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灘村詳盡懶人包

樟樹灘村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大埔尾,是一條客家原居民鄉村,與毗連的大埔尾村同屬大埔七約中「樟樹灘約」的「樟樹灘鄉」。 樟樹灘村由於四周樹林以樟樹居多而得名,但於日治時期遭大量砍伐,至今僅存數棵,樟樹灘村村公所內的碑刻有提及:「本村原名樟溪」,另有土名稱額珠頭、白石角、檸檬窩、蕉坑、排門、橫巷、店巷、官坑、黃坭塊、新屋家、螺殼峴等。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新界專線小巴第28S號線[白石角(天賦海灣) – 沙田(白鶴汀街) (循環線)服務調整〉[交通通告],2020年10月20日。 根據運輸署《服務詳情表》,此路線共需使用2輛小巴提供服務。 泊車入圍村路,一不小心可能遭到意想不到的教訓。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修改新界專線小巴第809K號線(沙田站(排頭街)-水泉坳街(循環線))的行車路線〉[交通通告],2016年3月23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大埔白石角(天賦海灣)專線小巴服務〉[交通通告],2014年3月14日。 此路線起訖點雖與27A及27B線相若,惟該兩線經吐露港公路直接特快往來白石角及沙田站(後者加經大學站),服務範圍事實上重疊不多。 旺中帶靜的大埔區向來是不少置業人士的選擇,其村屋交投更為活躍。 樟樹灘村 吐露港公路旁除了有科學園及多幢低密度住宅外,公路的另一邊亦有不少村屋,靠近大埔滘自然護理區,背山面海。 並邀請陳笑權區議員出席樟樹灘村村公所商討對策會議。 出席會議的有鄉代表丘華安及村代表江世榮、邱東平、温文傑、李永强、李少文及本村村民多人。 樟樹灘與大埔尾兩村在全盛時期約有2,000居民,村民多以務農或捕魚為主,飼養六畜為副,收獲用木船載往大埔墟販賣。

樟樹灘村: 服務時間

協天宮古廟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客家原居民鄉村樟樹灘村,約有四百年歷史。 由溫姓始祖建立,建造日期不詳,協天宮作為樟樹灘村各個姓氏的共同建築物,在村公所出現之前,是全村包括已分拆獨立的大埔尾村的最高權力組織。 道路是每個地區的動脈,道路可使環境改變也可將經濟帶動,也可使人民生活安全受到保障。 村內因大量村屋出售或出租,一些城市居民及一些外籍人仕也深愛居於鄉村之內,交通工具及流量也隨之增加,停泊車輛場地也求過於供,居民偶而發生爭執。 樟樹灘村 經長年不段爭取的 CL713(樟樹灘村及大埔尾村)之緊急通道道路網絡,終於在2008年開始動工,網路完成後,將有三個入錶方式停車場,停泊車位數日可多達 100個,籍此可舒緩現時泊車位的緊張。 此道路網幸得兩村代表及村民的努力爭取,立法會劉江華議員及陳笑權區議員的幫助安排推動,新界鄉議局、大埔鄉事委員會、大埔區議會的鼎力支持,才可將此項工程得以實現。

村民先經過申訴部提出抗議,亦親自去過大埔地政處示威;在2018年的土地大辯論其間,村民亦積極參與不同行動,表達對保留鄉村生活的訴求,以及政府由上而下的任意規劃不滿。 村民居住土地以官地、牌照地為主,大部分居住在寮屋裡。 由於資訊不流通,當規劃圖在城規會審議時,並沒有人提出反對;去年區議會討論此項目時,只有當區區議員只提出要為附近原居民村樟樹灘村保留一塊風水石。 2016年9月,地政更在不顯眼處張貼告示,要求三戶村民12月前清空土地,供政府發展之用,又為裡建築物、家園和種植的樹木進行登記,有老村民剛剛才知道自己家園即將被一分為二,而死線就在今年12月;另有六戶則需要在2017年下半年前進行清拆。 非賣地範圍內的數戶,土地用途亦已被改劃,將來可作住宅發展。 當時城規會並未有明顯的反對聲音,亦沒有村民表達不遷不拆的訴求。 地政總署同年年尾突襲乾坑,進入多個村民家中進行登記,在建築物上寫上不同記號,乾坑村內十多戶村民直到地政署走入屋內登記時,才知道自己家園即將被徵收,並將分批拍賣予地產商起豪宅。

