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發展藍圖詳盡懶人包

故此研究希望透過活用公共屋邨的剩餘空間,例 如天耀邨的廣場門口及天慈邨的羅馬廣場,同 時設立「社區墟市園地」和「技藝工房」組合,組合以貨櫃為主體設計,貨櫃內部空間為「技藝工 房」,貨櫃上蓋的空間作綠化休憩園地,同時園 地可不定期作舉辦墟市用途(圖 3)。 「墟市園地」 的設立能配合「技藝工房」及社區內「可食地景」 規劃,工藝及農業成品可以在墟市出售,達致社 天水圍發展藍圖 區共生的生活模式。 就在協議簽訂後不足兩個月,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9月訪問北京與鄧小平會面。 華潤檔案記載巍城與政府一起在這之前處理好天水圍約3000村民的安置問題和魚塘損失賠償,戴卓爾聽見鄧小平說:「天水圍的問題解決了」。 當天水圍的「小問題」解決了之後,中英雙方才正式開始談判涉及香港未來的「大問題」。

只是後來因工業北移、經濟結構轉變,原先設想天水圍能成為物流和交通樞紐的功能無法發揮,規劃有需要修改。 【明報專訊】天水圍的規劃發展史有很多看似難以理解的波折,故一直流傳很多說法。 其實這種說法本身沒有說服力,如果巍城本身面臨重大經濟困難,聽到政府願意出手理應求之不得,又怎會有資格去與政府談判?

天水圍發展藍圖: 天水圍歷史沿革

70年代末,以長江實業為首的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圍的土地資產,並打算把天水圍以新市鎮的形式進行發展。 政府宣佈收購天水圍的全部土地,並改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 1992年,天水圍第一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天瑞邨則於1993年落成。 在1992年至1998年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相繼入夥。 早期,樂湖居和天耀邨一帶是天水圍的中心區,隨着1999年嘉湖銀座及嘉湖海逸酒店開幕,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的市鎮中心。 同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來往市區。 天水圍發展藍圖 香港房屋協會在2010年以象徵式租金租用毗鄰3公頃的112B區,發展培訓中心,為區內提供就業培訓機會,亦同時會提供教育設施、職訓中心、零售和餐飲店舗等。 非常渴望與巍城合作的港英政府把天水圍規劃與一直進行的新界西北發展研究放在一起考慮。 在區域策略規劃中,麥理浩政府考慮的是天水圍能怎樣扮演陸路和水路交通樞紐的角色,與香港整體和中國連結起來。 天水圍不僅需要有輕鐵網絡以連接元朗及屯門,和有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更需要有交通網絡協助將香港和中國內地更緊密地連繫。

天水圍發展藍圖

為 將 軍 澳 南 及 百 勝 角 作 出 規 劃 的 將 軍 澳 進 一 步 發 展 計 劃 已 經 初 步 完 成 。 中 環 及 灣 仔 填 海 區 由 上 環 海 旁 伸 展 至 銅 鑼 灣 海 旁 。 最 先 三 期 填 海 計 劃 天水圍發展藍圖 , 包 括 中 環 填 海 計 劃 第 一 及 二 期 以 及 灣 仔 發 展 計 劃 第 一 期 已 經 完 成 。 有關優質及可持續建築環境的新規定,包括限制「發水樓」的措施,已被納入屋宇署發出並已於二○一一年四月一日起生效的作業備考。

天水圍發展藍圖: 天水圍

「屯元天」經過了十幾年飛躍發展,元朗由大馬路兩旁的小市鎮向四周擴展,屯門受惠於大灣區基建並成為自由行的購物熱點,天水圍更是樓價節節升,新界西北的發展令人刮目相看。 根據城市規劃指引12B,「濕地緩衝區」可以「考慮把這些環境已受破壞的地區列作目標地區,容許在區內進行適當的住宅/康樂發展,藉以鼓勵遷離露天貯物用途及/或修復部分已喪失的魚塘」。 可惜,該擬議發展並沒有就改善濕地功能作出任何修訂,卻保留位置建造一個不明用途的人工湖,顯示該地其實有空間可作濕地補償,此人工湖在是次修訂的佈局中仍然保留,本會就此表示非常失望。 除 了 住 宅 外 , 粉 嶺 北 將 會 興 建 多 個 政 府 、 機 構 及 社 區 設 施 , 天水圍發展藍圖 以 服 務 區 內 以 及 粉 嶺 / 上 水 新 市 鎮 的 居 民 。 針對天水圍情況,報告提出近30項建議,包括更有效調配資源、加強協調各部門如警方、醫院、非政府機構。 報告又建議,檢討現時處理虐偶個案的程序,提出修例讓法庭接受被虐者書面作供避免因為要出庭而不敢指控配偶。 報告又促請政府定期檢討城市規劃的機制、儘早制訂緊貼人口增長的地區福利計劃。 然而,事隔3年後,小組提出防範家庭悲劇的24小時社署輔導熱線仍未全面落實。 除了一般主要圖書館的成人圖書館、兒童圖書館及參考圖書館外,圖書館還在一樓設有青少年圖書館,是全港第二間設有同類設施的公共圖書館。 三樓報刊閲覽部旁亦設有小説天地,專區擺放不同類型小説。

