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10大著數

不過,文件強調相關土地較零碎,且形狀不規劃,有可能受限於地形、基建等,故難以作大規模發展。 文件指出,香港共有7,000公頃土地靠填海所得,佔香港已發展面積25%。 就填海選址,文件曾提及東大嶼都會,另於屯門、龍鼓灘、青衣西南、馬料水的近岸填海,其中東大嶼都會可提供40至70萬居住人口。 文件指出,大型發展商擁有不少於1,000公頃新界農地,面積等於全港公私營房屋總土地面積約四分一,又指將相關土地加以利用,可對本港房屋帶來「正面作用」。 公眾意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 2018 年4月26日至9月26日進行了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收到68,300份來自不同團體或個別人士的意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另外,在公眾參與活動完結後,截至2018年12月19日,專責小組收到約600份意見。 至於公眾諮詢的方式及層面,黃遠輝就說暫時未決定,但相信諮詢的場次會非常多,即使關心土地發展的人士未被納入小組,亦可透過公眾諮詢階段發表意見。 目前,新界原居民承繼祖先而集體擁有的祖堂地,因業權複雜較難改作房屋發展。 該會建議引入類似徵收舊樓的「強拍」制度,降低同意出售的門檻,將需要得到所有同一祖先的原居民男丁同意的規定降低至70%至80%就能轉售。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適當運用此類地積比較低的屋村除可解決城市老化問題外,也可將公屋輪候時間縮短至至少5.3年。 四個選項中,兩項可以政府全權決定,包括會所用地(如粉嶺哥爾夫球場)、康樂設施用地等,政府擁有地權,其他兩項如廢棄農地(棕地)及發展商持有的新界農地,亦可用《收回土地條例》收歸政府整合發展,但政府要有政治意志,克服這些土地上不同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不過報告只列出官商合營一項,完全忽略政府可以收回地產商手上的農地自行發展。 十八個選項只有四個可於十年內提供土地,既然小組發現香港未來八年急切需要八百多公項土地,其餘十四項土地供應的建議,根本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因為起碼要十至二十年才能成事,暫時擱置也罷。 換言之,小組只須聚焦於首四個選項共約二千七百多公項土地,找出三成地方即可,其他再從長計議。 文件指出,社會人士應考慮利用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區的土地作公營房屋或非地產用途。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新民黨新民黨認為不應局限在專責小組提出的18個選項討論土地供應來源,倡議在香港以外海域(即大澳以西)大規模填海。 地產建設商會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支持發展棕地、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私人農地、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及發展新界新發展區等四個選項,亦倡議改劃工廈用途及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審理改劃申請,令更多具發展潛力的計劃得以推行。 土地小組原定於本月9日,討論最後兩個土地供應選項,即軍事用地和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惟最終該會議改為先討論公眾諮詢等事項,並將討論軍事用地和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的議程順延至16日舉行,但16日的會議最終又再延至明日舉行。 譚凱邦認為,若專責小組只關注開拓土地,不檢討放任式人口政策對香港社會施加的土地壓力,最終無法根治社會因房屋、發展議題所引起矛盾和衝突。

落實的2個新發展區分別為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的「三合一」新發展區和洪水橋新發展區。 與內地關係方面,會加快蓮塘/香園圍口岸及相關接駁道路的初步規劃研究及繼續進行落馬洲河套區和從禁區釋出的土地的研究。 「香港2030」中更設立「止步」區名單,即是在「香港2030」的策略規劃中不會用作發展的地區,當中包括濕地、郊野公園、維港及法定古蹟等。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小組將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進行廣泛公眾諮詢,以探討每個選項所面對的挑戰、土地潛力及何時可供應土地等議題。

九七前,港英年代的政策諮詢專責組織可謂珠玉在前,大至工業多元化,小至公共房屋資助政策,都先經內部研究、討論,再諮詢民意、然後總結推行。 現時的問責高官,由特首林鄭月娥到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以至不少政策局首長,均由政務官出身,理該熟知諮詢公眾的理念和運作。 但如今竟然可以搞出一份水準低下,方向不明,既無策略亦無分析的報告來,任由諮詢失焦而且浪費時間,若不是拒絕承擔責任,就是欠缺管治決心。 負責推動「大辯論」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就下個月中的公眾諮詢工作如火如荼,昨日亦展開會議討論諮詢的主要信息及諮詢文件內容。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土地供應逾16選項 諮詢公眾

