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圍新田村不可不看詳解

廟 宇 分 別 在 一 九 六 七 、 一 九 七 六 及 一 九 九 二 年 重 修 。 龍 丫 排 茂 華 家 塾 林 村 – 龍 丫 排 村 由 來 自 廣 西 的 溫 氏 族 人 於 百 多 年 前 建 立 。 茂 華 家 塾 位 於 龍 丫 排 村 村 內 , 屬 兩 進 式 設 計 。 大 屋 樓 高 兩 層 , 為 中 西 合 壁 設 計 , 其 中 屋 頂 更 建 有 中 式 建 築 常 見 的 鑊 耳 。

大圍新田村

屋邨設兩個籃球場、兩個羽毛球場、3個兒童遊樂場、滾軸溜冰場和健體區。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2004年入讀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碩士課程,畢業後轉職自由撰稿人,並為多個文教團體擔任顧問、文物課程導師和地區歷史導賞員。 大圍新田村 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香港歷史系列:穿梭今昔、重拾記憶》和《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等。 傳說指沙田韋氏村民是西漢淮陰人韓信的後代,現居大圍村、田心村和徑口村。 據說韓信之子被人帶至嶺南,從此隱姓埋名,取韓姓右半部為韋姓。 其實全港的侯王廟不只這三間,大澳、厦村鄉、唐人新村、新田米埔村和屏山坑頭村等地也可見侯王廟或楊侯廟。

文英生這個名字,並沒有出現在英僑這塊石匾中,而是出現在另一塊樂助芳名的石匾中,他的名字僅排列於趙聿修、文茂喜堂、文添根堂之後,明顯對祖堂廟宇的大力支持,估計也反映了這一位英僑已經回到新田鄉居住。 沃經堂屬文世歌的三子文通(號勃興),文通的後人在新田鄉繁衍,成為新田鄉的第二房,柱聯中以東鎮及安龍為首,可能東鎮圍和安龍村文氏皆自文通一脈。 跑遊元朗新田安龍村,在文天瑞像前是安龍村沃經堂,這一幢文氏祖祠非常大,屋頂刻有「沃經堂」大字,大門寫著「通常祖祠」,兩旁有對聯:「沃培根本;經緯文章」,廊柱上另有柱聯:「東鎮新田護各村圍康定;安龍嘯傲佑我鄉里太平」。 並行情況(由南至北)西面幹道(青山公路)潭尾段米埔段新田段洲頭段九號幹線新田公路粉嶺公路東面幹道新潭路(至米埔村)古洞路(惇裕學校起)註:交匯處不在此顯示。

在積富街的正門仍見學校牌匾,但油漆已經脫落,樹根亦侵蝕校舍,不知何時才有機會活化重生。 香港的侯王誕有三個不同日期,分別在農曆六月初六(大澳)、六月十六日(大圍村和九龍城)和八月十八日(東涌)。 隨着沙田日漸城市化,大圍的侯王誕已沒有太多村民參與拜祭,熱鬧情況遠不如大澳和東涌兩地的侯王誕。 大圍新田村 總會位處於大圍區,鄰近沙田車公廟,是本會現有的服務點中,歷史最悠久的。 這里會舉辦不同的興趣辦組供街坊參加,鼓勵街坊善用餘暇;亦會組織義工隊伍,不定期到各會員家中探訪問候。

大圍新田村: 樓盤編號# 1690134

新界環迴公路系統(現歸入九號幹線)的粉嶺公路及新田公路於 年代陸續啟用,新田公路的最後一段亦於1993年1月通車,青山公路亦配合新界環迴公路而被改建。 踏入二十一世紀,政府為改善落馬洲管制站的貨運流量,進一步改建新田交匯處,使新田成為中港陸路運輸的樞紐。 除了落馬洲禁區及米埔自然保護區因歷史及自然保育因素而不能發展外,現時新田大部份地區都已被開發,加州花園與加州豪園等屋苑相繼於青山公路及新潭路落成,貨櫃場、露天停車場等設施也遍佈公路沿線。 大圍新田村 新田也有不少文化勝地,如大夫第、文天祥公園等,集中在新田村一帶,新田大夫第及麟峰文公祠更被列入法定古蹟。 新田(San Tin),位於元朗區的北部,是元朗區六大鄉之一,範圍包括大生圍、錦綉花園、牛潭尾、米埔、新田村、落馬洲、丈量約份102的村落等。 有機會的話,想再看一次衛奕信勳爵文物信托撥款進行的《香港的圍村》調查報告,這一個調查在1995年完成,查訪範圍包括100條鄉村,以探討每條鄉村的歷史發展為重點。

