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5大著數2024!專家建議咁做…

▲李女士有腰痛、腳麻等椎間盤突出的症狀,花了數十萬接受脊椎的微創手術,在腰椎的3、4、5間隙植入人工椎間盤及支架,手術後腳麻的症狀有稍微減輕,但是在腰椎手術的節段卻出現酸、脹及麻的現象。 從病患出現症狀的位置來分析,應是位於表皮至脊椎本體之間的周邊細小神經末梢纖維,因手術切割及縫合的過程,造成神經纖維與手術疤痕組織纏繞在一起所致。 治療的方法即是利用細針或針刀,將纏繞糾結在一起的組織鬆解,術後病患的症狀立即獲得明顯改善。 1名46歲的L小姐,9月車禍後常覺得右後頸、右上背及右前臂疼痛。 後來到林新醫院求助神經外科邵國寧主任,安排她做X光跟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頸椎第五、六節的椎間盤龜裂。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腰椎椎間盤70%屬於水分,在青壯年就可能慢慢退化、脫水而失去彈性,病患可能會覺得背痛,不能久坐或久站,通常醫師會建議病患穿護腰、服用藥物或復健等保守性療法治療。 部分病患因疼痛劇烈,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或工作,若保守性療法經過半年無法見效,則須考慮手術治療。 過去採用脊椎融合輔以骨釘固定的手術方式,雖然可以有效減少背痛,卻犧牲了腰椎的活動性,並且手術後須長期穿背架固定腰椎,至少三個月不可以彎腰。 而接受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的病患,在術後第二天就可以練習彎腰,病患的生活品質明顯的比較良好。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患者手術影片

只是因為內視鏡的先天限制,嚴重或是複雜的病況使用微創或是內視鏡手術傷到神經的風險會比傳統手術高。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適康復健科診所的物理治療師吳宗翰(Hunter物理治療師)解釋,多數椎間盤突出原因來自於長期的動作不良,好發族群包括:棒球員(常脊椎扭轉)、搬家工人、重訓者(常搬重物),還有久坐不運動的上班族(姿勢不正確+長期壓迫)。 多數人慣用身體的方式,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若錯誤的模式沒有確實改正,往後仍有復發的可能。

傳統手術:為了看清楚病灶範圍,表皮傷口會比脊椎的病灶範圍稍大,適合病況嚴重、複雜的患者。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也因此傳統手術是比較安全的,醫師在手術過程中能在肉眼下把病灶看得一清二楚,不會不小心傷到不該傷到的結構。 總結一下,就是這些風險在現在的醫療技術下基本上可以很好的規避,對于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來說。 不應該因為害怕風險而放棄進行手術,這樣只會給身體帶來更大傷害。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超過40歲以上的人約有30%以上會有頸椎椎間盤病變,而且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增加比例,大部分的人通常經過保守藥物或復健治療症狀會逐漸改善。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醫院訊息

結論 術前全面的檢查、準確的定位及術式的合理選擇,術中注意重建脊柱的穩定性,是防範椎間盤突出症術後復發的關鍵。 牽引亦是一項減壓治療的一種,可惜設計上只有單一方向的張力,而且拉長力會集中在整排腰椎上,相對COX減壓治療由人手按着只有突出椎間盤或作了手術的椎節上,既有效地控制壓力又不影響其它正常椎節。 反之牽引治療雖要加大拉長力先能處理突出的椎節,這便會令其它正常的椎節負壓過重,同時亦擾亂了正常腰椎肌肉內的體感神經末梢 ,這導致肌肉因過份拉長而產生強烈抽緊。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楊醫師分享了一位中年男性的臨床個案,因為工作性質需要長期搬運重物,結果腰部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引起左側坐骨神經痛與小腿萎縮,經過長時間的藥物與復健治療效果不佳,故接受微創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症狀明顯改善。 復原後回到工作崗位,仍須負重,數年後同一位置的椎間盤再次突出導致坐骨神經痛復發,藥物復健治療後狀況未見改善,只好再次接受手術。 但因為第一次手術後造成的神經沾黏,增加了第二次手術的困難度。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健康網》一次練到全身肌群! 專家揭3動作 深蹲也上榜

