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歷史系6大好處2024!內含浸大歷史系絕密資料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從醫是一條漫長的路。」錢博士是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助理教授,亦是婦科專家。

浸大歷史系

连同副学士基础及学位衔接课程,学院共有全日制学员接近3,000人,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另一升学蹊径。 此外,为配合幼师培训,学院亦于2000年开办全港第一所大学附属幼稚园,作为幼师实习及研究基地。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会大学自创校以来一直增设多项创新课程,以配合香港社会的发展,著名的包括传理学、中医药学、社会工作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及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等。

浸大歷史系: 香港大學 (HKU 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s)

小組於2018年10月的首次會議提出修訂紀律程序的建議。 其中最大爭議是在條文中新增「傷害大學與社群關係、損害大學聲譽的反社會行為」、「擾亂大學正常運作」、「製造過量及不能接受的噪音造成他人痛苦」、「多次或重覆輕微違規」等違規行為可當作「辱校罪」。 違紀程度較輕者會被罰款、強制要求出席工作坊、暫時被禁止使用校內設施和服務,嚴重者或會被停學,甚至被永久退學。 而中大、城大和港大民主牆有針對浸大校長錢大康的粗口標語,浸大體育中心對出的私人屋苑逸瓏外牆亦出現「不要普通話」的塗鴉。

浸大歷史系

團隊又會就食盆文化製作教材,並建立影片圖片資料庫,在網上平台供公眾下載,讓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這是歷史系第二個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資助的項目,上一個獲得資助的項目是薄扶林舞火龍的研究,亦由鍾教授和她的團隊負責。 歷史系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撥出港幣近148萬元,進行題為「儀式、食物與社區凝聚—食盆故事」的研究,為期三年。 該研究亦是康文署「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研究項目。 高層今年又再奔跑大陸搞宣傳會,以每年高達19萬,四年總共68萬獎學金吸引大陸學生。

浸大歷史系: 學院及學系部門

標誌建基於書本和水的圖案,將學校英文名稱縮寫“BU”與書本的輪廓結合,使標誌與漢字的“迎”和“進”相似,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一般情況下,每單元教授兩門學科,於週五、六、日上課,為期兩週。 浸大歷史系 浸大歷史系 除開學典禮和”香港企業實地考察及研討會系列課程”於香港舉行外,其餘課程均於內地進行。 按香港課程之標準,每科課時為二十二小時,而考試將安排於第三週的週末舉行。 2014年,香港浸會大學攜手南京大學及廣東省惠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啓動建設“南京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惠州饒宗頤國學院”。

踏上從醫之路以來,她接觸到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尤其是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女性。 她雖年輕,但經過治療多種類型的疾病,已累積了豐富的行醫經驗。 1998年,浸会大学道校园落成启用,占地18,000平方米。 校园被浸会大学道围绕,内有教学与行政大楼、持续教育大楼、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大楼及学生宿舍等设施。 为应付正名为大学后的收生增加及未来发展,逸夫校园于1995年落成启用。

浸大歷史系: 社會科學學部 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s

社會科學院的學者致力提供優質教育和研究,與時並進,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社會科學院於2017年啟動「智慧社會」的研究和學術交流綜合計劃,是香港和中國內地首個推動此專案的學術團體。 社科院的學者聯合院內不同學科及院外不同專業的學者共同研究科技如何改變社會、地球和人類社會。 香港浸會大學前身為1956年創立的香港浸會書院,1972年始改稱香港浸會學院,首任校長為林子豐博士,校碑是由著名教育家、書法家、文學家、清華大學韓家鰲教授題寫。 大學共設有八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中醫藥學院、傳理學院、理學院、視覺藝術院、社會科學院及持續教育學院。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會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博士開發了以香港保衛戰為主題的電子互動地圖,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和地圖的興趣。 計劃的主席及首席研究員為歷史系教授鍾寶賢教授,共同研究員為該系一級講師郭錦洲博士、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國成博士,以及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彭淑敏博士,研究顧問為浸大歷史系系主任及教授劉詠聰教授。 上莊係大學生活一件大事,同學往往都可以透過服務自學到啲知識;不過,浸大高層似乎就唔係咁諗。

