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山咀村還有「山咀公立學校」,掩映在百年古樹下的,也是現代化的校舍。 校旁有古廟「協天宮」,屬歷史文物,暫用作校務處。 學生到禁區沙頭角墟不是看景色,而是上學,且人數漸增,不少來自一街之隔的深圳,「山咀公立學校」正動工擴建校舍,地盤後方就是深圳的高樓。 沙頭角 益力多、沙宣洗髮露和公仔麵是必購,手携大袋貨品的人龍,等候檢查,經通道返回深圳。 中英街分隔深港兩地,當年的八塊界碑仍保存,中英街的一些小巷仍是兩地互通,但港方設有監視鏡頭及豎立警告牌,嚴防偷渡,這已是沙頭角墟禁區以外的景色了。
- 當年的火車站只不過是簡陋的有蓋建築,航空照片組的解像度不足以分辨火車站和村屋,而九鐵文獻也沒有記錄禾坑站和石涌凹站確實位置。
- 居民計劃分階段將42公頃土地開闢作有機農莊、動物園飼養黑草羊、兔、牛及鴕鳥等,又挖掘了多個魚塘有機飼養鯇魚,及劃地提供野戰區域,包括氣槍靶場及9種野戰場景,放置吉普車、直升機及火箭模型等。
- 陶偶正上演劇目《楊家將》,但它們卻「有眼無珠」,皮膚灰白沒釉,據廟祝所言,原來是擔心陶偶過於像真,會離開廟宇不再守護天后娘娘。
- 保安局上月向北區區議會提交文件,交代有關開放沙頭角碼頭予旅行團遊客使用的安排,並作出諮詢。
- 老沙頭角人,喜歡將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叫做「 沙頭國」。
- 該廟於嘉慶年間由三鄉(山咀、担水坑和塘肚山)的客家村民籌建,與東和墟差不多同期出現。
自1983年建立至今,已經有36年,這裡對檔主和居民而言,也是一種別樣的記憶。 田心市場的品類十分齊全,有各類肉檔、水果檔、水產檔、青菜檔、雜貨檔、乾貨檔、麵檔、花卉檔、冰鮮檔,還有自己親手醃製醃菜的檔口,什麼菜品都可以在這裡一站式購齊。 所以每到家裡準備大餐的時候,他們就會來這裡買餸,已經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提到鹽田,給人的印象就是周末人擠人的大小梅沙,以及讓周邊居民叫苦不迭的貨櫃車。 而沙頭角,因為一國兩制和「一街兩制」,早已名聲在外。 1997年11月7日國務院批覆,從羅湖區分出沙頭角鎮和梅沙、鹽田兩個行政街道,成立鹽田區。 屬北區,而由於沙頭角人口不足以成為一個區議會選區,所以跟鄰近的打鼓嶺、坪輋等鄉村範圍劃為同一個選區。 此条目的主題是中国深圳与香港交界处的一个地名。 關於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下辖的一个街道,請見「沙头角街道」。
其間大批難民湧入香港,香港不勝負荷,而中國亦動盪不安,去向不明,唯有封閉邊境。 香港政府樹鐵絲網封境,邊境範圍劃爲邊境禁區,要有禁區紙先入得。 之不過無耐,中國就大飢荒,唔少人偷渡來香港,沙頭角係熱門地之一。 有啲邊境警員,見場面慘烈,亦隻眼開,隻眼閉,畀佢哋入境。 村民指,這兩座水塔建於約 年代,是灌溉農田之用,與沙頭角鐵路無關。 他們補充,當年禾坑站位置上方山上有儲水池,收集山水後供應蒸汽火車頭使用,但今天水池已不復見。 走線長 11.7 公里,初期稱為「粉嶺支線」,通車初期從粉嶺至石涌凹,翌年才通至沙頭角,有粉嶺、龍躍頭、孔嶺、禾坑、石涌凹及沙頭角共六個車站。 鐵路以 2 英尺窄軌規格建造,車速不高,乘客可以隨時「叫落」或「截車」,不局限在車站上落,類似可以隨時上落車的鐵路有舊香港電車的「隨意站」,現今仍存在的有馬來西亞的山區鐵路(米軌)和著名的阿拉斯加鐵路(標準軌)。 位於沙頭角邊境的蓮麻坑村,仍被困於700米邊境禁區路,旅行家創辦人李以強先生上月帶領香港電台31台「行遊香港」節目,走過崎嶇秘道,採訪蓮麻坑葉華清村長及祠堂司理葉玉安先生,了解蓮麻坑村葉定仕故居的歷史和祠堂特色等。 中英街與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相連,只限持有適用於中英街的邊境禁區通行證持證人士進入。
