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馬灣村6大好處

東涌馬灣村 內容大綱

它的雞味道濃, 但對我來說有點硬嚼, 友人們則十分享受. 我最喜歡那些冬菇, 又爽又入味, 不知加了甚麼調味. 可惜此店除餸碟及膠杯外, 全用發泡膠盛器, 不環保之餘, 用來盛熱餸也今人擔心發泡膠的物質是否會滲到食物中. Yama潮人在會這次東涌一日遊的旅程中遇到:漁村、古蹟(古廟及炮台遺址)、小草地、紅樹林。 大家亦可在逸東村開始踩單車完成後段的古蹟漁村之旅。

據當地居民所述,昔年馬灣涌橋曾經塌毀,地塘仔的僧人曾於炮台的圍牆取石修橋。 炮台牆垣以花崗岩建造,牆角有一平台可放置大炮,故相信為前述兩座小炮台之一。 炮台其後進行復修,為免與東涌炮台混淆,故稱「東涌小炮台」,並於1983年列為法定古蹟。 東涌馬灣村 據《廣東通志》記載,東涌南面的石獅山山麓曾建有兩座炮台。 當時大澳雖設守軍,惟兵員緊缺,而分流炮台(舊稱「雞翼砲台」)亦離大澳甚遠。

這個小炮台之牆身為花崗岩砌成,後來由於附近的「馬灣涌橋」崩塌,有當地僧人拆毀部分炮台石材以修復馬灣涌橋,現時只餘下一道曲尺 L-形圍牆,牆角有一處平台,可能昔日是擺放大炮所用,而四週亦開始長滿雜草。 離開東涌站之後,沿達東路往順東路方向走,便會到達「東涌小炮台小徑」的入口。 往上行200級樓梯,經過涼亭,再往下走一些梯級及斜路,便抵達「東涌小炮台」。 東涌馬灣村 東涌小炮台建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由當時兩廣總督建造,於1980年被發現,遺蹟只餘下兩堵成曲尺的圍牆及一處平台。 炮台被名為「小炮台」,目的是要與東涌下嶺皮的「東涌炮台」區分。 小炮台附近有一座唐代灰窟遺蹟,原本位於赤鱲角虎地灣岸邊,於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後來為避免影響新機場發展,於1991年搬到東涌。

東涌馬灣村: 順東路海旁 纜車船舶

報告指出,勘察範圍內存在兩處法定古蹟,包括東涌炮台及東涌小炮台,亦有兩處二級歷史建築,即東涌侯王古廟及東涌天后廟。 報告指,相關建築施工包括建造東涌西站、緊急出入地點建築物、相關工作間、躉船轉運設施及隧道走線,預計要搬遷或拆除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石碑 ,其餘建築文物則不會直接受影響。 按環評報告,以隧道鑽挖機方法開挖隧道,可避免海事工程,亦能避免直接的空氣、噪音、水質等污染。 擬實行的方案將在東堤灣畔附近設隧道鑽挖機,於馬灣涌村地底至少10米開挖隧道,亦會在東涌海濱路以北設躉船轉運設施,面積約為13,000平方米,作運送建築廢料。 東涌馬灣村 赤鱲角原為境內第三大島嶼,曾作「赤鱲洲」、「赤瀝角」及「赤剌角島」。 「赤鱲角」一名來源有二,一說是其島形如鱲魚,另一說是此島荒涼多石,光禿有如人體赤露上身,「打大赤肋」,故有「赤鱲」(赤肋)一名。 據考古資料顯示,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該島活動,島上的虎地灣、深灣、過路灣、長沙移欄和大坪埔亦曾有人聚居。 島上採石場所開採的花崗岩,曾外銷至廣州,亦有說東涌炮台的花崗岩也可能取材自赤鱲角。

東涌馬灣村

利用蠔殼、灰窰是利用蜆殼和珊瑚來燒煉石灰,作為建屋之材料,同時亦可以用作肥田料、修補船殼、造紙和染料等作用。 東涌的名稱由來,是源自東涌大東山的一條沿的水道,古時稱水道為「涌」,適逢山腳匯集出海處兩旁有村落民居,所以昔日被稱為「東西涌」,後外更稱為「東涌」。 東涌這個地方,於十八世紀未期,是大澳之外,另一個大嶼山島嶼上可供船隻安全停泊之地方。 順東路電力變壓站外的海旁小徑是蠻舒服的,遙望對面掛起漂蕩著的纜車,岸邊停泊著幾條船舨,一個幽美的畫面。 東涌馬灣村 小徑的一端是海邊石灘,可以看到馬灣涌碼頭的長堤,可惜望「堤」莫及,小徑盡頭是不能通過去的。 彩虹邨於60年代建成,至今仍然保全著不少歲月痕跡,走進彩虹邨彷彿時光倒流般在另一個時代穿梭。 邨內有很多小店屹立至今,保留了當時的風格,在香港實在難得一見。