樟樹灘村

『宅谷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宅谷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宅谷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樟樹灘村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如閣下繼續使用本網頁,即表明同意接受此等免責條款。

樟樹灘村: 樟樹灘村鄰近科學園

早年村前海灘右前方築有一由大石堆砌而成的碼頭,我們叫它為「大碼頭」,它是本村海上貿易的連接地點,沿岸的村民都以此大碼頭為上落點,早年本村協天宮古廟每年舉行公演的神功戲,他們都是以此「大碼頭」泊船到來本鄉參加神功戲慶典。 但自港英政府准填吐露港海建造吐露港公路之後,村民的一切海灘及海上活動也相繼停止下來,早年大埔工業村的興建,都使到整個大埔吐露港受到嚴重污染,海水混濁,魚類貝殼蜆類大量減少,吐露港垂釣也歷史性結束。 樹人學校於1938年創辦,初期借用協天官作為校舍,翌年獲教育司署批准特別津貼,每年按季發出。 1962年因學生人數激增而申建獨立校舍,獲撥款27,000港元,建成課室兩間及教務室一間,於同年9月啟用,翌年增建一間課室及擴建校園。 1970年代為樹人學校全盛時期,學生人數多達200餘人,除兩村子弟外,亦有來自鄰近多條鄉村如大埔滘村及赤坭坪村等的學生。 其後村民移民日眾,加上出生率下降,學生人數漸減,終因收生人數不足,於1989年停校。

鄭姓村民在1920年代後也全部搬離,移居錦山。 村內建有邱氏、溫氏和江氏宗祠,鄭氏祠堂因於乏人料理而損毀倒塌。 新文章 大埔警民關係科約見各位村長,村民代表,村民到樟樹灘村公所,講解一些防盜設備和門窗被開啓警報系統提供給各位使用。 大埔區議員毛家俊表示,以往未曾聽過上址有車輛泊路邊遭人抹屎報復,據他所知,相距樟樹灘村約一公里的天賦海灣屋苑因停車位不足及月租昂貴,不少車主將車輛改泊入村內,不少村民已對外來車輛頗有微言,加上該村已有咪錶位及收費停車場,車主可泊入村內,而不應阻礙行人過路處。

  • 協天宮作為樟樹灘村各個姓氏的共同建築物,在村公所出現之前,是全村包括已分拆獨立的大埔尾村的最高權力組織。
  • 祠堂為單間兩進,祠內牆上有對聯:「博羅移安三百餘年春祭秋嘗明祀典;繼龍迄泰二十六世左昭右穆序源流」。
  • 由於資訊不流通,當規劃圖在城規會審議時,並沒有人提出反對;去年區議會討論此項目時,只有當區區議員只提出要為附近原居民村樟樹灘村保留一塊風水石。
  • 而村內亦有三座私人大宅,周邊土地通過短期批租的方式成為大宅一部分。
  • 到了2020年,地政總署再次開動推土機,更不顧疫情,繼續收地行動,長年抗爭的村民身心疲憊,不斷爭取延期之後,終來到最後一天。
  • 88DB.com 物業分類讓業主自行刊登賣樓、租屋、租樓、租舖、租房、套房出租等廣告, 用戶亦可以找到不同的地產代理查詢有關物業買賣或租盤情況。

