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頌君8大伏位2024!(小編貼心推薦)

無論是口服、皮下注射、還是靜脈注射藥物,都有助於穩定病情、降低惡化程度、減少復發頻率,郭育呈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無法完全治癒,即使症狀改善也要規則治療,避免出現永久性神經學後遺症,盡量維持神經功能。 湯頌君 單株抗體是蛋白質藥物,注射後要留意過敏反應,所以會請患者在醫院觀察 1 個小時再離開。 吳美儀醫師說,在我們的臨床經驗中,大多數患者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 免疫低下的病患,例如接受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先天性免疫不全的病人等,即便接種疫苗,免疫系統可能也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

  • 現在無論是消防急救系統與民眾衛教,我們都強調有急性或者突然發生的腦或神經相關症狀,都要先考慮中風的可能性,因為腦中風發生初期立即送醫是有機會治療的。
  • 屬於中風初期,患者的肌肉整個軟癱,沒有力氣,經醫師診斷生命跡象穩定後,醫護人員及家屬可以積極替患者復健。
  • 腦中風十大死因 前3名篩檢能預防 – 文章裡提到:腦中風最重要的決定因子是年齡,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是氣候變化。
  • 本次演講將介紹及討論上述重要鑑別診斷的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提供一般臨床醫師參考與實際應用。
  • 黃佳琦認為要依照中風期別及損失功能予以不同的復健,愈早復健,患者的功能愈早恢復。

容易反覆思考繞不出來,這樣子的個性讓我覺得外科似乎不適合我。 藉由分辨症狀與病因,找出就診科別,就能讓專科醫師更容易針對手腳麻的病因治療。 遇到冰的或熱的東西時,感覺不像身體其他的部位那麼敏銳,這種麻木感,醫學上稱之為「感覺遲鈍」(Hypoesthesia)。

湯頌君: 神經內科

現在無論是消防急救系統與民眾衛教,我們都強調有急性或者突然發生的腦或神經相關症狀,都要先考慮中風的可能性,因為腦中風發生初期立即送醫是有機會治療的。 各個醫院的急診對於發生腦中風三小時內到院的個案,都會給予最快速的評估與處置,也藉此呼籲大眾要有警覺,不要錯過治療的最有效時間。 抗凝血劑相較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更有效的預防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 過去我們使用可邁丁這個抗凝血藥物來預防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可邁丁問世已經數十年,透過抑制維生素K,阻斷凝血因子的生成,使血液不易凝固而產生血栓。

而在協助病人坐起來時,需要慢慢來,避免姿態性的低血壓,或用傾斜床來調整,角度水平可從45度到90度之間,依照患者適應度做變化。 中風患者離開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時,多半是單邊肢體癱瘓,痛感知覺不好,因此放置肢體變得很重要。 同時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肌力訓練、坐和站姿平衡活動,自主性活動最好,或由家屬協助被動式活動,包括彎曲、伸直,外展、內收、外轉、內轉等運動,一方面可預防關節縮短,一方面增強肌力,因為肌肉長久不動,會造成萎縮,一天約4至5次,每次至少10分鐘。 因活動受限,無論是起身、翻身、下床,要非常小心,但患者需要在安全範圍反覆練習,以增加腹肌與手腳的活動,降低長期臥床併發症,畢竟臥床不動,肌力會一天天損失,常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肌力恢復。 通常肩膀、手指頭之類的大關節部位,兩個星期不活動就會有沾黏、僵硬問題,最常出現關節韌帶會縮短、變形,腳板常往下垂,無法伸長,這時候家屬可協助病患做上下肢關節活動及肌力訓練,減少僵硬,還要特別注意肢體的擺放,以免變形。 但要注意,由於肌肉癱瘓,沒有特別感覺,幫忙做關節活動時,不能太用力,也不能花太多時間,以免拉傷而不自知。

湯頌君: 湯頌君 醫師評價|門診網路掛號|現場掛號|醫生加號加掛|

而單一次注射低劑量的免疫球蛋白(目前臨床使用劑量的四分之一),在中風發生後三個小時內施打,可以抑制腦部的發炎進而顯著改善小鼠的活動能力及減少腦部壞死的範圍。 這個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知名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 這幾年,穿戴型智慧裝置盛行,由於這些裝置可以簡單偵測心跳,除了顯示心跳數之外,這一兩年開始看到一些應用穿戴型智慧裝置來篩檢是否有心房顫動的新聞內容。 我之前幾年曾經參與台大醫院、台大電資學院及聯發科的研究計畫,利用特定的數學演算法,判斷住在腦中風加護病房的病人所記錄的血氧偵測裝置測量到的心跳是否為心房顫動,準確率可以達到接近97%。 蘋果公司的Apple Watch今年有發表該公司開發的APP用來篩檢心房顫動的正面顯著結果,顯示未來應用穿戴式裝置來偵測心房顫動或其他相關的生理功能監測會是未來這類產品的發展趨勢。