運 頭 角 里 20 號 大 埔 – 前 大 埔 警 署 在 運 頭 角 里 20 號 建 有 一 座 雙 層 的 附 屬 建 築 物 , 相 信 為 職 員 宿 舍 。 現 在 建 築 物 為 康 文 署 文 物 大圍新田村 復 修 組 辦 公 室 。 現 有 最 早 期 的 建 築 物 , 包 括 黃 筱 煒 故 居 、 大 雄 寶 殿 、 德 煒 堂 及 曾 為 尼 姑 庵 的 玻 璃 屋 則 大 約 建 於 一 九 三 五 年 。

大圍新田村: 樓盤編號# 2213583物業編號: S016257 代理提供

貫通新田的公路網絡,以九號幹線的粉嶺公路及新田公路為主幹軸,沿途設有多個交匯處接駁青山公路、新潭路及古洞路。 1920年代,后海灣一帶村民在沿岸低窪地區築起圍壆(基圍),養殖蝦、魚、蠔、藻和鹹淡水草等維持生計。 1964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創辦人斯科特爵士(Sir Peter Scott)到訪米埔後撰寫報告,向香港政府建議在后海灣一帶成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物豐富的泥灘及紅樹林沼澤地應被預留作科學研究及教育用途。

書 室 相 信 建 於 百 多 年 前 , 為 兩 層 的 西 式 建 築 。 戰 前 , 書 室 為 大 菴 以 至 附 近 村 落 的 主 要 學 校 。 一 九 五 零 年 , 林 村 公 立 學 校 落 成 , 書 室 關 閉 。 七 零 年 代 , 書 室 曾 被 改 作 幼 稚 園 。 育 賢 書 室 林 村 – 位 於 六 德 書 室 側 的 大 菴 村 37 號 , 外 型 和 普 通 中 國 式 民 居 沒 有 多 大 分 別 。 之 前 曾 用 作 書 室 ( 名 為 育 賢 書 室 ) 以 及 大 大圍新田村 菴 村 村 民 會 議 室 , 現 在 則 為 普 通 民 居 。 坪 朗 21 號 鍾 氏 家 祠 林 村 – 坪 朗 36 號 鍾 氏 家 祠 林 村 – 懍 遵 堂 林 村 – 由 來 自 英 國 的 威 爾 士 神 父 於 一 九 一 二 年 在 坪 朗 村 興 建 。 一 九 五 九 年 , 小 堂 重 建 , 至 一 九 九 五 年 , 更 被 改 成 為 香 港 禱 告 中 心 。 廟 宇 為 二 進 式 , 中 央 正 殿 為 天 后 廟 , 而 兩 側 分 別 為 文 武 廟 及 烈 士 義 祠 。

祟 德 家 福 軒 大 埔 – 又 被 稱 作 「 白 屋 」 , 位 於 大 埔 黃 宜 坳 村 , 為 一 座 西 式 住 宅 。 流 坑 67 號 鳳 園 – 麥 屋 麥 氏 家 祠 鳳 園 – 狗 屎 圍 葉 氏 宗 祠 鳳 園 – 沙 羅 洞 張 屋 沙 羅 洞 II 沙 羅 洞 張 屋 位 於 沙 羅 洞 西 面 , 建 於 乾 隆 年 間 。 張 屋 全 盛 期 有 多 達 數 百 客 家 人 居 住 , 但 到 現 在 , 只 餘 一 位 村 民 居 住 。 張 屋 位 於 其 風 水 林 的 前 方 , 長 長 一 列 地 並 列 在 草 原 上 , 張 屋 內 的 祠 堂 及 村 屋 極 具 特 色 , 政 府 已 有 計 劃 保 留 。 早在1984年,九巴開辦來往新田圍邨及荃灣碼頭的48A,但不足兩個月,48A便撤出此邨,亦無對此邨提供替代服務,此舉間接使此邨日後無城隧線服務。 1990年,城門隧道通車,九巴把來往沙田及荃灣葵青的巴士路線重組為城隧線,基本上沙田所有公共屋邨均獲城隧線服務,唯獨此邨無。 逾27年後,2017年,此邨區議員在競爭對手提出此問題下,方才提出多番爭取。 2018年12月3日,終令城隧線47X增設由新田圍巴士總站開往葵涌的小量上午繁忙時間單向特別班次(星期一至五各4班、星期六2班,公眾假期不設服務,僅限新田圍邨往葵涌方向),以嘗試成效,方便居民來往城隧轉車站轉乘其他往荃灣、葵涌、青衣及新界西北的路線。 2008年春季,青沙公路連同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正式通車。 約2013年開始,九巴陸續對沙田區路線進行重組,同時開辦青沙公路巴士路線(下稱「青沙線」),但所有青沙線皆不服務此邨;但隨著多條青沙線陸續投入服務,卻使此邨的部份既有巴士服務遭削減。