一般來說,如果情況不緊急,醫生會先建議病人接受4-6個星期的保守治療,處以消炎藥物配合物理治療。 手術治療:現時微創手術技術不斷進步,不但創口較細,而且能縮短病人的住院及康復的時間,而且手術失血量和痛楚較傳統手術為少,為病人提供一個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手術前 一般會安排在手術前一晚入院,並於當天晚上零時開始禁食。 出院後可以正常生活,傷口無需拆線,醫生會安排術後1-2週到診所覆診。 情況較輕微的椎間盤突出,大多會先進行保守治療,例如多休養、藥物及物理治療等。 急性發作時,除了必須臥床休息,也會搭配肌肉鬆弛劑等藥物幫助舒緩,但只能治標不治本,對於患者來說仍然在生活上造成極大的不適。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長時間重複性動作,包括:彎腰、轉腰、以及有震動的活動,另外抽煙因降底椎間盤血流供應而讓情形更加惡化。 然而臨床實務上,椎間盤突出的影像嚴重程度常常與臨床症狀不完全相符。 建議不要因症狀輕微就輕視下背痛,也不要因症狀嚴重就過度焦慮。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健康網》勇士球星柯瑞「骨間膜撕裂傷」 醫:復原期恐需好幾個月

各樣的脊椎手術都可能有併發症,如神經受損或感染等,內視鏡手術的風險較傳統手術低,內視鏡椎間盤手術可免除全身麻醉的危險。 可能的併發症國內外的統計報告發生率約1-2%,較可能的如小腿處的麻木感或感覺異常,較嚴重的則有小腿無力或垂足,症狀常是短暫的,長久性的後遺症則較少見。 而手術後的感染率小於1%,大多只需抗生素治療,而內視鏡腰椎間盤手術由於傷口很小,由專精的醫師手術, 造成深部椎間盤感染的機會很少見。 但所有的脊椎手術均有可能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就算是醫學中心仍有發生嚴重神經損傷的病例報導,慎選手術醫師是減少併發症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尤其內視鏡手術更需要有長期手術經驗的醫師才有較高的成功率。 鄒錫凱表示,頸椎內視鏡手術可以有效改善症狀,手術時間僅約2小時,過程需全身麻醉,傷口大約0.7公分,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隔天出院返家,恢復期間建議戴頸圈保護一個月並避免劇烈粗重活動與勞務。 「不過,頸椎如果椎間盤空間過於狹窄、椎體穩定性不足導致滑脫、骨刺增生過於嚴重、後縱韌帶鈣化或脊髓受壓迫嚴重等狀況,便不適合以頸椎內視鏡手術進行治療,」鄒錫凱指出。

至於40至70歲的患者,由於身體機能老化,因此他們多數伴有腰椎管收窄,成因是黃色韌帶硬化,導致神經管道狹窄而壓迫神經線,衍生出坐骨神經痛。 微創內視鏡腰椎椎間盤切除術:此種手術又細分為兩種,「經神經孔路徑」與「椎板間路徑」,「經神經孔路徑」可使用局部麻醉加鎮靜藥,而「椎板間路徑」則使用全身麻醉。 在手術中使用內視鏡來進行神經減壓,傷口最小,對周圍組織與肌肉的破壞也最少,可以相當近距離地看清神經組織與周圍結構的關係。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頸椎手術很危險嗎

但事實上,羊毛出在羊身上,醫院受限於健保總額支付制度限制(健保局按照投保總人數,為醫療院所設定支付的上限),為了提升營運績效,只能在可行的法令及醫學規範內增加收入,因此多做檢查、多開刀、多使用高價自費醫材,就能直接增加醫院與醫師的收入。 特別是近年來,醫師在建議脊椎病患採取手術選項時,動輒幾十萬天價的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及支架,專業醫療判斷之外存在的誘因,過度醫療及手術於是產生。 此外,必須尋求復健科醫師的幫忙,電療、熱敷、腰部牽引都是常用的治療方法。 對於症狀持續又不願意手術或因身體狀況無法接受手術及麻醉者,可以嘗試在脊髓硬膜外注射類固醇,有些病人因此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 若症狀嚴重(如嚴重的下背痛,嚴重的神經症狀)或合併有闊約肌功能障礙,應該手術治療,把突出的椎間盤予以切除來減緩神經根所受到的壓迫,以免導致無法回復的神經損傷。

  • 事實上,椎間盤突出的症狀較為明顯,患者如果察覺到有上述病徵並且情況持續,便應及早進行檢查。
  • 當然,也有一些患者會在術后出現后遺症,這些患者多數是治療時間太晚, 對于神經造成的損傷已經無可挽回導致的。
  • 如果病人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會影響生活及工作,而復健及藥物都沒有改善症狀,我們可以進行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以減輕脊髓及神經的壓力。
  • 纖維環具彈性使脊柱有相當的活動空間;髓核可緩衝脊柱的受力及衝擊。
  • 但是,這些風險發生的幾率只有千分之一,對于大多數的三級醫院來說,腰椎間盤突出就是個小手術,可以很熟練的完成。

