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鬧鬼2024必看攻略!(震驚真相)

屋頂的拋物線桁架這種建築結構,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設計,結構猶如吊橋般吊着屋頂,造就劇院的無柱的空間。 吳韻怡說,璇宮戲院的建築師摒棄輕巧、可預制的鋼鐵,採用了石屎打造桁架,估計是因為價錢較為相宜,但最令她想不透的,是設計師竟然選擇把結構曝露人前,相信是反映着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以功能主導的風格。 她查閱當年的圖紙,發現設計師是國內南來的華人劉新科,但簽圖的卻是一名老外,她解釋戰後不少精英移居本港,未及取得相關資格,只能夥拍認可人士簽圖,是戰後常見的團隊組合。 新世界表示,會研究將屋頂桁架位置活化成休憩區,讓公眾免費到場「打卡」。 五十年代落成的皇都戲院,除了是可以播放電影的戲院,還是一個有舞台表演的劇院。

皇都戲院鬧鬼

記下這一段,除了能追溯香港的摩登不是五十年代之後忽然而至,甚至能追溯至更早,「我覺得這段不止是戰後歷史,其實是戰前三十年代歷史,也可能是整個摩登中國、現代中國的一頁,璇宮這一章其實幾緊要的」。 不過單憑歌劇表演難以支持戲院龐大的開支,「璇宮戲院」於1959年易手,並改名「皇都戲院」,變身商場及戲院一站式娛樂場所,曾播放過多套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好像《死亡遊戲》、《賣身契》、《吉屋藏嬌》等,陪伴香港電影業走過70、80年代的黃金歲月。 皇都戲院下層的商場店舖林立,包括廣為人知的「偉倫唱片公司」、「上海菜館雪園」、「輝煌洋服」、「公主眼鏡」等等,逛這商場是當時品味的象徵。

皇都戲院鬧鬼: 網民:嗰度陰氣極重 邪咗幾十年

當時一位年輕人在彌敦道一間木材行打工,當年民風較簡單,他與附近各舖頭的員工以至老闆都成為好朋友,各人無話不說。 五三年某日,一位居於附近的師奶說,她居住的彌敦道一幢大廈的四樓,竟然發現對面單位的一間吉屋內,每晚都有四、五個「人」在打麻雀,日日如是。 最恐怖的是,這幾個人全部身穿白衣,其中一個更會在窗前四處張望,問題是這四、五個人,全部都是沒有頭的!

皇都戲院鬧鬼

為了避免重蹈灣仔同德大押覆轍,活現香港花了兩個月時間,撰寫了專業文物價值評估。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皇都戲院坐落的地點--北角,並非如灣仔中環般,是一般人會前往上班娛樂蹓躂的地方,除非你住在該區內。 因此,有不少關心文物和古蹟保護的人,而且很多是八九十後,根本連香港有這麼一座有價值的戲院也不知道。 吳指其母親昔日在皇都戲院大廈開舖,她的童年便在舖內度過,她憶述街坊經過會走進大廈商場閑逛,大家樂也融融,她形容當年大廈是連繫社區的地方。 闊別廿載,她與團隊訪問當年的街坊做口述歷史時,街坊仍然記得這位當年的「小妹妹」,可見這種令人深刻的社區情懷。 吳表示,最希望日後能延續這種社區情懷,而非以博物館式展覽當年的物品。

皇都戲院鬧鬼: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小時候,大家叫粵劇為「大戲」,外省人稱它為「廣東戲」,上演的地方不叫「劇場」,我們稱它為「戲院」。 晚上,大家說:「去戲院睇大戲囉!」沒有人會說:「去欣賞粵劇!」因為在電影不普遍的年代,大戲是市民的主要娛樂。 大戲除了是娛樂,還有其他功能,它搞活了「地區經濟」,當上演大戲,附近的小食檔和賣東西的攤販,便生意興旺。 此外,粵劇也推動了地區文化,例如天后誕、中秋節等,街坊團體便安排大戲給居民,一家扶老攜幼來看。 粵劇更是道德教育的材料,因為它的信息多是正面的,例如老人家看完《琵琶記》後(故事講趙五娘在丈夫上京赴考時,家鄉正逢饑荒,她不惜把長長秀髮賣掉,也要維持一家生計),便會教導年青一輩,如何做人保存「忠孝節義」。 東城戲院應該係香港史上其中一間最猛鬼嘅戲院,戲院喺1964年落成,喺灣仔洛克道,前身係萬國殯儀館,後來殯儀館搬左去鰂魚涌,之後何東家族接手起左戲院。

