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陳茂波指,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長遠房屋策略》的供應目標高約2成,可以滿足未來十年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惟他指出,由於房屋用地並非每年平均分布,加上造地需時,短期內可供發展公營房屋的土地仍然短缺。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首置印花稅稅率 (第 2 標準稅率)

至於過渡性房屋,截至2022年年底,約7,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已投入服務,預計未來2年另外有約14,000個單位相繼落成啓用。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此外,賣地計劃共有3幅商業用地及3幅工業用地,提供約2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和17萬平方米工業樓面面積。 自住業主可以善用「居所貸款利息扣稅」,一共20個年度可以扣減,每年上限十萬元,究竟怎樣申報才可以用盡免稅額呢?

不過一樣要小心買家撻訂,以致自己未能在1年限期內成功出售舊物業,變相要硬食15%賣家印花稅。 在二手未補地價居屋方面,印花稅的計算方法和私樓印花稅一樣。 例如,如果一手居屋最初估價為580萬元,售價為480萬元,印花稅估值則定為500萬元,政府就會以此金額計算印花稅。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買樓教學】買樓Full Pay難過登天 按揭5大重點你要知

私營房屋方面,估計由今年起計的5年內,私人住宅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過1.9萬個。 截至去年底,未來3-4年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維持在較高水平,約為10.5萬個單位。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宣布,目前俗稱「辣招」的各項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維持不變。 要避免踩地雷,就要留意土地註冊處的記錄了,如果買家早前試過撻訂,後來買入新物業時,未完成好撻訂程序,就不算是首置身份,仍需要先付15%辣稅。 可不要以為,待撻訂手續完成後,相關資料已獲土地註冊處記錄,便向稅局申請退稅。 因為退稅是需要買入第二層樓後,一年內賣出舊物業,但撻訂不算是沽出,所以稅局有權不退稅。

第二標準稅率的從價印花稅: 物業印花稅計算方式:

一般準則,在置業時其中一方沒有持有物業,但另一方持有物業,稅局不會視乎持有物業的一方是否「近親」,一律視為「已持有多於一層香港住宅物業」看待,故他們需繳交更高稅階,即「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舉例兩夫婦聯名購入一層300萬元的物業,其中一方已持有本港住宅物業,他們需要繳付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即45萬元。 但由於「雙倍印花稅」推出後,始終未能成功遏抑投資者,終於政府在2016年11月決定加辣,劃一徵收「15%從價印花稅」,也就衍生出「新住宅從價印花稅」,但根據《施政報告2022》的最新指引,合資格外來人才,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首置物業可退還買家印花稅。 德勤早前向財政司司長提出建議,就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首次置業印花稅提供一次性扣除(上限為 200,000港元)。 尹佩儀表示,集團樂見政府推出類似措施,以減輕首次置業人士的負擔。 調整價值低於1,000萬的住宅物業的從價印花稅稅階主要會令自住買家減輕負擔,對偏遠及新發展區內的中小型單位較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