湯頌君

我們一再強調,患者與家屬要考慮到沒有一項治療能夠保證病人在中風之後,能夠恢復到何種程度。 民眾一定要認識到醫學的極限,醫師能100%盡心力,但是沒有辦法突破所有的極限。 腦中風的發生,對個人的影響是立即與現實的,即便是意氣風發、權傾一時的人物,也會因此徹底改變生活的能力。

湯頌君: 使用者登入

相較於年紀較大的中風,年輕型中風常常要考慮較少見的中風原因,比如頭頸部血管剝離、自體免疫或凝血功能異常疾病、基因遺傳疾病、特殊心臟疾病等等,但其實有不少年輕型中風與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子有關。 像是輕忽高血壓與飲食的控制,喜歡食用高油高鹽食物、抽菸、熬夜、或是過勞等。 年輕人因為這些可預防的問題導致中風發生,反而需要家裡的長輩照顧,是很可惜且令人難過的,應該更加強宣導控制心血管因子要從年輕做起。

以現有的醫療進展,我們最在意的是中風發生後的第一天。 從前對急性腦中風的治療是在中風發生的3小時之內,注射血栓溶解劑,是唯一的有效治療方式。 自2015年,新的治療技術發展,對於較大血管的急性阻塞,可以用類似心導管的方式進入腦血管,把造成阻塞的血塊移除,這樣的手術方式最適合在中風發生的6小時之內進行;符合特定條件的患者在24小時之內手術也有效果。 總而言之,針對阻塞性的中風,讓血管可以再度建立好循環功能,讓腦組織可以不要壞死,是目前改善急性中風的症狀及預後的最佳治療。

湯頌君: 台大醫院.湯頌君醫師 【醫師介紹】

神經科醫師,習慣觀察患者狀況,去做各種可能的聯想並推敲。 門診時面對初診的病人,常需要花時間鉅細靡遺地詢問患者的症狀,並運用各式工具做完整的神經學檢查,分析患者的症狀是在哪個神經出了問題,再提出治療方案。 我們經常會向大眾宣導,時間就是大腦,任何人都可能中風,對於急性中風,我們有機會在急性期藉由特定的治療改善病症,能夠愈早到醫院接受適當的處置,腦部的神經愈可能不會壞死,愈可能存活下來。 談到失智症,一般民眾多半都聽過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其實腦中風是造成失智的第二大原因。 腦中風造成失智可以是一次嚴重的中風導致重要的認知功能受損,也可以是反覆的小中風導致腦部的整體或者部分認知功能及反應變慢或喪失。

湯頌君

2017年7月10日臺北、新竹訊 — 早期診斷、預防中風與心臟疾病的偵測技術近期出現重大突破! 根據臺灣大學、臺大醫院與聯發科技跨界合作的「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成果顯示,運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及最新的生理訊號分析方法,將可早期診斷、預防由心房顫動所引發的中風及心臟疾病。 目前腦中風的治療仍然以預防性的控制各項危險因子為主,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以及高膽固醇等。 然而,一旦發生了缺血性腦中風,唯一證實對病患有幫助的治療方式僅有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 血栓溶解劑有機會打通阻塞的血管並減少腦部壞死的區域,但只能在中風後三個小時內施打,所以台灣地區急性腦中風病患能夠接受此項治療的比例大約僅佔百分之一,而且血管打通之後可能引發的腦出血是令人擔心的併發症。

湯頌君: 台大腦神經內科權威

台大電腦刀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用再釘頭,適用於顱內及顱外(如脊椎)腫瘤、血管畸形、以及三叉神經痛等治療。 電腦刀雖好,仍不能完全取代開顱手術,對於較表淺、體積較大的腦瘤,目前仍以開顱手術為優先選擇,術後再評估配合電腦刀治療殘存的腫瘤。 出院後的復健有分居家照護、前往社區復健中心或回到醫院進行復健,前者是針對患者完全不能自理的社福資源,出院前就需申請,但經費有限,屬於接軌式復健。 有部分中風患者因為舟車勞頓,會選擇住家附近的社區復健中心,但通常是針對骨科的痠痛復健,較少是為中風患者服務,反而是醫院的醫護人員及設備都很齊全,可以做到全面性的照顧。 為了能夠順利照顧患者,醫護人員會教導家屬搖高病床、幫患者翻身的照顧技巧,前者是擔心臥床過久突然起來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問題,需要注意床的高度,翻身是避免出現褥瘡。 由於每位中風病患的情況不一樣,因此家屬在協助之前,可詢問醫護人員還可以幫忙做哪些復健。