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包括多位建築工程專業界別人士,出任主席的黃遠輝表示,專責小組會推動非常多的公眾諮詢,令社會可以作大辯論或大討論,預計明年第一至第二季將進行公眾諮詢。 黃遠輝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小組本月將召開三次會議,周二將開會討論公眾諮詢框架及最後兩個土地供應選項,包括軍事用地、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 目標是月內完成土地供應選項討論,三月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11月提交建議報告,現時進程符合原來時間表。 2018年8月初,團結香港基金就土地供應發表意見,建議擴大東大嶼都會計劃人工島的面積至2200公頃,規模較專責小組的填海選項大。 團結香港基金更在施政報告發表前,發布由藝人劉德華旁白的短片,呼籲公眾支持填海造地。 特首被指架空諮詢2018年7月1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慶回歸酒會後與傳媒見面時表示於10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月的《施政報告》會交代如何處理土地供應問題,不會等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年底的最後報告。 特首的表態立即惹起輿論非議,指責她在公眾諮詢未完成,專責小組未寫報告就宣示立場,並在施政報告中公布政策,是架空專責小組,令公眾諮詢形同虚設。 土地供應諮詢,又稱土地大辯論,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首長林鄭月娥政府所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2018年所推動的一項的公眾參與活動,旨在檢視香港土地供應的來源。 土地短缺問題近年一直困擾香港,總括香港土地問題為「貴」、「細」、「擠」,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18個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的土地供應選項供公眾參考及討論。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任期由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而土地供應大辯論由2018年4月26日正式開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

他又強調,沒有單一選項可解決所有問題,而且每個選項都會對部分持份者有影響,亦會對部分持分者有利益,故廣泛諮詢有利於整個社會作出理性取捨。 【大紀元2017年08月30日訊】政府成立30人組成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任期18個月,負責研究本港土地供應的來源和現行措施。 有議員及環保組織成員對小組中,大部分人均為反對開發郊野公園感到憂慮。 據了解,有委員於本月24日的分組會議上,問及有關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的事宜,當時仍獲告知本月27日將詳細討論。 對於有關議程再三延遲,《香港01》向副主席黃澤恩查詢,獲回覆稱因小組未收到政府文件,故未能展開討論,至於何時再討論選項,黃回應稱預計應可在下月舉行,但未有確實日期。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出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黃遠輝預料小組下周三開第一次會議,會談及未來需要多少土地、公眾諮詢應該怎樣做,之後再討論如何善用現有土地及增加土地供應。 佔地約二百八十公頃的葵涌貨櫃碼頭,一直被建議騰出建屋或加建上蓋建屋。 昨日有報道指,碼頭內最大營運商、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的母公司長和的副主席李澤鉅,本月初曾經在特首辦出現。 報道引述消息指,林鄭月娥本月初也曾經在特首辦與李澤鉅會面,期間就是否可以在貨櫃碼頭建屋,交換意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報告及回應

為期5個月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今日(26日)展開,長達76頁的諮詢文件以「增闢土地,你我抉擇」為主題,內容提到詳細列出小組認為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供應的18個選項,當中分為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 小組認為,香港長遠欠缺的不單止是1200公頃土地,實際短缺遠較此數字為高。 小組估計,上述選項在短中期(未來10年)可提供320公頃土地;在中長期(未來10至30年)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可提供2,915公頃土地,合共3,235公頃。 據小組2018年4月發布的諮詢文件,香港整體在短中期缺815公頃土地,中長期則缺1,206公頃。 換言之,即使政府依照報告建議發展3個短中期選項,香港在未來10年仍缺495公頃土地。

