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上邨平面圖2024詳解!(震驚真相)

原地重建後,兩邨設計上都加入了懷舊元素,當中包括於上邨平台開放予公眾休息、模仿茶餐廳裝潢的懷舊閣,以及廣場中放置了清拆前從居民收集回來的唱片、餐具、石磨等舊式物品。 重建前的牛头角上邨为前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厦,分别于1967年至1968年间兴建。 该邨原称牛头角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为配合房屋委员会的成立,而改称为牛头角上邨;而当时位于该邨隔邻的牛头角新区则改称为牛头角下邨。 按牛头角政府廉租屋邨的兴建计划,分为“甲区”和“乙区”,后来落成的第1-5座位于甲区,而第9-12座则位于乙区。 黃大仙區的黃大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87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48人。 主要街道包括龍翔道(黃大仙段)、沙田坳道(黃大仙段)、雙鳳街(黃大仙段)、沙浦道(黃大仙段)、鳳德道(黃大仙段)。

這個當年位於東九龍的公屋已清拆,當年的公屋樓宇大都以數目字命名,但這5幢公屋卻以方向命名,大家記得嗎? 答案: 位於東九龍黃大仙上邨其中5幢樓以方向命名,分別是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建於六十年代並設有升降機,在當年屬新式設計。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貴華樓樓層及單位平面圖- 牛頭角下邨- 市區公屋- 公共出租房屋- 香港公營房屋討論 區CYClub. 香港經濟屋宇會:原本起同管理大角咀葛量洪夫人新村,之後因為起西九龍走廊,1977年1月1號開始部分單位要由政府接管同拆卸。 直到1980年代淨低嘅單位都因應房協「市區改善計劃」而拆咗,呢啲單位而家嘅位置係喺房協頌賢花園,喺1988年落成。 第14、15座原址曾經擬重建為兩幢由1998年版本的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但計劃因「孫九招」而被腰斬。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下邨(一區) 位置地圖

下邨的地下及1樓設「文化廊」,保留了300件有文化價值的物品,包括歷史圖片,市民透過觀賞展品,了解牛頭角下邨自1960年代建成後,如何演變為今天新型的屋邨。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通道寬闊平坦,出入口前與汽車路之間設有下斜路緣,出入口處設有兩段紅色的消防欄桿,是緊急車輛通道。 通道兩邊各設有一條行人路,一端與屋邨內相連,另一端與屋邨外行人路相連,兩端均設有下斜路緣。 通道寬闊,出入口內是一條有蓋走廊,路面有一段是斜道,兩邊設有扶手。 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屋邨內引至走廊出入口前,斜道的底部,不引至暢通易達洗手間前。 屋邨P1層與行人天橋橋面相連,通道寬闊平坦,屋邨出入口處的墻上貼有一張屋邨平面圖,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橋面引向屋邨內部。 這些擺設對年輕一代來說,可能有如歷史博物館的展品,但對曾經歷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卻能勾起他們的回憶和無限感慨。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東部五座大廈是首批樓高20層及設有升降機設備的新型廉租屋大廈,但單位仍未有獨立廁所,同類大廈只有牛頭角上邨的第9-12座。 裝修佬 1,500 張裝修平面圖資料庫是全港最齊的平面圖庫存,您可以在這裡搜尋各屋苑大廈的參考平面圖。 部分大廈的外牆被貼上印有舊藍田邨具標誌性的店舖和建築照片,甚至能找到當年如地標一樣、畫於第十五座外牆飛龍的蹤影。 牛頭角上邨有兩個停車場,牛頭角上邨一期室內停車場由領展擁有和管理,車位數目171個,提供時租、12小時泊、「隨意泊」和月租服務,車輛可由安德道或安善道進出。 另一個停車場則接近常康樓和常榮樓,出入口位於安德道,內有少位露天車位,允許免費15分鐘上落客。