樟樹灘現時則以邱氏人數最多,邱氏與鄰近赤泥坪村同一太公,原籍福建,其後移居廣東,再遷入新界,分為四大房,分佈於林村、新屋仔、赤泥坪和樟樹灘。 的開基祖是排行最小的燦斐祖,至今已有200多年,其下再分作五小房。 祠堂為單間兩進,祠內牆上有對聯:「博羅移安三百餘年春祭秋嘗明祀典;繼龍迄泰二十六世左昭右穆序源流」。 祠堂內堂供桌中間位置有木主,書上「邱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旁邊供奉「敕奉義勇關聖帝君尊神位」。 每逢農曆年三十和年初一,邱氏族人均會齊集祭祖。 邱氏習慣只行重陽秋祭,拜祭在大埔林村的「大婆」,以及在西貢的「阿公墳」和「細婆」。 除了在本地拜祭祖先外,亦會「組團」往廣東博羅祭祀老祖宗。 2011年燦斐邱公祠重修完工舉行開光儀式,時任環境局長邱騰華聯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擔任主禮嘉賓。

樟樹灘村: 大埔尾村新巴士站於2018年8月1日正式啟用

有網民今日(10日)上載帖文,指見到一輛白色私家車泊於大埔樟樹灘村路邊時,疑因阻礙行人過路處,結果遭村民教訓,在右邊車身「抹屎」,並在車窗貼上告示,有區議員及道路專家均認為,作為一名負責任司機,應泊於可行位置,或在當眼處貼出聯絡方法以便即時移走,避免引起誤會。 樟樹灘(Cheung Shue Tan)巴士站,位於新界大埔區大埔公路 – 大埔滘段4751號樟樹別墅對開,樟樹灘路路口以南,為一對南、北行雙向巴士中途站。 88DB.com 物業分類讓業主自行刊登賣樓、租屋、租樓、租舖、租房、套房出租等廣告, 用戶亦可以找到不同的地產代理查詢有關物業買賣或租盤情況。 樓盤包括了私人樓、寫字樓、村屋、套房及唐樓等。 樟樹灘的歷史可上溯至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准許復界,新舊村民再度遷入大埔。 根據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撰的 《新安縣志》,大埔區內最早落籍為溫、廖及駱三姓,其後陸續有邱、江、鄭、李等姓氏族人遷居。 1905年,香港政府進行「土地登記」,李姓「片區」單獨成為大埔尾村。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誕,村民於廟前空地蓋搭戲棚並聘請當年名伶公演神功戲助興,每年吸引數以千計沿海居民到來樟樹灘鄉參加慶典,這個慶典也是本村當時唯一最大型之娛樂節目,直至1935年才終結此慶典。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新界專線小巴第28S號線特別班次[白石角(天賦海灣) – 火炭站(循環線)]服務調整〉[交通通告],2020年2月10日。

樟樹灘村: 大埔區村屋 樟樹灘村 平租村屋溫馨家庭

他又指樟樹灘路亦屬狹窄車路,萬一有車輛阻塞,有機會影響來往大埔公路的車輛,不建議車主在上址違泊。 大埔警民關係科約見各位村長,村民代表,村民到樟樹灘村公所,講解一些防盜設備和門窗被開啓警報系統提供給各位使用。 樟樹灘村內有協天宮古廟,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由溫姓始祖建立,建造日期不詳,初時僅為小型廟宇。 其後因香火鼎盛,遂於清朝光緒廿四年(1898年)擴建,並刻石誌其事,其後於宣統三年(1911年)及1997年重修。 協天宮除供奉關聖帝君外,尚有關平太子、周倉大將、太歲爺爺及福德公公等。 協天宮作為樟樹灘村各個姓氏的共同建築物,在村公所出現之前,是全村包括已分拆獨立的大埔尾村的最高權力組織。