方法–內視鏡椎間盤摘除手術(見相關報導,是國內首先發表)。 經多年經驗及不斷的更新設備,目前這手術也被稱為”新式腰椎骨刺手術”,或是”脊椎微創手術”,或稱為”第二 或第三代新式腰椎內視微創手術”,但國內專精於這手術的醫師卻很少。 腰椎間盤突出症伴有嚴重的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影像學檢查證實併合並腰椎中央管狹窄或神經根管狹窄,非手術療法不能奏效者。 如果不幸在手術後依然背痛,請再考慮第二次手術前,盡可能地嘗試各種保守治療。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作業員腰痛到走不動 「微創手術」讓腰椎減壓

的確,數十年前的手術麻醉風險較高,而且未有顯微鏡輔助,手術帶來的神經線受損風險可能高達2%,因此患者多在症狀惡化至別無他法時才考慮手術。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但現今醫學昌明,因椎間盤突出手術而導致神經線受損的機率已低至千分之一,因此大多數患者切忌過度擔心,從而延誤就醫。 至於微創手術放面,僅需要於背部開出1.5至2厘米的造口,利用內窺鏡及顯微鏡並透過放大的內部影像,將椎間盤突出部分切除。

  • 黃鼎鈞說明,頸神經壓迫若單純只有上肢麻痛沒有跛行症狀,可用經皮頸椎內視鏡減壓手術「減壓」即可,傷口不到1公分,不需放置植入物,頸椎的活動度不會受到限制,長期較不容易有肩頸痠痛。
  • 因此若專門治療疼痛的醫師心中未把肌肉纖維疼痛症優先考量,有可能病患接受脊椎手術後出現全身多處疼痛,醫師又再度安排手術治療,最後合併出現非常難治的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FBSS)。
  • 隨著年紀的增長,椎管會因為脊柱退化變得越來越狹窄,並壓迫到神經,受影響的區域引起坐骨神經痛,疼痛,虛弱或麻木。
  • 1.1 一般資料 本組39 例,男28 例,女11 例;年齡28~64 歲,平均39.5 歲。
  • 這個手術是在腰部側面將射頻針頭插到椎間盤中央,對椎間盤進行消融(不是椎間盤突出的部分) , 從而降低椎間盤的壓勵,使一部分突出的椎間盤迴納。
  • 椎間盤突出造成壓迫,直接刺激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治療上以減輕椎間盤壓力為主,如腰椎牽引,整脊推拿等。

為了避免日後引發更嚴重的問題,邵國寧主任建議L小姐做「盤髓核成型術」,此方式無傷口,術後頸痛、麻症瞬即緩解。 但是並非所有椎間盤退化性病變均可作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年紀小骨骼尚未成熟,年紀大骨質疏鬆,合併有脊椎側彎、脊椎滑脫或脊椎狹窄症者,均不適合機受這樣的手術。 的確,年長者需要承擔較多的麻醉風險,但是現今的麻醉技術很進步,除非是患者心肺功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能很差,否則麻醉一般來說不會有什麼危險。 所以如果術前評估患者心肺功能還不錯,即使年紀大,手術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椎間盤突出 內視鏡手術後遺症少

這是腰突症的“終極手術” ,是透過背部3到4釐米的通道,將所有的椎間盤組織全部切除,然後植入替代的融合器,並用螺釘將腰椎固定,以後這兩節腰椎就長到一起了。 缺點:不能對突出的椎間盤直接摘除,只能透過間接的方式減壓,適應症很窄,療效不能十分確定。 Bowtie Pink 自願醫保系列全數賠償診斷、住院、手術及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等合資格醫療開支 (美國除外),並受限於每年保障限額及終身保障限額。 如索償牽涉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以外的中國醫院 / 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以內的高端醫院 / 超出指定病房級別 / 投保前已有疾病,有關之賠償金額可能會作出調整。 賴清德脊椎手術休息一天就能恢復正常活動,讓許多深受椎間盤突出但卻不敢手術的民眾嘖嘖稱奇,感覺脊椎手術好像「做醫美」,竟然第二天就能回家,休息一天就能趴趴走。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說,椎間盤突出的病人中,大約只有10~20%的人是需要開刀的,其他的病人在前2、3個月幾乎都會自行復原,雖然復原情況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恢復到發病之前,但是症狀至少可以改善到不影響日常生活。 而無法完全復原的人,還可以跟醫師進一步依個別情況討論其他療法。 但是病人總是怕開刀,他說,現在有核磁共振等影像精準定位,脊椎的手術已經相當安全。 花世源說:「什麼時候會讓你知道有椎間盤突出?都是因為發生肢體痠、麻、痛等神經壓迫症狀時」。 椎間盤突出發作的患者,除了長期就有姿勢不良,造成椎間盤周圍的纖維環長期磨損、退化、含水量遞減等問題而出現裂隙以外,通常都是一次突發外力壓迫,例如突然轉身、彎腰搬重物等,造成椎間盤裡的軟組織往外膨出。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為什麼我還是會疼痛腳麻 ?