  • 流 坑 67 號 鳳 園 – 麥 屋 麥 氏 家 祠 鳳 園 – 狗 屎 圍 葉 氏 宗 祠 鳳 園 – 沙 羅 洞 張 屋 沙 羅 洞 II 沙 羅 洞 張 屋 位 於 沙 羅 洞 西 面 , 建 於 乾 隆 年 間 。
  • 大 屋 樓 高 兩 層 , 為 中 西 合 壁 設 計 , 其 中 屋 頂 更 建 有 中 式 建 築 常 見 的 鑊 耳 。
  •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 泰 亨 祠 堂 村 天 后 宮 及 文 帝 古 廟 九 龍 坑 II 該 天 后 宮 及 文 帝 古 廟 位 於 九 龍 坑 泰 亨 鄉 祠 堂 村 內 , 分 別 建 於 一 七 二 八 年 及 一 八 八 四 年 。

「凹背灣」──「凹」即「坳」,而「凹」之背後有許多「灣」,因而得名。 村民全姓劉,倚山而居,利用木材、籐和麻製作器具及物件,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後因交通不便,部份村民便從山上搬至車公廟旁,命名為「新田」,是為「凹背灣」的分支。 搬至「新田」時,可能令田地上增添一競爭者,加上劉氏屬客藉人士,與建村多時之本地村民不太融洽,並經常有紛爭出現。 可能是上述的緣故,「新田」村並沒有加入鄰近的「隔田約」,反而加入較遠的「田心約」。 大圍新田村 本公司並不會為該等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或針對某特定用途的適用性作出任何保證或及陳述。 2019年中,休憩空間和鄰近街市一併關閉及拆卸,至今仍空置,未知發展用途及方向。 至今,商場(包括毗鄰商場的康圍樓5、6樓及熟食亭)除了數間安老院舍,商戶就僅有:7-11便利店、百佳超級市場、藥房 、「生活。鮮」迷你街市、西醫診所、菜檔、補習社、茶餐廳連麵包店,各一間;匯豐易通財櫃員機、中銀香港銀通櫃員機,各一部。

扺步後一進村便看到一顆大榕樹在空地中央,以及眼前寥寥幾家村屋,村中偶爾夾雜著村外新田公路傳來的引擎聲,相信昔日下新圍應該是很寧靜的,也就是村外的這條高速公路,把新圍村劃分了下新圍這一部份。 跑遊元朗,週未到了老家附近的「下新圍」逛逛看,因為每次乘車經過青山道近錦繡花園大路口時,都會看到幾家兩層高的青磚大屋,從遠看有點像元朗東成里的劉氏大屋(鐵血尋橋衛生局收貨場面背後那排大磚屋就是東成里)。 至搬至「新田」時,可能令田地上又添一競爭者,加上劉氏乃來自惠州之客籍人士,故與建村多時之本地村民並不大融洽,且有受歧視之感。 及後,劉氏發覺有需要建立祠堂於該處之際,鄰近之「隔田」乃大力反對,並謂此舉會破壞該村風水;此外,「隔田」村民常佔據鄰近山頭,不予外人上山取木材及有關物資,劉氏遂將山買下作私人用途,從此兩村之紛爭也就愈來愈多了。 「新田村」位於車公廟旁的一條村落,由於村民全是姓劉,因此俗稱「劉屋」。 「新田村」村民起初並非居於現址,本是居於「凹背灣」,「凹」即「坳」,而「凹」之背後有許多「灣」,因而得名。 及後因交通不便,部份便從山上搬至現址,距今約七十餘年,但比起鄰近之村為新,且對於劉氏來說,該處實為新的田地,故命名為「新田」,是為「凹背灣」村之分支。