  • 消息人士稱,諮詢文件將會簡介本港土地供應現況,引述《香港2030+》的研究指,香港欠缺至少1200公頃土地,並將18個土地供應選項,劃分為短中期供應、中長期供應,以及概念性選項三大類。
  •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香港多年來都是靠移山填海造地,土地供應短缺是眼前事實,望各界實事求是。
  • 地產建設商會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支持發展棕地、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私人農地、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及發展新界新發展區等四個選項,亦倡議改劃工廈用途及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審理改劃申請,令更多具發展潛力的計劃得以推行。
  • 同年本地二十多個環境及保育團體組成了「保衛郊野公園行動」,反對政府計劃開發郊野公園。
  • 小組計劃將各選項的土地供應時間,分劃為短中期、中長期及長期供應,按次序進行舖排。
  • 另外,亦有社會人士則從歷史文化保育角度支持保留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高爾夫球場用地,批評毀古蹟蓋公屋是左翼民粹主義。
  • 有議員及環保組織成員對小組中,大部份人均為反對開發郊野公園感到憂慮。
  • 另外,土地小組主席黃遠輝昨出席一個關於長者服務用地的諮詢會(最後一場公眾諮詢會)後表示,普遍市民都認同要善用棕地,以免浪費土地資源。

強調土地專責小組去年十一月討論時,認為要確保碼頭的持續運作,在住宅發展期間和入伙後不受影響,會涉及相當複雜的技術問題和成本效益考慮,須小心審視上蓋發展住宅與貨櫃碼頭的相容性、對附近交通、環境(包括空氣、噪音及眩光)及景觀方面的影響等。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他提出,不少坊間所做的民調顯示,市民在得到資訊後,對明日大嶼淘空庫房、破壞生態等有很大擔憂。 資料顯示,土地小組的諮詢是在施政報告明日大嶼方案公布前進行,民主派的諮詢則在之後進行。

政府新聞處圖片不過,公眾諮詢開始之前,多名商界名人已先後就不同選項表態,如星島新聞集團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何柱國反對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港鐵主席馬時亨贊成在葵青貨櫃碼頭上蓋建屋。 小組只作簡單資料蒐集,應稱為「蒐集土地供應不同方法小組」才是,而其內部討論多是眾說紛紜,欠缺專業、深入的分析。 例如眼下樓價瘋狂,由發展商開發私人樓宇以滿足房屋需要,已經不切實際。 因此必須考慮,是否需要把更多甚至全部住屋土地用於興建居屋或公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2017年9月成立,由行政長官委任22名非官方成員及8名官方成員組成,任期由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為期一年半。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專責小組的成員來自不同專業界別,包括規劃、工程、建築、測量、環境、學術、智庫、社會服務、房屋發展及地區行政的代表。 專責小組的目標是凝聚社會最大共識,並以公眾參與所收集到的意見為基礎,擬訂概括綱領,就整體土地供應策略及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次,向政府提出建議。 發展局回覆表示,並沒有收到葵青貨櫃碼頭土地業權人就碼頭上蓋發展提出的任何建議,亦未就貨櫃碼頭上蓋發展的坊間建議進行所需的政策及技術研究。

黃遠輝稱,雖然建議亦會納入公眾諮詢,不但由於有關用地零散,不少屬屋宇之間橫巷、斜坡等,並不具有發展潛力,故此不會納入任何一個時期的供應選項內,只會列入其他類別以供諮詢。 小組在本周連開兩日會議,包括過去周三(7日)商議公眾諮詢安排,預計下周二(13日)將會繼續舉行會議討論。 據知截至公眾諮展開前,不會再有新選項列入諮詢文件,但諮詢期間會再按照公眾意見考慮加入新選項。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星島日報報道)由政府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下周四開始就十八個土地發展選項,展開五個月的公眾諮詢活動收集市民意見。 專責小組昨日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據悉小組為了讓收集意見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決定加入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的電話民調,連同原有的三個方式,多管齊下收集市民意見。

網上及實體問卷由港大研究中心設計問卷及進行分析,而電話調查則由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調查及分析。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26日)起,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公眾可就18個未來開發土地選項表達意見。 《香港01》整合了諮詢文件內各個選項的資料和發展優劣,按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三大類選項分類,供讀者參考。 【星島日報報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四月會就房屋土地供應選項,展開公眾諮詢。 據了解,葵涌貨櫃碼頭會否用來興建房屋,會與其他土地選項一同列入諮詢文件。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昨亦表示,除了覓地建屋之外,增加新用地的地積比率,以及研究用盡舊有地皮的地積比率,均是達至「地盡其用」的方法,會一併納入諮詢。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競選政綱提出成立專責小組,為香港土地問題探求出路。 昨日她宣佈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包括8名來自發展局、環境局、運房局等部門的官方成員,及22名來自不同專業界別、學術界、智囊、社會服務代表的非官方成員。 小組主席為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副主席則為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任期為18個月。 經民聯昨就土地供應提出建議,包括推動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與棕地、填海造地、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綠化帶建屋、加快重建公屋、反對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等。