常發生在年輕成人跟青少年,通常在注射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若您於注射 mRNA 疫苗後出現胸痛、喘、心悸的症狀請儘速就醫。 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者(如:普栓達、拜瑞妥、艾必克凝、里先安):打疫苗前,不需做凝血功能檢查,也不需調整藥物劑量。 服用口服維他命 K 拮抗劑作為抗凝血劑者(如:Warfarin):打疫苗前請再次確認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 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最近的 INR 指數不穩定或超過3,建議在施打疫苗前,與醫師先進行討論。 如果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以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打完疫苗、確認血腫沒有擴大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

湯頌君: 臺灣大學 臺大醫院與聯發科技跨界合作利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偵測心房顫動 預防中風發生

吳美儀醫師說,透過注入長效型單株抗體,患者可以獲得被動免疫,對抗入侵的病原。 因為洗腎患者需要定期接受透析,所以醫院會安排隔離區域來幫確診 COVID-19 的病患洗腎。 吳美儀醫師說,在治療方面,除了開立口服藥物之外,目前也有針劑型的單株抗體,可供共病較多、重症風險較高的患者使用。 該計畫已於2016年邁入第三期,計畫中的四個研究群均有豐富研究學術產出,由臺大醫院賴達明醫師、湯頌君醫師與臺灣大學吳安宇教授團隊所提出之光學式量測心房顫動的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刊載於《自然》系列Scientific 湯頌君 Reports期刊之上,獲得國際認同。 因此資深專科護理師所具備的純熟技術與經驗常是許多病房資淺醫師及醫學生在執行醫療技術時的最佳協助者。 然而專科護理師的養成是一件艱鉅又費心的任務,不僅需學習良好的醫病溝通能力,還需具備各項專業技能,做好病人的醫療照護工作。

  • 許多家醫學中心相當重視此次的調查,例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不僅為此成立專案小組,由各專科部主任與護理部主管組成評審團,互評後才得出推薦名單;部分醫院如馬偕醫院,並核對病人寫給醫師的感謝函,期望透過病人滿意度調查,以提供該院最符合病人需要的好醫師名單。
  • 題外話,由於現在社會的家庭結構變化,經常讓醫師在患者發生中風的急性期,找不到親人簽署同意書,找不到親人陪伴,爾後的照顧問題也沒有人可以負責,這是遠比第一線急性醫療還難處理的問題。
  • 症狀較輕微的患者,通過適當的休息及復健,急性症狀即可獲得緩解。
  • 所謂中風黃金救援時間的目的就是在迅速降低腦部血栓所影響的範圍,避免引起手腳癱瘓、智力受損的生理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病後的復健難度,並在最適當的時機及早進行復健治療。
  • 黃佳琦治療師建議,家屬要多用正面的口吻給患者打氣,比方說「恢復身體原本的功能要靠你自己主動的活動,藥物及醫護人員的幫忙只是保持穩定,但不能回復肌力,一定要靠你主動復健」,這種講述事實的說明,能盡速打開患者承認中風事實的那扇窗,願意認真復健,迅速回復原本功能。

缺血性中風的原因除了腦血管本身異常,或者心臟結構或者心律異常外,也可能跟凝血功能異常有關。 如果靜脈內產生栓塞,由於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心臟,可能導致肢體腫脹。 血栓也可能順著血液回流至心臟,經由動脈跑到肺部造成肺動脈栓塞影響呼吸,或者藉由體內的右到左分流的異常結構,如心臟有開放性卵圓窗等,跑到腦部產生急性腦梗塞。 另外,凝血功能異常也可以直接在心臟產生血栓,順著血流造成腦部血管阻塞,或者直接在腦部靜脈產生栓塞等,導致各式各樣不同的腦中風表現。 造成凝血功能異常的原因有許多,有些是先天的遺傳性疾病,有些與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者與可能誘發凝血異常的藥物有關,另外,過高的血紅素或者體內缺鐵等等,也可能會造成容易凝血的問題。