現 今 藍 氏 家 祠 面 前 已 經 是 停 車 場 。 一 九 三 零 年 , 藍 氏 家 祠 曾 用 作 學 堂 之 用 。 由於青山公路與新潭路建於新田公路兩旁,兩條道路浴途數個巴士站的站名相同,例如「牛潭尾」。 落馬洲及麒麟村沒有「一名兩站」的情況,以「白石凹交匯處」巴士站為例,青山公路的分站在元朗區新田東面盡頭,而古洞路」則在北區古洞西面盡頭。 大圍新田村 東鐵綫過海延綫將於2022年5月15日通車,屆時,此邨仍不能受惠,反而此邨的巴士路線,卻極可能再度削減班次,甚至取消服務。

研究涵蓋文物、建築風格,以及村民在社會、經濟及婚姻方面的關係,不知道有沒有調查福興里呢。 在村內跟一位老人家聊天,他告訴我這條村是姓楊的,在清未時期當過台汕縣縣官,其後遷到香港買地皮創建農莊安居的,已經住上了好幾代。 在香港地方專頁之《元朗北歷史建築》有記載,下新圍4至12號是屬於歷史建築及古舊建築。 下新圍屬於元朗新田鄉,又叫福興里新圍村,在新界很多地方叫新圍,都是在原村內土地不足應用,遷居到鄰近地域,封稱新圍。 不過下新圍未見有什麼圍牆,這地方亦稱之作「圍」,可能是習慣了的稱呼,看來有空要去附近的原村「新圍村」看看。 新田村村民鄺先生表示,死者生前每天都會回到村公所「打躉」,「好鐘意同我哋啲村民傾偈」。 大圍新田村 他形容皓明「好好人」,「知道(村民)有咩困難佢都會出手相助」,最近曾為村民爭取光纖上網,可惜最後因其他村民反對未能成事。 昨日(26日),沙田新田村原居民劉皓明在大嶼山狗牙嶺行山時,意外失足墮下20米山崖,傷重不治。 劉皓明於新田村土生土長,有村民指身為村代表的死者生前樂於幫助村民,「知道(村民)有咩困難佢都會出手相助」,又指死者熱愛行山及時常攜伴周遊列國。 『宅谷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宅谷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大圍新田村: 樓盤編號# 2214366物業編號: S007744 代理提供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宅谷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港鐵屯馬綫已於2021年6月27日全綫通車,同年10月11日,來往新田圍邨及九龍塘站的九巴281M線,削減至來回各一班車。 大圍新田村 由來往大圍站的新線281線代替,此亦意味着新田圍總站只剩餘一條來往九龍的全日路線,即87B線。 2014年末,九巴86C改經獅隧公路,但卻不在此邨獅隧公路旁的巴士分站停站。 經區議員多番爭取了接近3年,2017年9月,九巴才終於安排86C來回程增停此邨旁位於獅隧公路的巴士站。 此外,原有的2條邨巴路線(僅限平日早上繁忙時間服務,分別由此邨前往尖沙咀及中環),亦先後永久停駛,使此邨的交通不便,更見多次雪上加霜。

故可預期繼馬鞍山鐵路及青沙公路後,此邨勢將再度因不能受惠的新交通設施,而遭削減現有交通服務,其交通不便問題,將來勢更惡化。 而且,此邨還最少兩度因沙田區有新交通設施投入服務,但因此邨位置偏僻而無法受惠,卻要承受公共交通服務削減之苦。 2004年末,馬鞍山鐵路(現稱港鐵屯馬綫)投入服務,因為此邨遠離鐵路站,結果該鐵路不單不能改善此邨的交通,反而更因該鐵路通車,使邨內的部份巴士路線削減班次。 此邨的公共交通單薄,普遍不能滿足需求,居民出入乘車,很多情況下,都不能的單靠邨內的公共交通服務,須搭乘邨內的巴士路線(通常是282)到秦石邨、沙田市中心或大圍等地,或步行10至15分鐘僻靜長命斜山路到秦石邨,才可得到合適的公共交通服務。 一些因走線迂迴、班次疏落,而在區內其它屋邨已近乎無人問津的九巴路線(例如82K),在此邨卻成為重要路線,此邨居民亦成為這些路線的重要客源。 韋氏宗祠過去曾經辦學,1967年因應沙田人口急增,村民獲政府資助在韋氏宗祠後方建成大圍公立學校,讓區內更多兒童可以接受教育。 今天新界許多村校因不能抵抗時代洪流而關閉,大圍公立學校也不例外,1990年代開始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