皇都戲院鬧鬼

但由於當時糖價大跌,郭春秧便轉為在地皮上興建四十間相連房屋以出租,人稱「四十間」。 沿着樓梯向上走,由於電力供應短缺問題,光線越來越暗,即使大白天亦要開着電話的電筒裝置才可以看清前方,身處其中說實在似探險多過參觀。 而身旁一直跟着走的攝影師,在漆黑中對任何一間房、一個擺設都不放過。 記者事後得悉該士多房放了不少神主牌,至於為何戲院舊址會存放神主牌,就不得而知了。

皇都戲院鬧鬼: 火災毁皇都 戲院光景不再

由於是舊建築加上日久失修,令皇都戲院增添陰森氣氛,再加上2018年皇都戲院大廈後門門前發生奪命交通意外,令北角皇都戲院鬧鬼傳說、恐怖傳聞甚囂塵上。 皇都戲院是戰後全港最舊的單棟型「劇院式戲院」,在50年代有不少國際級演奏家及歌唱家都曾在場內演出,包括:歌后鄧麗君、日本松竹歌舞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女高音費明儀、粵劇組合「大龍鳳劇團」麥炳榮、鳳凰女等。 戲院在一九五九年轉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後面興建住宅,戲院下面的停車場則改造成商場。 訪問當天,商場內商舖包括吳俊雄從前經常光顧的偉倫唱片幾乎已全數清空,幽暗非常,只剩一間洋服店和一間五金舖,四處是日久失修的水漬,鋼琴離奇地擋在路中央。

  • 慶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戲院的新業主——新世界發展集團宣布啟動保育計劃,承諾將盡力修復和重塑這一歷史建築。
  •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去年由發展商新世界發展投得業權,並宣布會進行保育計劃保留及復修該幢一級歷史建築,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架建築。
  • 他稱,一直以來古諮會對很多年齡不足的建築物都不太傾向保育,因此這次作為戰後建築物的皇都戲院得以升級,在這層面上已是個重大突破。
  • 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19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 上皇都戲院看電影是很多北角街坊及香港戲迷的集體回憶。

桌球室去年結業後,戲院便一直塵封,漫步走進桌球室內只見多張「波枱」,戲院的痕跡已不復見。 皇都戲院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指,當年桌球室為了節省改裝成本,以假天花和地台覆蓋超等位和堂座位置,窺探圍板中的一道門,仍能看到由堂座通往超等位的樓梯,將之拆除便能還原戲院昔日的面貌。 皇都戲院鬧鬼 集團亦將重塑戲院部分,並賦予新蘊,建構一個文化藝術表演場所,舉辦嶄新而多元化的國際級文化活動,希望喚醒沉睡已久的皇都戲院,注入新的文化精髓。 至於正門上方的浮雕,由於浮雕多年來缺乏保養,且部分已破損,團隊將盡力研究復修。 皇都戲院的外貌,最突出的該是屋頂的「外露式拋物線形桁架」(parabolic roof trusses),出自戲院的結構工程師劉寶光手筆。 因為外形獨特,雖然五十年代的港產片因為技術和器材所限而多在九龍片場拍攝,但位於英皇道的這座戲院,落成幾個月就被《再戀負心人》導演用作拍攝場景,後來一直是英皇道的地標。

皇都戲院鬧鬼: 北角皇都戲院靈異事件|3大嚴重事故成探靈熱點 80後認證:陰氣極重 邪咗幾十年

1964年開業的東城戲院,前身為萬國殯儀館,因此鬧出「全院滿座」都市傳聞,1974年結業後拆卸重建成為現時的東城大廈。 不少口耳相傳的經典靈異故事背景都是戲院,例如:灣仔東城戲院「全院滿座」的傳聞便相當經典,想知可以自己上網搜尋。 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 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入主新光戲院後,李居明投放了不少資金在翻新工程和燈光及音響設施上,為租場者及觀眾提供更優質的場地。

曾位於西環的太平戲院(1904~1981)樓高3層,當年主要上演粵劇。 1932年重修並添置有聲放映機,座位由1,000多增至接近2,000個,更設帶位員帶觀眾入座。 東主源杏翹先生曾自組太平劇團,由粵劇泰斗馬師曾領班,各地名伶都曾經在這裏踏過台板。 不僅是本地華人的娛樂場所,亦是招待皇室成員或高官的熱選場地。