隨着政府規劃上的改變和北環綫的最新發展,故申請提高發展密度,以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和北環綫最新進程,充分發揮「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和鐵路效益,符合政府「地盡其用」以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的政策,緩解房屋供應短缺的問題。 預計第一期的發展可於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前落成,成為該區發展的催化劑。 屯門位於珠江口,其東面被青山和大欖的連綿山丘環繞,長長的海岸線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其成為了早期漁業和養殖小鎮。 自60年代後,特區政府開始將屯門規劃發展成「小型衛星社區」,即位處於市中心周邊的市民居住地。 而港鐵西鐵線的開通進一步促進了屯門的發展,屯門市中心有多個相連購物商場的建成,讓它徹底轉變為一個繁華的都市小鎮,生活社區煥然一新,同時又有黃金海岸、蝴蝶灣、青山灣等自然風光。

81年7月,行政局討論天水圍時,參考了政府對80年代基建開支和建造業界的容載力預測,了解到面臨的基建造價上漲壓力。 考慮到已在進行的多項基建發展,包括公屋、居屋、現有新市鎮繼續發展、新建的將軍澳和馬鞍山新市鎮、大嶼山新機場及連接大橋、貨運碼頭及多條地鐵線路等,政府本身已預測80年代中後期公共財政的開支將達到高峰,剛好會與天水圍規劃中的施工期重疊。 然而,麥理浩政府從未考慮放棄天水圍新市鎮,甚至認為必要時即使要考慮暫緩其他急需或應進行的基建項目,也要持續地優先考慮發展天水圍新市鎮(這也許是遲遲未正式建設已規劃好的大嶼山新機場的原因)。 天水圍發展藍圖 一方面,行政局決定與巍城商討讓政府收回全部土地再重新批租部分土地作發展的協議書內容,另一方面要求彭勵治計劃未來政府怎樣處理基建涉及的公共財政管理。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早於80年代末期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屯馬綫天水圍站附近的天耀邨,於1992年至1993年落成。

啟 德 發 展 區 佔 地 三 百 二 十 三 公 頃 , 並 不 涉 及 填 海 。 計 劃 中 , 啟 德 的 規 劃 主 題 為 「 香 港 文 化 體 育 和 旅 遊 綠 茵 樞 紐 」 。 交 通 方 面 , 區 內 將 建 有 沙 田 至 中 環 綫 及 中 九 龍 幹 線 和 其 他 地 方 連 接 。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署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署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台”,亦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台”上建燈。 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後,康文署才在“地台”上裁種20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種樹及澆水。

到2020年12月26日,天秀路公園旁的天秀臨時街市投入運作,雖然由食環署作為業主,不過管理方面由服務承辦商負責。 香港歌手李克勤於2006年底推出的大碟《李克勤演奏廳II》中收錄了「天水‧圍城」一曲,歌詞被指容易令人聯想起天水圍的負面印象。 到2014年10月23日,天業路公園啟用,佔地逾25,000平方米。 園內設供首個大型人造草地球場、人造沙灘球場,同時設有緩跑徑及階梯式園景休憩處。 香港昨以新選制進行首次特首選舉,唯一參選人李家超以逾九成(百分之九九點一六)得票率當選第六任特首。

