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詳細攻略

港府去年初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協助本地大學生到內地就業。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今日(16日)回覆議員質詢時表示,計劃共接獲417間企業提供約3,500個職位空缺,畢業生共提交超過2萬份求職申請,截至今年1月底,1,091人已入職,形容計劃反應理想。 他又指,計劃的入職人數受整體就業市場的情況,以及往返香港和內地的檢疫安排等因素影響。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為鼓勵及協助香港青年人把握大灣區的事業發展機遇,並紓緩本港日益嚴峻的青年就業問題,政府將於明日為2019年至2021年畢業的大學生,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名額2,000個。 參與計劃的企業須以不低於月薪18,000元聘請畢業生,並長時間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接受在職培訓。

勞工處正積極籌備推出一個為期三年,並以建造業工傷僱員為對象的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以個案管理模式為參與計劃的工傷僱員提供適時及高協調性的私營門診復康治療服務,協助他們盡早康復並重投工作。 勞工處正積極研究先導計劃的設計細節,包括其服務模式和運作機制。 政府正全力推展取消強積金制度下「對沖」安排的籌備工作,包括草擬相關法例。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由於取消「對沖」安排涉及不同政策範疇和複雜的事宜,政府現正全力進行籌備工作,並檢視是否有空間讓取消「對沖」的方案在落實和執行上較為簡化,務求盡早完成草擬法例。 工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甘敬業指,逾7成受訪青年會考慮申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短期合約職位,逾6成則願意到大灣區做全職工作,反映本港在大灣區就業需求。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政府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學者:憂慮籌備不善 將引起政治失態

就此,勞工處於今年1月1日實施新安排,在不影響規管和執法工作的情況下,精簡職業介紹所的牌照續期程序。 就增加《僱傭條例》下法定假日日數使其與公眾假期日數看齊的建議,政府在顧及勞資雙方利益和現時經濟情況,制訂了建議方案,並會於本月19日徵詢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意見。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行政長官殷切希望能為這個爭議多年的勞工福利事項劃上勞資雙方可接受的句號,並爭取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把賦權法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

  • 有關研究預計於今年內完成,政府會參考有關結果,並充分考慮各持份者的意見,以訂定未來路向。
  • 這希望幫助僱主在此較困難的環境,願意提供一些訓練的機會予年輕人、中高齡人士或殘疾人士就業。
  • 無論日後選擇回港發展,還是繼續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或創業,甚至到海外發展事業,那都是不可多得的經驗和人生歷練。
  •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眾多,市場龐大,發展潛力巨大,大量高端企業及科技公司紛紛在大灣區內設立總部。
  • 最近在 Luk Wing Yan v CMB Wing Lung Bank Limited HKCFI 279 一案中,原訟法庭討論了「密切聯繫」測試是否適用於任何情況的通用原則。
  • 有參與計劃的僱主慨嘆,不少香港青年畫地為牢的觀念根深柢固,對北上發展存在顧慮,有人甚至在培訓中途退出計劃,稱對內地生活環境及社會制度感陌生和難以適應。
  • 工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今日公布於上月進行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調查》問卷調查結果,訪問了307名45歲以下的受訪者,發現逾7成人認同大灣區就業是充滿機遇,反映青年對於大灣區工作持正面態度。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定位,大灣區將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這對於有理想有抱負,期待更廣闊發展空間的香港年輕人來說,頗有吸引力。 廣東省近日發出《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首次提出實施「大灣區職場導師計劃」,支持該省各地招募一批有內地職場和生活經歷的港澳籍人士作為導師,為港澳青年北上「引路」。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廣東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港澳前輩帶後輩」這種傳幫帶模式,給初來乍到的港澳青年帶去親切感。 消息更提到,「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相關津貼為期18個月,而政府會向防疫抗疫基金申請4億3 千萬,而計畫完結後企業可繼續聘請有關員工。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立法會財委會通過保就業430億元撥款 本月底接受申請

甘亦指,收入水平、發展機遇及前景、生活配套及環境是港青年考慮到大灣區工作的三大主要因素。 入職人數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檢疫安排、整體就業情況,以及申請者的知識技能是否符合僱主要求等。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加上「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大灣區建設擔當重要角色。

政府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內地交流團,就歷史、文化、藝術、科學、體育運動、經濟、人民生活、社會制度等特定主題進行交流考察活動,促進香港青年對國情的認識和了解,增加對國民身分的認同;非政府機構亦可安排青年人到內地進行義工服務。 年度資助的319個交流項目中,52個到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總資助額約1,170萬元,預計約4 000名香港青年受惠。 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同時亦需要適應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方式,應對在住屋、交通等生活上各方面所遇到的問題。 因此,該計劃以大學畢業生為目標對象,希望透過政府的支援及企業的協助,令這些具有一定學歷及競爭力的大學畢業生早日適應在大灣區就業及生活,發展他們的事業。 香港政府居然資助企業,贊助香港青年往大陸工作的工資達每名每月1萬港元,最長為18個月,這個做法其實只是令已經有招聘計劃讓香港青年畢業生往大灣區工作的香港企業,得到政府的額外資助,減低其從香港招聘的工資成本。