沙頭角河以南的地方由英國租用,這樣亦令到進出東和墟的居民感到不便。 沙頭角從此被一分為二,中間以中英街相隔及連接。 因沙頭角河道較狹窄,容易進出,令沙頭角在二十世紀初葉曾是往返香港及中國大陸的主要途徑。 目前有兩間公司營辦來往九龍與沙頭角口岸之間的直通巴士服務,分別為永東直巴管理有限公司(沙頭角快線)及香港中旅旅運發展有限公司(沙巴特快)。 由於沙頭角口岸收關時間較早,尾班車約於晚上10時開出。 持有「九巴月票」之乘客在車票有效期內,每日可享最多10程任何九龍巴士路線(包括本路線,以及聯營過海線的九龍巴士提供的班次);而B1線則可每日可享最多2程(不會計算每天10次合資格車程)。 九龍巴士78線是78K線的特別班次,在星期一至五早上繁忙時間同由沙頭角單向往粉嶺站,取道龍山隧道、經華明邨直達粉嶺站,是首條經香園圍公路的巴士路線。 「指定區域」圍欄位置內的管理將由外聘管理公司負責,管理員在「指定區域」的運作日將於海濱一帶架設摺閘,防止遊客離開「指定區域」進入沙頭角墟其他範圍。 沙頭角居民則可自由進出「指定區域」,但離開「指定區域」時須向看守的管理員出示禁區許可證,以證明不是遊客身份。 沙頭角解禁後,沙頭角墟及中英街仍列為禁區,從上水火車站乘55K專線小巴,經墟口的邊境檢查站時,要出示禁區紙,才能內進,欣賞禁區景色。
沙頭角: 沙頭角
其他過境人士須經沙頭角管制站及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口岸過境。 自1950年代起,沙頭角列作香港邊境禁區,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鄉郊生活式微,沙頭角人口數十年來下降。 開線時採用Tilling-Stevens K5LA7型及Bedford系列巴士,戰後本線亦是新界區典型、長期於 年代派出亞比安單層巴士應付的鄉郊路線,數十年來,都是採用舊款巴士行駛。 由於受到及路窄環境關係,九巴多採用亞比安Victor VT17AL/Viking EVK41XL型單層巴士行走。 後來更改用1971年「短牛」丹拿F型雙層巴士,並於1980年代中改用「雞車」利蘭勝利二型。 沙頭角 直到1990年代開始,大量利蘭勝利二型巴士退役,全冷前改派丹尼士巨龍11米(S3N)雙層非空調巴士接力。 繞經太平總站的班次改以太平作為總站,而上水總站改為中途站,兩站之間路段的車站改由相反方向的班次使用。 1977年1月17日:九巴開辦新路線78A(來往聯和墟及沙頭角官立中學);同年3月1日,78號線改為來往上水及沙頭角。 註:因應部份邊境管制站由2020年初起相繼暫停客運清關服務或調整客運清關服務時間,往來邊境管制站的公共運輸服務及跨境客運服務亦已相應作出調整。
由於展線鋪在山邊,大部分至今天仍是官地,一百年來沒有發展,因此今天沙頭角支線的路基、橋躉等遺蹟都保存在這段展線裏。 1943年2月下旬,中共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曾於上下苗田附近的山坡舉行會議,以總結東江和珠江三角洲敵後抗日游擊戰的經驗教訓,並部署日後的工作。 該會議史稱為「烏蛟騰會議」,是東江縱隊發展史上一場意義重大的會議。 同時,該村鄰近的石水澗曾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的電臺所在地。 自1942年5月南委事件後,該電臺在維持廣東黨組職、游擊隊與中共中央的聯繫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沙頭角 自成立後,鄉政府積極配合游擊隊的工作,不單組織民兵站崗放哨,建立交通站和情報網,嚴密監察日本警備隊和憲兵隊的行動,更從事採購糧食及添置被服等後勤工作。 南涌羅屋村為客家雜姓村落,曾住有約20多戶人家,包括羅、楊、鄭、李、張姓。 它不但是「香港抗日第一家」羅氏族人的原居地,更是南涌人民聯防隊的成立地。 1941年12月10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手槍隊進駐南涌羅屋村,並以羅屋為立足點,積極開展抗日及剿匪活動。