藉由脊椎內視鏡64倍的放大效果,可以增加手術中的安全性,也因為幾乎沒有任何軟組織的傷害,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手術當天下床行動,手術隔天出院的快速復原效果。 只是脊椎內視鏡手術困難度高,並且需要特殊器械輔助才能完成手術。 在生活中要保持有規律食量的運動,運動可以讓體質增強,也可以起到鍛煉骨骼肌肉和腰背部肌肉的目的,可有效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發生。 由於隨著年紀增長,脊椎椎間盤由年輕時富含水分與彈性的狀態,會逐漸退化而流失水分,減少緩衝避震的功能。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脊椎手術的後遺症?聚焦手術風險與預防之道

多年的背痛治療成功經驗告訴我:「疑病不刀」,只要對病因及診斷還有一絲的懷疑仍未確定、仍有一絲不必開刀的可能存在,我們都應該把開刀當成最後的選擇。 很多人一旦出現腰痛,就會自然而然的和腰椎間盤突出畫上等號,其實這樣是不正確的。 腰痛出現和多種疾病相關,包括腰肌勞損、椎管內腫瘤以及腎臟疾病等,都可能會誘發要不疼痛。 李先生今年50歲出頭,從大約10年前他就被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一直反復的發作,但是症狀一直不太嚴重所以沒有去進行系統性的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需要切除部分椎板以及韌帶,甚至需要切除部分關節突,長期而言會影響到脊柱的穩定,甚至加速脊椎的退變。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由於骨骼肌肉破壞較多,須使用較久較多止痛劑,且術後需引流管引流血水。

神經外科醫生會在病人腰部切一小口並取出部分或所有的椎間盤,在某些情況下醫生還會取出部分椎骨以減輕壓着神經所引起的症狀。 傳統開放式脊椎外科手術有較大傷口且會分離肌肉,微創手術只有一個小切口或多個小切口,且因使用肌肉擴張器,神經外科醫生可在脊椎的周圍分離肌肉而不會切割肌肉,這種方法可保留脊椎周圍的肌肉和血管功能。 病人在全身麻醉鎮靜下進行該項手術,醫生首先在病人腰部做一個小切口,然後放入擴張器逐漸擴張或分開腰部的肌肉和結構,並移除壓着神經線的椎間盤或骨刺,最後把肌肉及切口縫合。

人工腰椎椎間盤置換手術,與傳統的脊椎手術方式不同,傳統的脊椎手術由背後開刀,人工腰椎椎間盤置換手術則由肚子前方下刀,需要更高的技巧,無法由一位醫師單獨執行,必須要由一組醫療團隊共同合作,並且有血管外科醫師支援,才能成功的完成手術。 4.2 手術方法不當 對於該病術前要認真分析,充分準備,依據病變部位及程度,決定手術方式。 單方面考慮手術小切口開窗,而導致術中誤診、遺漏病變,會給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 本文所統計的結果可以說明這一點,故作者建議對於單側突出者可用開窗式。 對於突出物較大、中央型椎間盤突出者最好用半椎板切除式,當合並有椎管狹窄或側隱窩狹窄者用全椎板切除減壓術式。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接受頸椎手術後是否需改變原本的運動習慣及強度?

此類人工椎間盤不僅對鄰近關節的保護,對於頸部的活動,其提供的角度比固定式大,較符合人體工學的需求。 椎脊的台語叫〝龍骨〞,由名稱即可得知對於人體來說,是支柱也是非常寶貴的部位。 很多有椎間盤問題的病患因常聽到手術失敗造成的癱瘓,寧可忍受長期的疼痛,也不願意進行手術治療。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遺症 邵國寧主任說,盤髓核成型術沒有傳統手術造成癱瘓的疑慮,可維持椎盤完整,效果勝過內視鏡及顯微椎間盤手術。 椎間盤是連接兩椎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主要是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中央的髓核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