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 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CYClub – 公屋,居屋,申請公屋,輪候冊,調遷,新屋邨,平面圖,公務員,公屋設計,公屋裝修,2017年 …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頭兩期然會攞嚟做租住房屋,第三期就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嘅虧蝕。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較重建前嘅1,600伙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 牛頭角下邨各大廈以「貴〇樓」命名,是以共通字命名樓宇的房委會公共屋邨中少數與屋邨名稱或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共屋邨之一(其它例子為大窩口邨、和樂邨及福來邨)。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設計資訊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改名為牛頭角上邨;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名為現在的牛頭角下邨,分為「一區」及「二區」。 牛頭角下邨落成後,同時啟用圍繞該邨的牛頭角第一街至第五街。 1970年代,牛頭角下邨配備以一區第1至7座黃色、二區第8至14座橙色作為區分用途,直至1980年代後,更改為一區粉紅色及二區藍綠色的配搭。

  • 而黃大仙下邨最早期的座名以雙英文字母定名,如ZZ座、YY座、XX座等。
  • 屋邨P1層與行人天橋橋面相連,通道寬闊平坦,屋邨出入口處的墻上貼有一張屋邨平面圖,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橋面引向屋邨內部。
  •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較重建前嘅1,600伙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
  • 2001年,政府開展「彩雲道及佐敦谷毗鄰的發展計劃」,根據該項計劃,政府在彩雲道及佐敦谷一帶闢建地台,興建道路、行車天橋、行人天橋、雨水渠及污水渠等基本設施,並會開闢綠化地帶及改善附近地區現有的道路交匯處,並興建房屋、小學及中學的用地。
  • 此站鄰近牛頭角上邨商場、牛頭角上邨中央廣場(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牛頭角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常富樓、常泰樓、常康樓、常榮樓,以及牛頭角市政大廈、牛頭角政府合署、牛頭角下邨貴輝樓等。
  • 白板上貼滿觀塘,牛頭角一帶的舊照片,由50年代到2009年都有,一班年輕人上周六在牛頭角上邨擺檔收集舊照片,還設計遊戲給大朋友,小朋友一起玩,用舊照片估地方。
  • 「牛頭角有個特點,大家稱之為牛下情。房屋署將收集回來的一些物品放置在邨內,增加歷史元素。」他解釋。

另一個說法是當年第6-8座的選址後來改為山坡上兩所小學的校舍。 屋邨內設有觸覺引路帶,分別引向觸覺點字和凸字地圖前、暢通易達洗手間前、升降機前、上落樓梯前和屋邨的主要出入口處。 升降機大堂內并列設有兩部升降機,編號是3號和4號,均是無障礙升降機,門邊貼有國際暢通易達標誌,吊廂內寬闊,按鈕設有觸覺點字、觸覺記號、有星形標誌、有緊急警號按鈕。 升降機大堂內并列設有兩部升降機,編號是1號和2號,均是無障礙升降機,門邊貼有國際暢通易達標誌,吊廂內寬闊,按鈕設有點字、觸覺記號、有星形標誌、緊急警號按鈕。 管狀金屬扶手,高0.9米,直徑闊40毫米,頂底兩端有平行地面延伸設計,有方向箭咀和觸覺點字資料標誌。 管狀金屬扶手,高0.95米,直徑闊40毫米,兩邊的扶手頂底兩端有平行地面延伸設計,無方向箭咀和觸覺點字資料標誌。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重建計劃