今天沿斷斷續續的路基步行,感覺彎頗急,幸好當時龜速,否則乘客會被拋出車外。 我介紹過幾條國內國外展線,包括雲南滇越鐵路人字橋展線、庫頁島 Devil’s Bridge 環形展線和日本箱根人字形展線,「禾坑—石涌凹展線」只屬超蚊形,不過符合車速慢、低成本的原則。 其中一戶說,小時候聽祖母說,屋後就是禾坑站,屋旁有路基的涵洞。 另一戶年紀較大,他不單確認禾坑站,也說出讓對頭火車經過的側線的位置,也記憶小時候在車站遺址執路釘。
【明報專訊】難以外遊的日子,熱門離島如大嶼山、長洲人山人海,甚至比市區更擁擠。 想避開人潮,就得走遠一點,發掘偏遠小島的魅力。 今次以飛一程台灣的時間,深入位處沙頭角之東、深圳鹽田港對岸的吉澳。 先尋訪「有眼無珠」的石灣陶偶、愛「比卡超」的門神,然後登高飽覽海灣美景,再走入現時十室九空的漁村回味小島盛衰,行程豐富。 沙頭角 為避免遇上人潮,旅客在起程之前,應預早計劃行程及透過不同渠道 (例如網站及查詢熱線)了解最新的交通及公共運輸服務情況。 旅客可乘搭跨境出租車經沙頭角口岸往返內地及香港。 請按此了解如何分辨和使用已獲批准的跨境出租車。 登上分岔路口,左轉不遠處便是高489米的紅花寨。
沙頭角: 沙頭角擬開放禁區旅遊 保安局倡劃指定區域 設打卡位及露天攤檔
現在看起來偏遠的村落,靠著和沙頭角的「親屬關係」,當年卻可以自給自足。 不僅沙頭角海沿岸的村落可輕易用船接駁到沙頭角最興盛的墟市「東和墟」,買賣作物,就連遠至船灣海沿岸的六條鄉村(涌背、涌尾、橫嶺頭、金竹排、大滘和小滘,現已淹沒在船灣淡水湖下),村民在五十年代前都是到沙頭角趁墟而非大埔墟。 六鄉與大埔墟陸路不通,村民反而會經涌尾行至烏蛟騰再至谷埔,或乘船往沙頭角墟。
而寶安嗰邊,有民兵越界突襲沙頭角,殺傷香港警察,亦擄人去中國,氣氛十分緊張,後尾放人返港。 香港政府唔似澳門政府,並無退讓,最後暴動因不得民心,中國總理周恩來下令停止。 鑑於政治不安,香港政府鼓勵鄉人,連沙頭角人,遠赴英國謀生,唔少鄉村亦沒落。 沙頭角 過河後的山邊被人工鑿走,十足馬鞍山礦軌的路基。 之後,火車繼續在三、四米高的土墩上行駛,下面又見涵洞。 走了百多米,稍稍聽到沙頭角公路的噪音,火車左轉入下一條村莊 — 大朗。
那時候聯和墟未出現,乘客首先看到的地標大概是固若金湯的覲龍圍,之後盡是農田和零散客家村落。 火車行行停停,不時有人「叫落」,直到禾坑,火車頭頓然輕鬆,因為禾坑是落斜。 從一組 1924 年航空照片裏(按圖可放大),清楚顯示整條鐵路,亦隱約看到一列火車! 把這組航空照片重疊在現代地圖上,深入山野、村落及河流裏尋根究柢。 烏蛟騰村於香港淪陷期間曾為抗戰作出重大貢獻。 在港九大隊的領導下,村民絕大部分積極參與抗日救亡工作。 為保障游擊隊的安全,不少村民雖遭受嚴刑,但仍堅貞不屈,最終更壯烈犧牲。 為紀念這些抗日志士,烏蛟騰村村民於1951年10月自資建造一座烈士紀念碑,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舉行謁碑儀式,紀念抗戰犧牲的烈士。 1984年,在旅英「烏蛟騰海外聯誼會」支持下,烏蛟騰村村民重修紀念碑,並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先生親筆題字,命名為「抗日英烈紀念碑」。 該紀念碑始建於烏蛟騰一處山坡下,至2009年特區政府出資重建並遷至現址。