  • 香港賽馬會於天水圍置富嘉湖(前稱嘉湖銀座)設有一投注站;天恆邨多層停車場亦有賽馬會投注及辦公中心(天水圍電話投注中心)。
  • )是香港的其中一個計劃中的新發展區,位於新界元朗區的西南部,大約是洪水橋、厦村及橋頭圍一帶,即天水圍新市鎮的西南面,元朗新市鎮以西,屯門新市鎮以北。
  • 其中在公共屋邨有不少由中國內地來港的新移民居住,由於未能適應新環境以及社區支援不足,本區曾發生過幾起令大眾關注的倫常不幸事件。
  • 香港2030及發展計劃的再次啟動,2007年完成之「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重新審視了在新界拓展新發展區的需要,並建議落實新發展區的發展,以應付長遠的住屋需求和創造就業機會。
  • 例二:由天水圍北至觀塘工作,需花10-15 分鐘步行至巴士站,再花1 小時車程才能到達觀塘,而每程則需要$16.5 ,故此一個月上班乘車使需付$792 。
  •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早於80年代末期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圖書館初期藏書約270,000冊,現增至330,000冊,逾15,000項錄­音資料及只讀記憶光碟、參考館藏(包括香港特藏及地區特藏、一般參考圖書、字典及指南等)逾30,000冊。 圖書館亦設有多媒體資料圖書館、電腦資訊中心及互聯網/電子資源工作站,內有多部電腦供讀者使用。 另外,圖書館各層均設有自助借書機及在地下設立特快歸還服務,簡化借還書手續及推行圖書館自助化。 為配合當地居民及/或該地區、區域,以至全港的需要,約27.91公頃的土地劃作「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以提供多項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 天水圍發展藍圖 發展局表示,天水圍天榮輕鐵站上蓋物業發展的規劃申請早已於二○○一年獲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批准。 而該物業發展項目的建築圖則亦已於二○○九年獲屋宇署批准,因此該物業發展項目已完成規劃及建築圖則的法定程序,並進入實施階段。 以上種種,令天水圍缺乏了不少應有的設施,加上政府自90年代起提高房屋供應及打擊樓市炒賣,在天水圍北興建大量公屋,居住人數愈來愈多,終於引發出各種社區問題,落得一個「悲情城市」的「名號」。

經過多年討論,天水圍醫院選址訂於天華邨附近並於2013年動工興建,於2017年1月8日陸續啟用,以減輕屯門醫院及同區博愛醫院的負擔。 現時天水圍有6個由領展及房屋委員會管理的街市,1個由食環署委託服務承辦商營運的臨時街市,區內亦有13間購物商場、13間超級市場及約90間新鮮糧食店。 自2001年天水圍北部多個屋邨入伙後,區內發生了一些嚴重的家庭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天水圍的形象變得較為負面。 2006年7月政府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稱天水圍是個「悲情城市」,結果被傳媒批評發表太遲,落藥不夠重。 1980年代發展之前,天水圍新市鎮原址為一大片紅樹林池塘,其後於1987年至2000年池塘分階段被填去。 港府近年主要採取增建運輸基建的策略來紓緩「新界牛」跨區通勤帶來的交通擠塞,然而擴展現成交通配套設施終歸只能起臨時的疏導車流、人流作用,對解決整體問題的助益有限。 「明日大嶼願景」是林鄭月娥在2018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發展計畫,重點在大嶼山附近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以作為興建住屋及發展商業之用。 此外,北部都會區將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西面有國際級的濕地,中部有大面積的魚塘,東面則有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及世界級的地質公園。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十日在國會作證表示,中國大陸積極建軍意圖擋住美國干預接管台灣,從現在起到二○三○年之間是關鍵、急迫… 白 石 角 位 於 沙 田 及 大 埔 之 間 , 發 展 完 成 後 將 會 劃 入 大 埔 區 範 圍 。 白 石 角 發 展 區 佔 地 一 百 一 十 八 公 頃 , 整 個 地 區 包 括 樟 樹 灘 對 出 的 白 石 角 西 部 及 吐 露 港 公 路 以 東 的 白 石 角 填 海 區 。 拓 展 署 在 一 九 九 九 年 完 成 的 白 石 角 發 展 區 可 行 性 研 究 建 議 , 發 展 區 的 南 面 興 建 一 個 科 學 園 , 北 面 為 中 低 密 度 的 住 宅 發 展 區 , 中 部 為 康 樂 設 施 用 途 。 而 現 在 中 部 已 興 建 了 屬 於 香 港 教 育 學 院 的 運 動 場 , 而 南 部 則 為 科 學 園 , 北 部 的 住 宅 發 展 亦 正 在 興 建 中 。 因 此 政 府 已 在 香 港 各 地 設 立 幾 個 策 略 發 展 區 和 市 區 拓 展 區 。 按屋宇署的有關安排,該署會按舊有的作業備考審批在二○一一年四月一日前提交到該署的建築圖則申請,而在二○一一年四月一日或以後提交到該署的建築圖則申請,則會按新的作業備考進行審批。