2008年12月10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於原牛頭角下邨一區位置分兩期啟動上蓋工程,重新興建牛頭角下邨。 地盤佔地3.18公頃,用作興建1幢46層、2幢41層及2幢48層高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當中貴顯樓及貴月樓是目前全港樓層數目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屋邨的原址是一座採石山,1961年開始平整土地建廈。 1973年,為配合房屋委員會成立,而改稱為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徙置區)」則改稱為牛頭角下邨。 另外設有名為龍翔中心(領展接手後,已易名為龍翔廣場,2015年9月再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的中型商場,並設有小廣場連接黃大仙港鐵站及黃大仙廟,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服務。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常榮樓設有一個升降機通道,有兩部升降機,編號分別是3號和4號,可搭乘升降機前往天橋,近常逸樓的升降機大堂內設有一個屋邨點字地圖。 此將軍澳工業邨平面圖 [失效連結] 可見電視廣播城擴建部分位置。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外景拍攝場地 電視廣播城的外景拍攝場地佔地逾14,000平方米,乃依照舊電視城的「古裝街」及「民初街」作藍本重新設計,是香港唯一現存並獨一無二的古裝和民初拍攝場地。 雖然有居民讚許房屋署在新的環境留下當年的歷史足迹,但亦有人批評這種保育方法並不妥當。 但張姚彬認為這些擺設有保留的價值:「即時展覽得不完美,但我覺得這些元素必須要存在,因為這個畢竟是牛頭角的歷史。」他指當年因要原區安置居民,上、下邨是逐步清拆重建,所以懷舊物品和場景的擺放比較零散、碎片化,但現在規劃已經成型。 觀塘區議員張姚彬指,早在決定重建牛頭角上、下邨的時候,房屋署和各界人士討論時就得出了設置懷舊擺設的概念。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以前牛頭角上邨,牛頭角下邨的相片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及房屋署總建築師(3)聯手設計,而第一期及第二、三期分別由中國建築和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回收再造公司名錄, 成記五金, 九龍土瓜灣炮仗街144B號立基大廈地下, 九龍城區. 回收再造公司名錄, 我的書房, 九龍太子荔枝角道79號地下, 深水埗區. 回收再造公司名錄,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扇谷(香港)有限公司, 九龍尖沙咀柯士甸路22-26A號好兆年行第1座1104室 … 平台上有一個名為「金輪酒樓」的模擬場景供市民休息,為求像真,牆上更釘上餐牌。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貴華樓樓層及單位平面圖- 牛頭角下邨- 市區公屋- 公共出租房屋- 香港公 …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揾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觀塘區平山,由房屋署總建築師(3)設計,於2008年落成入伙,目前由卓安物業顧問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物業管理。

他們鼓勵街坊拍下這些老地方的新面貌,實行今昔拼拼圖。 提供樓盤平面圖、API連結銀行即時估價,各區住宅、工商舖、車位叫價及物業成交搜尋,業主免費刊登放盤廣告。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至於下邨,廣場中央通道設置了文化廊,於兩側的櫥窗擺放了從前一些店舖的生財工具,亦有仿製的通花牆作裝飾。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下邨第9座2樓140室灶底藏屍案

牛頭角下邨(英语: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 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為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重建的徙置區。 牛頭角下邨一區於2004 年拆卸後,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作總體設計,再由周古梁建築工程師有限公司作 細部設計,在設計將傳統的牛頭角下邨歷史建築細部再次運用在其新大廈之上,包括 … 而在最終修訂的重建計劃中,此邨一及二區最後分別訂於2003/04財政年度,以及2008/09財政年度開始拆卸,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整體重建計劃」下最後一個獲重新興建的公共屋邨。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伙,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伙,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下邨平面圖 – 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CYClub – 歡樂香江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彩盈邨所在用地原擬興建一個由9幢1999年版本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後因孫九招而改為興建公屋。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原屬黃大仙下邨(即重建前)的第8座最初名為BB座,俗稱業主樓。 而黃大仙下邨最早期的座名以雙英文字母定名,如ZZ座、YY座、XX座等。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牛頭角長者鄰舍中心 – Yurkwl

去到2020年4月為止,香港總共有251個公共屋邨同超過85萬個單位。 呢個表以地區劃分,再以首次入伙年份排(「一邨」、「二邨」等等有細分嘅屋邨會當係唔同屋邨同埋由原址分拆而成嘅,個表入面會放埋一齊,方便比較)。 2001年,政府開展「彩雲道及佐敦谷毗鄰的發展計劃」,根據該項計劃,政府在彩雲道及佐敦谷一帶闢建地台,興建道路、行車天橋、行人天橋、雨水渠及污水渠等基本設施,並會開闢綠化地帶及改善附近地區現有的道路交匯處,並興建房屋、小學及中學的用地。 黃大仙下邨(一區)位於黃大仙大成街3號(中原樓市片區:黃大仙)。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大廈資料:樂華(南)邨奐華樓

廣場上連接上邨的天橋亦有放置舊英文課本、明星照片、相機等舊式日常用品,同場亦有2間玻璃屋,分別模擬居民互助委員會辦事處和清拆前的公屋單位。 2個場景都佈置得十分精細,可惜居民只能隔着玻璃窗參觀,不能入內。 房屋署發言人表示,玻璃屋不開放,是為了保持屋邨寧靜。 牛头角上邨重建第二、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和谐式过渡至非标准型的公屋。 房屋署总建筑师伍灼宜表示,大厦布局是透过微气候分析地盘日照和风向来决定,6座大厦分成两组排列兴建,分别享受山景和海景,并留下通风廊加强通风。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邨重建 文化廊懷舊