浸大歷史系: 大學中史:港大、中大、浸大中史課程簡介

BU居然推出政策:為咗逼學生讀名為「CODE」嘅領袖課程,不惜以學會本有權利相脅。 假若學會唔派代表出席CODE,將被禁於七、八月借用學校場地,以及參與賣物周活動等。 因此,他建議學生可選一本喜歡的歷史書慢慢咀嚼,仔細琢磨,相信定有裨益。 在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任教了三十六年的周佳榮教授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榮譽會董。 因此,有專欄作家曾提及周教授上課有喜劇感,經常引得學生哄堂大笑,絕非誇大之言。 周教授為人風趣幽默,了解潮流時勢,洞鑒古今,由他口中談歷史,就能變成有趣的事兒。

  • 为应付正名为大学后的收生增加及未来发展,逸夫校园于1995年落成启用。
  • 例如,2018年10月本系與韓國成均館大學合辦「第二屆儒家經典的跨域傳釋國際學術研討會」;12月舉辦「中國詩學研究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些新興的研發課題在近年來都是備受全球學者關注的課題。
  • 網站上亦提供文物基本資料,包括名稱、朝代、年份及實物尺寸。
  • 周教授笑言,即使是自己也受到影響,例如在寫紀曉嵐的事跡時,腦海裏也不期然聯想起劇中扮演這角色的演員。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大阪外國語大學文憑,廣島大學文科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大學於1983年開始接受政府資助,一直自強不息,已發展成一所規模完善、文理兼備的研究型學府,並提供工商管理、中醫學、傳理、計算機、教育及社會工作等專業課程。 浸大獨特的辦學風格及理念,培育全人的使命,皆源於基督教傳統。 浸大歷史系 大學鋭意提供啓發創意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不斷向前邁步,立志成為蜚聲國際的世界頂級優秀學府。 經過五年的全日制學習,學生可獲得社會學社會科學學士(榮譽)學位(BSocSc)和教育學士(榮譽)學位(BEd)。

浸大歷史系: 工商管理學院

想讓歷史及文化藝術傳承下去,讓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後的人都能欣賞,我們需要嶄新的技術協助。 現正於大館舉辦的《賽馬會AR藝術教育計劃》展,展出該計畫第一年的成果,由百多名中學生融合藝術、文化、科技和歷史,創建了二十六組擴增實境(AR)作品,設於大館不同空間,供參觀者進行互動。 浸大歷史系 浸會大學的歷史系同樣是作為 JS2610文學士 大類收生中的其中一個主修科目,課程內容則主要有關中國歷史的範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修讀2至3個學期後選擇歷史為主修科目。 課程為學生提供密集的歐洲語言訓練(德文),並讓他們掌握對歐洲國家及歐盟在過去及現在的了解。

浸大歷史系

不少流行的電影電視劇集均有歷史情節,但若果創作人不懂歷史,篡改歷史而觀眾又不懂分析,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 曾有中學生問為何金庸小說裡的韋小寶那麼重要,教科書並不提及;周教授批改公開試卷時,他亦曾見學生答題時在「康熙」二字後加上「劉德華飾演」的字眼。 周教授笑言,即使是自己也受到影響,例如在寫紀曉嵐的事跡時,腦海裏也不期然聯想起劇中扮演這角色的演員。 周教授認為未來記錄歷史的趨勢會以圖像為重,文字輔助,教學上應該有更多跨學科的合作,例如歷史與地理或歷史與傳理合作。 歷史的英文簡稱是HIST,對周教授來說,歷史就是“Study Happily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因此在教學上,他歡迎學生以圖像作記錄:「有一位學生擅長畫漫畫,我叫他以十多頁漫畫來記錄歷史人物的生平。」可見周教授生動靈活的教學風格。

浸大歷史系: 歷史系出路

聖經代表優質獨特的基督教育,包括學術研究和對倫理及靈性的培育;波浪代表香港以島為主的地貌,也與儒家的“智者樂水”呼應,代表大學不斷努力改善質素;繩結代表在主的懷抱中基督徒能夠聯結一起。 學員修畢全部課程,經過考試,並符合本大學學位要求者,可獲香港浸會大學頒發與其在香港現有畢業生完全相同的MBA學位證書。 大學創辦起,一直致力於優質教學與研究,廣納賢才、服務社會、探求學術、追求卓越。

浸大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