沙頭角: 沙頭角公眾碼頭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逐步開放沙頭角碼頭作旅遊活動。 為配合政策方向,保安局與相關部門制定試驗計劃,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容許指定旅行團使用沙頭角碼頭,乘船前往荔枝窩、吉澳等鄰近地點遊覽。 警方會於審核申請後向參加指定旅行團人士發出「旅遊觀光」類別的禁區許可證,經「指定路線」前往沙頭角碼頭對出的「指定區域」下車轉乘渡輪,試驗計劃為期六個月。 沙 頭 角 十 約 中 , 部 分 仍 然 屬 於 中 國 大 陸 。 至 於 萊 洞 、 鳳 坑 、 谷 埔 及 吉 澳 內 的 村 落 並 沒 有 加 入 任 何 約 。
但很快沙頭角就會成為香港人想去就去的地方了,因為當局決定開放沙頭角了,沙頭角也就再成香港歷史橋頭堡。 保安局又建議,「指定區域」內可容許16個攤檔,供當區居民售賣貨品。 而在考慮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的意見後,保安局建議有關攤檔以免費方式分配予沙頭角墟內有興趣經營的居民,攤檔將以抽籤方式分配。
該試驗計劃為期6個月,計及平整土地、加建設施並試行運作所需的時間,預料2022年第2季可以正式開放「指定區域」給旅行團使用。 試驗計劃推行後亦會檢討成效,屆時將研究進一步開放沙頭角墟(中英街除外)所必須的配套,包括需要增設的邊境保安設施、法例修訂等。 屆時沙頭角居民則可自由進出「指定區域」,但離開「指定區域」時須向看守的管理員出示禁區許可證,以證明不是遊客身份。 沙頭角 九龍巴士78A線是78K線的特別班次,循環來往皇后山及粉嶺站,為皇后山居民提供全日短程接駁鐵路及其他對外專營巴士路線服務。 九巴把此路線包裝成「皇后山專線」,電牌資料顯示「皇后山」時於左方加上皇冠圖案。
沙頭角: 地方
保安局回覆本報時確認,將逐步開放沙頭角墟,而有關建議的第一階段為逐步開放沙頭角碼頭作旅遊活動,並指現正和有關部門進行相關研究工作。 2012年2月15日香港時間零時零分開始,香港邊境禁區範圍再次縮減,沙頭角的6條鄉村獲得解放,其中塘肚村、新村及木棉頭村早就已經洞悉所帶來的商業機會,陸續興建旅遊景點。 居民計劃分階段將42公頃土地開闢作有機農莊、動物園飼養黑草羊、兔、牛及鴕鳥等,又挖掘了多個魚塘有機飼養鯇魚,及劃地提供野戰區域,包括氣槍靶場及9種野戰場景,放置吉普車、直升機及火箭模型等。 全部項目合共投資額達1億港元,預料每逢假日可以接待逾千名遊人。 此外居民亦有開發更多有機耕種產品,已經落實的包括佔地20公頃的稻田、每月可以生產30公噸菌類食品的蘑菇種植場地及佔地5公頃的蘭花館,可以供應香港酒店。 沙頭角 沿海岸方面,居民會闢設海星館、沿海設立蠔排及飼養龍蝦及珍珠蚌等,長遠計劃申請興建民宿及酒店等配套設施,目標為開拓全香港最大的生態主題公園。 負責人表示,未來場地會逐步擴展至近海岸線,共逾100公頃土地,建造一處具有海、陸、空主題的休閒旅遊景點;場內亦可以提供700至1000個就業職位,令到區內居民不用再長途跋涉到區外工作,可以節省時間及交通費用。 九龍巴士N78線是78K線的特別班次,於深宵時間來往上水及沙頭角,是首條服務北區邊境禁區的深宵專營巴士路線。
2015年8月,國務院更將該紀念碑列入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日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香港淪陷期間,日本曾對烏蛟騰及鄰近的村莊發動十餘次掃蕩,不少村民為保障游擊隊的安全,遭受嚴刑,村長李世藩、李天生、李志宏、李官盛、李偉文、王官保、王志英及李憲新等先後犧牲性命。 沙頭角 1943年3月3日下午,日軍出動近百人到沙頭角一帶突擊掃蕩,包圍港九大隊政訓室在老龍田宴臺山的駐地,游擊隊與其展開激戰,多位戰士犧牲,史稱「三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