樟樹灘現時以邱氏人數最多,邱氏是從大埔林村新屋仔村分支到樟樹灘,新屋仔村是邱氏開基祖允則公,分為四大房:長房為大埔林村新屋仔村、二房為西貢大腦山村、三房為沙田芙蓉𡋾村,四房為樟樹灘村,樟樹灘村開基祖是排行最小的燦斐祖,至今已有300多年,其下再分作五小房。 無論宗族多麼淵遠流長,族譜總能把歷史碎片串成一根珠鏈。 根據村長介紹,丘氏源頭為周朝姜太公第三子穆公。 第九十世、香港第一世允則公,於明末清初移居大埔林村新屋仔,迄今四百年。 在新界客家文化協會會長廖國明、常務副會長呂國康的陪同下,筆者來到樟樹灘村,村公所的碑刻對地名有詳細記述,「本村原名樟溪」,另有土名「額珠頭、白石角、檸檬窩、蕉坑、排門、橫巷、店巷、官坑、黃坭塊、新屋家、螺殼峴等」。 樟樹灘村 筆者相信,香港地還有太多這類「土名」,因為缺乏文史記載,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後世也就無從知曉。 這個拆遷計劃在村民不斷抗議下,不斷延期,最終發展局及地政總署在2018年改動政府清拆行動的安置發津貼方案,將非人住屋納入房協計劃之中。 此舉令到村民受到一定的居住保障,然而政府始終無法回應村民對保留鄉村生活方式的訴求,這個爭議在橫洲、新界東北依然持續出現中。 地政總署2020年8月27日收地土盟2016年尾介入乾坑收地事件,這四年裡,村民最初堅持拒絕不合理的拆遷,抗議政府在未有諮詢村民下,隨意將村民家園規劃為豪宅區。

到了2020年,地政總署再次開動推土機,更不顧疫情,繼續收地行動,長年抗爭的村民身心疲憊,不斷爭取延期之後,終來到最後一天。 「不遷不拆」的願望落空,將會分別安置去不同公共屋邨,亦有村民通過農業遷置繼續「耕住合一」的鄉村生活方式。 政府於2015年9月通過乾坑由綠化帶、保育區改劃為住宅(丙)的中低密度豪宅地,並納入2016年度的賣地計劃。 樟樹灘村 在規劃上,乾坑地區緊貼大埔滘山谷,大埔滘是香港罕有的原生森林,故被劃為自然保育區。 另外大埔道13咪半的對面亦有一間聖基道兒童院,內設一間基石小學。 翻查土地註冊處資料,乾坑現存的私人地段大部分土地原屬樟樹灘鄉(包括了現今的樟樹灘村、大埔尾村及赤坭坪村)江氏家族擁有,後來漸漸分拆、售予不同人士及商人。

二次大戰後,香港、九龍市區人口大幅增加,鄉村人口亦有所增長,由於當時城市化未發現時成熟,殖民地政府為鼓勵市民開發新界土地耕作。 除了由原居民擁有的《集體官契》舊契農地、祖堂地外,政府亦會向市民出租官地並發出牌照,是為「租用官地牌照」,俗稱「農地牌照」。 樟樹灘鄉,位於香港中文大學與鹿茵山莊之盤谷中間,是屬客家鄉村, 原由樟樹灘村、大埔尾村及赤坭坪三村組合而成,後因赤坭坪村因政府改編屬沙田區而脫離樟樹灘鄉。 後而有邱姓、鄭姓,江姓分批相繼居至,後鄭姓村民不知原因之下全部遷離本村,留下舊居房屋,後而頹垣敗瓦,部份鄭姓居民現居於大埔錦山村附近。 大埔尾村,始祖李仕映太公原籍廣東長樂縣,何樹排人仕,後移東莞,再移大埔尾,立村迄今為止己有九代,均為李姓。 樟樹灘村立村的時間可以上溯至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准許復界,新舊村民再度遷入大埔,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撰的 《新安縣志》說明大埔區內有名為「樟樹坦」的村落,大概就是樟樹灘村。 樟樹灘村連同鄰近的赤泥坪村(現時行政上歸沙田鄉事委員會管理)以「樟樹灘約」的名義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參加「大埔七約」。 及後邱姓自廣東博羅縣遷入,江姓和鄭姓隨後也遷居樟樹灘村。 在1905年香港政府進行「土地登記」後,由李姓佔據的樟樹灘村部份土地獨立成為大埔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