東涌馬灣村: 生態

由東涌小炮台往下走一小段馬路,就會到達第二站:馬灣涌漁村。 不少釣魚發燒友特地自駕來到馬灣涌公眾碼頭租船出海釣魚,亦有不少人前來村內的海鮮酒家吃海鮮。 漫步馬灣涌村,穿過一排排民居和小商舖,橫跨木橋來到碼頭,任憑海風吹拂臉上,感覺一陣愜意。 沿海還有一些老舊的棚屋,當地居民介紹建造棚屋的木材是坤甸木,這種木材比較耐用,不容易被海水侵蝕。 東涌侯王宮位於沙咀頭西,面向東涌灣,估計始建於清朝乾隆30年(1765年),屬三間二進建築。 廟內供奉保護南宋帝昺逃難至大嶼山的忠臣楊亮節,以紀念其英勇事迹,現時該廟已被列入為一級歷史建築。 廟內擁有古老大鐘,大鐘上鑄有「清乾隆三十年」字眼,屋脊有一排精緻的陶塑中國人像,是宣統二年(1910年)的石灣製品。 東涌擁有不少熱門的行山路綫,同時兼具古迹和漁村美景。 從港鐵站出發,一條路綫走過炮台古迹、漁村、天然河流的紅樹林,沿路更有大片草地適合野餐,滿足4個願望。

  • 何多次向政府部門爭取增加車位不果,不滿有關部門沒有考慮市民的需要,亦罔顧居民安全。
  • 另一方案則在北大嶼山醫院及逸東邨,近裕泰苑之間的松仁路設站,該方案同樣可避開生態資源受損,但該建議方案的東涌西站車站位置,無法覆蓋目標服務範圍,並形容「方案並不吸引」。
  • 就政府車輛違泊問題,水務署發言人解釋,有關員工因需要到洗手間,而當時適逢午膳時間,因此他將車停泊在馬灣涌村碼頭近海堤的路邊,該署已敦促該名員工嚴格遵守《道路使用者守則》。
  • 工程涉及在現時東涌站前約2公里位置增設東涌東站,並把東涌線向西延長約1.3公里,並以東涌西站作為新總站。
  • 下面是小編一開始走錯路時發現的地方,有興趣以花草樹木作為背景拍人像的朋友可以走過去看看。
  • 值得一提是,旁邊有一座考古學家推斷建於唐代的虎地灣灰窰,暫時是本港發現較為完整的灰窰,當年為配合赤鱲角新機場工程,古物古蹟辦事處將其移至這裏作展示。
  • 走出港鐵站後徒步沿着順東路西北方向行,就會到達東涌小炮台小徑的入口,往上走約250級樓梯,即可到達觀景亭。

經過逾百年的風霜洗禮,於1980年被發現時只剩下一座殘存的曲尺形圍牆,但卻極具歷史價值,並於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而毗鄰的是一座歷史更久遠的唐代灰窰,與小炮台一樣被鐵網包圍。 這座灰窰原本坐落於赤鱲角虎地灣岸邊,當年因興建新機場而被遷移至現址。 據知此灰窰屬「殼灰窰」,古人用它來將蠔殼及其他貝殼以高溫燃燒成灰,然後將之塗抹竹筲箕以作防漏水處理,也能作塗漆及黏固磚塊等之用。 現時有8萬多人以東涌為家,而東涌河及其河口濕地更是數以億萬計生物的「家」。 若想了解東涌河這條被喻為香港最後一條最完整的大型天然河流,今個暑假參加由環保團體舉辦的導賞活動,在每兩星期才出現一次的潮退時跟隊走進東涌河口,就最適合不過。

正式進入馬灣涌前,先在東涌「順東路」轉入前往漁村的小山路,越過山丘後到達第一站:東涌小炮台。 小炮台建於1871年,在1980年始被發現,是昔日清政府為加強香港海峽控制而興建的軍事設備。 如今在這處法定古蹟小角落,遊人可靜心欣賞對岸的山嶺和海景。