天水圍發展藍圖: 範疇歸檔: 天水圍

面對地契問題觸發的信心危機,中英兩國也保持沉默,向來在新界囤地的華資地產商也不得不擔心起他們未來的投資環境。 由於華潤有中國官方背景,也意圖在商場大展拳腳,那些華資地產商向華潤提供有利條件來利誘,打算利用華潤的身分來試探中英兩國對香港前途問題的取態也是可以理解的。 華潤被中共中央批評後仍決定留在巍城,因為那時港英政府已獲得清楚的訊息,不能以天水圍來間接處理地契問題,繼續參與既不損害中方立場,又可以在回本之餘賺不少錢,直到香港前途一切塵埃落定才抽身離場。 彭勵治在其首份財政預算案中形容,他設想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是一種類似商界運作的形式,將不確定性攤分到項目需時的年期。 公共財政學者鄧樹雄曾形容,商界出身的彭勵治以商業手段來管理香港的公共財政。 天水圍發展藍圖 彭勵治參考過去財政數據,訂出每年大約從政府的經常收入抽取15%和從地價收入抽取80%注資基金,但他強調這只是參考百分比,注資額應視乎實際狀况而決定,但前提是注資額應同時來自一般的經常收入和地價收入。 他認為這個安排可以明確地讓公眾知道地價收入會和經常收入一起同時貢獻到基建和其他政府服務中。 更重要的是,根據條文及彭勵治的設計原意,基金的利息收入應該撥回政府的一般帳目,不應留在基金,以確保基金內只有獲得立法局按項目審批和財政司調撥之數額;財政司亦要將沒必要用作基金目的之款項撥回一般帳目,不能因基建而犧牲其他社會需要。

該組織質疑政府將土地用作發展私人地產項目,變相加劇天水圍的地產霸權,促政府停賣區內兩地,於區內重新展開地區諮詢,收集區內市民意願。 位於新市鎮南面的發展區面積為220公頃,供約200,000人居住,並具備基礎設施及各類社區設施,以應付居民的需要。 輕便鐵路網絡,以及把該區與主幹公路網連接的新道路使來往元朗、屯門及市區各處更加方便。 根據當年的協議,天水圍的169公頃土地會發展成為 天水圍發展藍圖 人口的新市鎮,其中的38.8公頃土地批予「天水圍公司」發展住宅和商業用途,其餘130.2公頃土地則由政府發展公屋、資助房屋、政府、機構和社區設施,以及一些「商業用途的鄰里商鋪」。 餘下的319公頃土地留作政府土地儲備,後來在1990年代開始這些土地亦逐漸發展為現時的天水圍北。 沒有了工業區對天水圍居民來說是否一個損失,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

當政府方案規模未能抗衡現時領展霸權,民間方案亦極具爭議,那麼公營街市選址應何去何從? 事實上,不論南北,天水圍的不同角落都有發展街市的需要︰在天水圍南,自從天耀街市於兩年前結業,南部街市就只餘天盛、天瑞;在天水圍北,居住了接近兩萬人的天晴邨更是一直爭取街市未果。 理論上,若然政府期望增建街市能抗衡領展,新街市必須具一定規模,且位置便利;若相反,恐怕不能為居民在日常消費上提供替代選擇,市民依舊須要訴諸鄰近的領展街市,繼續「捱貴餸」。 天水圍北原本沒有圖書館,康文署亦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來兩天,經過多年爭取,才於天澤商場租下一個舖位做地區圖書館。 區內唯一的政府診所位於天水圍南,使用量在2000年代中期已經飽和。 其後醫院管理局與博愛醫院合作在天華邨加開一所診症室,但診所每天的診症名額有限。 天水圍發展藍圖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事務處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處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台」,亦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台」上建燈。 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後,康文署才在「地台」上裁種20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種樹及澆水。 區內其餘商場集中在公共屋邨及居屋附近,如T Town、天耀廣場、天瑞商場、天恩商場、天慈商場、天盛商場、天澤商場及天晴商場,除天恩商場和天晴商場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持有及由房屋署管理外,其餘的都是由領展持有及管理,亦有其他管理公司管理的商場,如俊宏廣場及業權分散的天一商城。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坊間流傳很多說法指政府在1982年因樓市下行而突然決定收購天水圍土地來挽救華潤,這顯然是錯誤的。 因為港英政府在很早的階段就已經決定為了政治好處而用公帑與巍城合作發展天水圍,完全沒有證據與市場波動有關,反而是政府爭取與巍城一起合作。 另外,天水圍33A區(即今銀座廣場)原計劃興建文娛中心,但因廈村居民和區議員擔心影響風水里景觀而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