湯頌君: 湯頌君

單株抗體是被動免疫,不能取代疫苗接種,且注射單株抗體後依然要做好各項防疫措施。 湯頌君 接種 COVID-19 疫苗後應至少間隔兩周再接種單株抗體,若在注射單株抗體後要接種疫苗,則沒有時間間隔的限制。 慢性病(包含各項指數,如:凝血指數、血糖、血壓等)都應先控制穩定,再尋求疫苗接種。 若不清楚自身病況是否穩定,請先和熟悉之醫師共同討論,切勿任意停止慢性用藥。 如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請儘速告知注射現場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 局部(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倦怠、肌肉關節疼痛、頭痛、噁心、嘔吐、畏寒:通常症狀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若症狀持續抑或惡化,應儘速就醫診療。

湯頌君

這些原因中,有些只要通過簡單的藥物治療、復健,即可得到改善。 呼籲民眾若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及早就醫,才不至於延誤治療。 此一階段的復健重點在於維持關節的柔軟度與肌力,增加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復,原本沒有力量起身、翻身、坐著、站起來,可以藉著每天不間斷的復健改善,逐漸能坐、站及走路。

湯頌君: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楊智超

這些問題往往需要通過正中神經減壓手術,才得以改善,此類手術可局部麻醉下執行,亦可於鎮靜下進行。 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曾在文章中指出,手腳麻痺的原因很多,從大腦、腦幹、脊隨、周邊神經、肌肉、末梢神經,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手腳麻痺,而治療手麻、腳麻,首先就得釐清原因。 手麻痺 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曾在文章中指出,手腳麻痺的原因很多,從大腦、腦幹、脊隨、周邊神經、肌肉、末梢神經,任何部位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手腳麻痺,而治療手麻、腳麻,首先就得釐清原因。 民眾遇到手麻的問題,可以通過醫師的看診,診斷出是否為病理性的原因。 湯頌君 台大醫院神經部神經及腦血管病科主治醫師湯頌君指出,心房顫動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患者的腦中風機率增加5倍以上,且隨著年紀的增長、發生率越高。

湯頌君: 相關文章:

另外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常見有顫抖,動作遲緩及行走困難等,主要的致病原因是腦部缺乏多巴胺,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患者,是由於多次小中風的累積發生,造成動作變得遲緩,這是所謂的腦血管性的帕金森症。 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也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 長時間需要低頭、固定同一姿勢、缺少適當頸部休息的民眾,其頸椎退化的速度會比一般人來得快,這類型的民眾,也更早面臨頸椎狹窄所造成的神經病變。 頸椎退化、狹窄的患者,除了會有上肢感覺遲鈍的問題,也常常伴有頸部痠痛的情況。

湯頌君: 臺大醫院專科護理師教戰手冊-預立特定醫療流程暨業務範疇

糖尿病病患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長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周邊神經病變。 因為手腳的感覺遲鈍問題,病患往往會沒注意到腳部的擦傷、泡腳時被燙傷,引起後續傷口嚴重感染的問題。 湯頌君 而在這些疾病中,有些需要通過藥物或復健治療,有些甚至要通過開刀才得以改善。

湯頌君: 急性缺血型腦中風動脈取栓術近期新的變革 (DAWN and DEFUSE 3 trial)

目前大多數的腦中風患者都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中風,只有一小群病人,由於有特定的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或是心臟瓣膜出了問題而更換過心臟瓣膜,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 另外,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不是只有急性腦中風,也可能是腦血管因為某些疾病的影響,逐漸產生狹窄阻塞或微小破裂出血的變化,導致腦神經細胞的壞死,臨床上看起來很像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如失智或者巴金森等,但其實是腦血管疾病造成的。 由於我們的社會慢慢的步入老年化人口組成,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慢性腦神經功能缺損,也是這幾年越來越被關注的議題。 一些症狀較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的情況。

手部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重複同樣動作的工作者,為高風險群。 手麻痺 家庭主婦、廚師、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之民眾,常會因手腕的過度使用而面臨這樣的問題。 手腕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在手腕過度使用的情況之下會慢慢增厚,造成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手麻的問題。 症狀較輕微的患者,通過適當的休息及復健,急性症狀即可獲得緩解。 病患會覺得手掌、腳掌好像穿了手套和襪子一樣,接觸東西時感覺不如以往敏銳。

腦中風不一定會有症狀,雖然大部分的急性腦中風會產生明確的局部的神經功能症狀,但少數的症狀也可能極輕微或不典型。 我們在臨床上都遇過各式各樣的中風症狀,較常見的,大約70~80%的患者會有嘴歪眼斜、手腳無力、說話障礙等症狀。 但像是嚴重的頭痛或頭昏、急性視覺模糊、意識改變、走路歪斜等,也可以是急性腦中風的表現。 這些症狀因為較少見,容易在發病的第一時間被忽略,以為是其他常見的問題,如感冒,藥物,或者其他身體狀況的影響,因而耽擱了第一時間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