該天后廟建於道光三年(1823年),整座廟宇包括屋頂內層、立柱、門牆和地板等皆以花崗岩建造。 馬灣涌村位於東涌逸東邨以北的東涌灣畔,曾是東涌舊墟。 據說在唐代已開始有人聚居,後來發展成小漁村,該村現時仍保留不少棚屋。 馬灣涌附近有不少名勝古蹟,包括侯王宮和東涌小炮台。 離開小炮台沿路往下走,約2分鐘便到達「東涌舊碼頭」(即馬灣涌公眾碼頭),就算是平日,這裡都有不少人在釣魚。 馬灣涌是一條已有過千年歷史的漁村,2年前為了進行美化改善工程,土木工程署聯同YMCA及本地藝術團體 東涌馬灣村 OMNI ART,在碼頭上畫了多個3D地畫,一個個筲箕上載滿了魚蝦蟹,十分有趣! 雖然經過日曬雨淋,以及海水的侵蝕,顏色沒那麼鮮艷,但仍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打卡點。 說起香港的漁村,很多人都會想起大澳、鯉魚門等,不知道還有多少香港人會想起位於東涌的馬灣涌小漁村呢? 對於東涌,讓你第一時間想起的也是昂坪360纜車和東薈城吧? 小編最近發現馬灣涌小漁村旁的東涌舊碼頭是值得一去的悠閒好去處。

穿過馬灣涌村及逸東邨後,沿天橋橫過東涌河道,抵達東涌炮台。 其實東涌炮台在逸東邨的附近,步行五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造價187億元的東涌延線工程於去年底刊憲,料於2029年完工。 工程涉及在現時東涌站前約2公里位置增設東涌東站,並把東涌線向西延長約1.3公里,並以東涌西站作為新總站。 之後便看見在潮澗帶生長的紅樹植物和動物,如木欖、秋茄(又名水筆仔)和蠟燭果,以及更多紅樹林明星,包括棲息在紅樹上的斑肋濱螺、喜愛吃枯葉的雙齒近相手蟹、在泥灘上跳跳紮的彈塗魚、以及愛寄居在蠔殼上的青蚶及藤壺等。 東涌馬灣村 期間導賞員還拾起木欖和蠟燭果的種子,放進潮池中為大家示範它們落地生根傳宗接代的獨有生長特性,原來成熟了的種子會自動自覺地直插池底的石堆中生根,然後慢慢生長成一棵紅樹,還未熟透的則會半浮半沉地在水中等待成熟。 沿逸東邨旁的小徑及侯王橋,徒步走約20分鐘,便到達由泥灘、紅樹林、鹹水沼澤和海草床生境所組成的東涌河河口。 首先出來迎接大家的是招潮蟹家族成員之一的清白招潮蟹,牠們遍布泥灘上,不停揮動身上的一隻白色大手鉗,似是向大家打招呼,但原來牠們手郁郁,其實是為了驅趕同伴。

東涌馬灣村: 東涌馬灣村ma Wan Tsuen Ma Wan Sun Tsuen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0,520,年齡中位數為 40.2歲。 同紅樹林小動物say bye之後,就向東涌炮台進發! 東涌馬灣村 於港鐵東涌站B出口前的巴士站,乘搭新大嶼山巴士38號至逸東邨,下車後向海邊步行約 5 分鐘便可到達。

東涌馬灣村: 地圖及周邊

馬灣涌位於昂坪纜車路線下東涌灣旁,公元618 至907年間已開始有人聚居,並發展成為漁村,盛產稻米、蒜蔥、花蟹及鱲魚等。 馬灣涌這個名字令人想起「馬灣」 (文章:馬灣大街)。 黃昏時候的馬灣涌村碼頭,就在夕陽之下,若是到旁邊的華都酒家的堤上餐桌坐下,有如海中進膳,海風晚霞襯托下,此環境能夠把西貢等海鮮酒家比下去。 東涌唐代灰窰,正置在小炮台旁邊,原址在赤鱲角虎地灣,由於機場工程而遷往到東涌道,給小炮台作點綴。

東涌馬灣村: 探索馬灣涌 社區導賞東涌昔日小漁村

評估範圍內已記錄多種具保育價值的物種, 包括在工地範圍外發現盧氏小樹蛙,亦有土沉香及長腹灰蝶等。 於村內的街巷朝舊東涌碼頭方向前進,走到石橋,一邊是開揚的漁村景致,一邊是紅樹林和泥灘,過橋後一間間以坤甸木支撐、臨灣而建的棚屋出現眼前,再沿路直走,不一會便到達舊碼頭。 離開紅樹林沿路折返,可順道到沙咀頭球場旁邊、有二百多年歷史的侯王宮參觀。 東涌馬灣村 這座古廟建於乾隆30年(即1765年),有人說廟內供奉的是南宋時期曾保護宋帝昺逃難到香港的將領楊亮節,亦有傳是南宋忠臣楊守亮。 東涌小炮台只餘殘垣,據說曾有僧人在此取石修補塌毀的馬灣涌橋。 現時馬灣涌寶安橋旁尚見一道殘缺石橋,未知是否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