是項研究嘗試建立「大灣區就業所需的五大技能框架」,並讓受訪者以此框架自評競爭力。 結果發現,大學生認為自己在大灣區具有競爭優勢,受訪者自評最高分為專業操守(8.38/10)、普通話(8.04)及靈活變通(7.78),數碼技能評分則較低(6.17)【表7】。 持有香港或香港以外的大學/大專院校在2019年至2021年頒發的學士或以上學位,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的香港居民可參加計劃。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成功的申請人將被派駐到大灣區工作或接受在職培訓,並獲提供不少於港幣18,000元月薪。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受訪者較不願意從事需要在大灣區居住的經濟活動。

  • 「四大」審計所及騰訊等企業,就算沒有這個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本來就需要招聘香港的年輕「剛畢業生」,例如以審計員的身分往大灣區做審計工作,即使政府不提出政策也會招聘,政策無疑只是對香港經濟及人才培養毫無好處的企業資助。
  • 【Now新聞台】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推出一年,二千個名額至今有超過一半人入職,有參加者因通關問題暫時未能北上工作。
  • 因此,畢業生如受僱於創科職位、在香港訂立僱傭合約並在香港獲付薪金,很可能被視為與香港有密切聯繫。
  • 成功的申請人將被派駐到大灣區工作或接受在職培訓,並獲提供不少於港幣18,000元月薪。
  • 參與計劃的企業須以不低於月薪18,000元聘請畢業生,並長時間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接受在職培訓。

至於一般職位,參與的企業須必須派駐畢業生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總商會表示歡迎計劃,旗下會員將提供300個職位參加,包括滙豐銀行﹑長江集團﹑中銀香港﹑中電及太古集團等多家企業。 有在內地修讀知識產權的港人表示,香港的工作要求比較高,需要工作經驗,因此希望到大灣區發展,而且自己在內地讀書,適應不是問題。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有興趣參與計劃的畢業生,只需根據空缺上的聯絡方法,直接聯絡企業申請空缺便可以。 整個計劃有2000個名額,為期18個月,計劃結束後畢業生有機會轉為企業的長期僱員。 勞工處會將高等學歷就業資訊網上平台併入最受歡迎的政府求職網站,即互動就業服務網站,以協同方式服務本地或身處境外具高等學歷的求職人士。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青年就業招聘會 有大學生稱到大灣區工作有利無弊

他們最想到深圳發展(52.5%),其次是廣州(19.4%)【表5】。 此外,稅務優惠的吸引力及大灣區的生活質素,例如較大的居住空間及較慢的生活節奏,亦對受訪者願意在大灣區居住並且工作或創業有正面影響。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計劃現時只適用於在2019至2021年間,獲本地或海外專上院校頒發學士或以上學位的香港居民。 有35%受訪者建議計劃應涵蓋擁有非學位專上教育學歷人士,有42%受訪者認為不應設任何學歷限制。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更願意在大灣區從事工作考察或實習(意願平均分為3.7)及創業(意願平均分為3.5分)。 有38%受訪者建議延長畢業年份至過去五年,44%受訪者則建議不應設有相關限制。 不論僱員是否在香港司法管轄區以內工作,只要僱員是從事受僱期間的活動,這項責任便同樣適用。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他強調,無論選擇在內地發展與否,每位年青人都要好好的裝備自己,當機遇來臨時,便能夠抓緊機會,全身投入。

逾20000份求職申請,政府卻只開放2000個名額,新界青年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認為,這並不能滿足港青的就業需求。 同時,將職位分散至大灣區各個內地城市,不僅是集中在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亦增加珠海、佛山等地區的職位,擴大選擇面。 參與調查的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表示,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放緩,凸顯大灣區的機遇,加上距離近、語言及環境熟悉,預料未來有可能吸引更多港青北上。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該機構建議政府推出相應的大灣區青年生活津貼包,以彌補離港到內地工作的額外開支。 【Now新聞台】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推出一年,二千個名額至今有超過一半人入職,有參加者因通關問題暫時未能北上工作。

結果顯示,70%受訪者會考慮申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短期合約職位;約60%受訪者考慮申請大灣區內地城市一些學歷要求較低的一般職位及技術類職位。 透過加強跨境基建投資以減少通勤時間,可以促進兩地人員的往來,減低來往時間成本,這些才是加強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的政策,而不是鼓勵香港青年往大灣區生活及就業。 除此之外,特區政府應該提供更多大灣區其他城市與香港青年的文化、娛樂、康樂、體育活動及比賽,將可以更好地讓大灣區青年加強交流溝通,加深彼此的認識與了解,減少誤解,這些才是消除陸港矛盾的政策。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有人力資源顧問認為,受疫情影響,接受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職位空缺減少一半,薪金平均不逾14000元,計劃下企業只需付8000元,便可聘請人發展內地業務,對雙方都有吸引力,但提醒僱員要有準備,資助結束後待遇可能會調整。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2000個名額中,700個屬創科職位,月薪最低18000元,政府會資助10000元,為期18個月。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為鼓勵和支援青年人把握大灣區的事業發展機遇、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香港特區政府1月初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目前,計劃已有超過150家企業申請,並接獲386個一般職位和238個創科職位。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是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措施,目的是鼓勵和支持年輕人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了解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最新發展,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最新數字顯示,截至上月30日已有逾320間企業提供近2400個職位空缺。 該計劃共接獲417間企業提供約3 500個職位空缺,創科及非創科職位約各佔一半,畢業生共提交超過20 000份求職申請,可見有關宣傳工作有效鼓勵企業及畢業生參與計劃。 羅致光指出,截至2022年2月底,該計劃內約八成半入職者已到內地展開工作;其餘一成半主要擔任創科職位,按該計劃規定,他們須派駐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各約6至12個月,故部分現時仍在香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