直至8月22日,位於兇案單位樓下的士多東主和妹妹開舖時,發現天花有臭得令人作嘔的血水滴下而報警。 警察到位於樓上一層,黃坤泰的單位後要求他鑿開灶內的英泥,之後便發現屍體包裹著浸滿血水的報紙,屍身腐爛並爬滿蛆蟲。 1994年12月,正當有關方面考慮將他假釋之際,黃坤泰在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內上吊自盡。 牛頭角下邨向牛頭角道設有露天的中央廣場,中央廣場兩旁是一個小型的商場,名為牛頭角下邨廣場,共有五間商舖。 另外,屋邨設有四層多層停車場,停車場天台也設有休憩設施。 牛頭角上邨第二及第三期在興建時,曾和隔壁聖公會基顯小學,共同借用作拍攝電視劇《廉政行動2007》單元二「沙丘城堡」短樁居屋建築地盤部分。

下邨廣場上連接上邨的天橋亦有放置舊英文課本、明星照片、相機等舊式日常用品,同場亦有兩間玻璃屋,分別模擬居民互助委員會辦事處和清拆前的公屋單位。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牛頭角道牛頭角上邨外的巴士站:關於位於牛頭角道牛頭角下邨外的巴士站,詳見「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道)」。 牛頭角下邨以前與牛頭角上邨共組為上牛頭角、中牛頭角及下牛頭角選區,上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上邨,中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下邨(一區),而下牛頭角覆蓋牛頭角下邨(二區)。 由於只有牛頭角下邨(一區)及少部份牛頭角下邨(二區)重建後仍作住宅用途,人口不足以支持三個選區,現時牛頭角下邨聯同牛頭角上邨同屬牛頭角選區,現任區議員為民建聯梁騰丰。 而立法會議員陳鑑林由1988年起出任中牛頭角選區區議員。 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臨時劃界建議,牛頭角下邨將與原屬佐敦谷選區的樂雅苑、安基苑合組為新的牛頭角下邨選區。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值得一提的,上述特別新和諧大廈設計亦曾擬於何文田邨重建項目中應用,但因孫九招而作罷。 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嘅公屋。

部分大廈的外牆被貼上印有舊藍田邨具標誌性的店舖和建築照片,甚至能找到當年如地標一樣、畫於第15座外牆飛龍的蹤影。 城市轉變得太快,舊社區和建築逐一被清拆,見證香港歷史的事物愈來愈少。 眼看舊公共屋邨被清拆,然後原地再次出現大廈,不少人認為這些屋邨已經失去從前的懷舊味道。 不過,原來部分重建的屋邨,以懷舊模擬場景和舊式物品展覽,讓人在充滿現代感的環境中找到一絲驚喜。

由於「孫九招」限制開展部份「非必要」公屋重建項目,此邨延至2008年才展開一連串土地平整及地基工程,用以興建公屋大廈,於2012年8月入伙;第二期於2015年12月入伙。 而二區於2011年完成拆卸後,於2016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关于已消失的牛頭角第一街至第五街,请见「牛頭角下邨周邊街道」。 关于以重建前的牛頭角下邨為設計概念的商場牛下新城,请见「得寶花園」。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台,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梯級分為多段,每段有12級踏板,踏板闊300毫米,豎板高130毫米,兩邊裝有扶手,頂底兩端和平台設有觸覺警告帶。 通道寬闊,開放式出入口,出入口處設有一段紅色的消防欄桿,欄桿與兩邊圍墻或花圃之間空隙闊1.05米以上,輪椅可通過。 車輛通道兩邊設有行人通道,行人路與汽車路之間設有下斜路緣,無觸覺引路帶。 開放式出入口,出入口處設有三條金屬短柱,柱之間空隙闊1.05米以上,出入口前行人路與汽車路之間設有下斜路緣,連行人過路處。 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出入口處引向屋邨內及點字地圖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