皇都戲院鬧鬼: 建築特色

這種屋頂設計,不僅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不過這設計不止美觀,還有其功能性,可以減少戲院裏會阻擋觀眾視線的承托支柱,也可以減低放映室受街外聲音震盪,確保電影播放的穩定。 北角的皇都戲院,於1952年建成,初初建成叫做璇宮戲院,是昔日的影業霸城,公演荷里活電影,聞說舊時到戲院看戲,有點像朝聖。 後來戲院易手,改名皇都,格局和氣勢不同了,不再是純文藝之地,設有商場,人流愈來愈多,體現文化多元。 不知如何,皇都慢慢沒落,變成一座廉價貨的商場,數年前一度要拆,後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強調,會盡一切努力,讓皇都重生。 2021年4月,新世界發展在皇都戲院進行保育前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將商場範圍重新佈置。

皇都戲院鬧鬼

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輝煌一時的戲院及超等座,都已被廢置。 碧麗宮戲院(1979~1994)當年號稱是「東南亞最豪華堂皇戲院」,位於現時銅鑼灣世貿中心位置。 原本是碧麗宮夜總會,曾邀請法國癲馬夜總會長駐,後因生意不佳,由邵氐公司租下並斥資改建成當年香港最豪華的戲院,以放映首輪西片為主。

皇都戲院鬧鬼: 香港一級古蹟北角皇都戲院因太猛鬼不能拆?因意外暫逃清拆命運

但因為佢實在太急,所以佢彎低腰睇下廁格到底有冇人,結果只係睇一對紅色繡花鞋,整整齊齊擺喺廁格入面,但係就冇人着。 最終改寫戲院命運,卻是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火災後戲院生意一蹶不振,終於在1997年結業。 皇都戲院鬧鬼 直到2015年,戲院開始傳出業權被收購消息,皇都戲院再次引起市民注意,更吸引不少人偷偷去探靈。

至於大門上方的大型「蟬迷董卓」浮雕,則是中國當代藝術家梅與天的作品。 2020年8月24日,土地審裁署最新資料顯示,新世界發展以底價達47.76億港元申請強制拍賣,金額創下香港歷來最大金額強制拍賣紀錄。 強拍之大廈位於北角英皇道271至291號,由住宅、商用及皇都戲院部分組成,地盤面積約36200平方呎:作住宅重建的地積比達10倍,可建樓面面積約36.2萬方呎;若作商廈發展,地積比則高見15倍,可建樓面面積達52.5萬方呎,新世界發展已併購項目逾九成業權。 同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將戲院天台的「飛拱」的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香港現時只剩下兩間戰前興建的戲院建築,分別是油麻地戲院(1930年至1998年)及長洲戲院(1931年至1990年),兩者分別被評級為2級及3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鬧鬼: 屋頂﹕獨有拋物線 減低街外聲浪影響

時空隔了六十多年,關於戲院的痕迹,並不如古蹟辦說的無法想像,這次進入戲院,吳韻怡發現除了戲院結構與配套如放映室、洗手間等仍存在,舞台的痕迹也未消失。 皇都戲院鬧鬼 皇都戲院鬧鬼 近年談論甚多的皇都戲院(1959~1997),本坐落北角英皇道,易名前為1952年開幕的璇宮戲院,建築本身將近70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成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劇院式舊戲院。 此單幢式建築有兩大特色,包括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天台拋物線型桁架;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的「蟬迷董卓」弧形大型外牆浮雕。

皇都戲院鬧鬼

他認為香港戰後歷史敘述多從一九六○年代講起,比較多講六七暴動後香港如何上軌道,麥理浩時期施政與民生,而一九五○年代卻常被忽視,「我覺得值得特別保育這一段,沒有五十就沒六十。五十年代好像是香港一百年歷史的中轉站,跟二三十年代中國那段歷史也扣得好緊」。 皇都戲院鬧鬼 皇都戲院的前身是璇宮戲院,1952年起座落北角英皇道,7年後才易手和改名,並加建後面的皇都戲院大廈,加入住宅和商場元素。 兩代戲院將藝文和喱民(通俗);西方、粵劇、本土等多項藝術集於一身的傳奇,終於在1997年2月落幕,之後由一所桌球室承租。

皇都戲院鬧鬼: 保育藍圖如何?

昔日的麗宮戲院(1966~1992)位於新蒲崗彩虹道,即現在越秀廣場所在地。 戲院於1966年8月開幕,當年開幕有兩大噱頭,第一是設有74呎大銀幕,第二是全院座位數目多達3,000個,堪稱香港史上最大和座位最多的戲院。 座位分前、中、後座、超等及特等,正場票價由$0.5到$1.7不等,五點半公餘場票價分別為$0.4、$0.7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