但據知,發展局早前也曾向專責小組匯報,有關選項涉及的技術難度較多,估計最少花上二十至三十年才能成事,故可能只被視作長遠土地供應選項。 專責小組的22名非官方成員中,包括同主席黃遠輝在內,至少 6名成員曾表態支持發展郊野公園。 他指出,政府在報告前已提出要填海1,700公頃,比小組選項更多,認為小組的客觀性成疑。 他批評,在整個諮詢過程中均沒有提到人工島的成本及效益,「坊間計算,10年嚟講,淨係利息,我哋都要分擔3,000億。」指目前還有很多大型基建需要還債,工程會耗盡公帑。 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公眾參與的第一階段,將以宣傳、教育為主,先讓公眾有足夠時間接觸及掌握相關資料,其後將進行問卷及電話調查,收集市民對選項優次的意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黃遠輝聲言,小組「好誠意咁做」諮詢,會「聆聽所有持份者」, 並「如實反映民意」。 分別為4個短中期,包括棕地、發展商新界農地儲備、包括粉嶺高爾夫球場在內的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重置或整合佔地廣闊的康樂設施,另有6個中長期及8個概念性選項。 該會支持政府填海造地,認為當局須加快進行填海及土地規劃的可行性研究,並建議政府將東大嶼都會由原本規劃的核心商業區轉為發展物流中心。 該會香港區理事會主席劉健民認為,將貨櫃碼頭遷至東大嶼山可引入嶄新的物流技術及設備,提升物流中心的效率及物流量,提高香港的區域性競爭力。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最新要聞

他認為,由於港府掌握全港市民的地址,隨機抽樣住戶,以上門家訪方式收集意見,肯定會最具代表性,「雖然難免增加開支,但考慮是次調查的重要性,當局應增撥資源。」 另外,昨日在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上,有議員關注本港愈來愈多「納米樓」落成。 地政總署署長陳松青表示,技術上可以探討在賣地條款設限,但也要視乎目前有否具體政策,釐定面積的標準。 不過,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憂慮,如果為單位面積設下限,市民未必負擔得到。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左)與副主席黃澤恩(右)向林鄭月娥提交報告後見記者。 何君健攝由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土地大辯論」,經過5個月公眾諮詢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31日)提交報告。 短中期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發展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包括考慮收回粉嶺高球場32公頃用地);中長期包括:發展東大嶼都會、維港以外近岸填海、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發展內河碼頭。 消息人士稱,諮詢文件將會簡介本港土地供應現況,引述《香港2030+》的研究指,香港欠缺至少1200公頃土地,並將18個土地供應選項,劃分為短中期供應、中長期供應,以及概念性選項三大類。 短期供應包括私人發展商持有農地、棕地、整合大型康樂用地等;維港以外填海、新界北發展區則屬於中長期供應;重置葵涌貨櫃碼頭、運輸基建上蓋發展等,則歸類為概念性選項。 市民可透過網上問卷,或參與公眾諮詢會議及參觀巡迴展覽時,填寫問卷,表達意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九月至今,就覓地建屋問題開過六次會議,討論過包括利用棕地、填海、重置貨櫃碼頭、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等多個土地供應選項。

他坦言,土地小組早前向特首提交的初步觀察並非一份「科學化報告」,純粹供特首於施政報告作參考。 在公私營合作方面,梁志堅認為,要釋除公眾對公私營合作「官商勾結」的疑慮,政府應主動提出一套透明公開的合作模式並與各方面商討。 他強調,即使沒有公私營合作,發展商和市民也一直在進行農地轉換和補地價的程序。 現時,四大地產商(長實、恒基、新地、新世界)坐擁約1.045億平方呎農地,其中恒基佔有4490萬平方呎的農地儲備。 這樣做,可幫助公眾理出頭緒,形成清晰議程,提供基本理據,使公開討論有所聚焦,就算你不同意所有建議也有所參照。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 否則只按十八個選項去討論,結果只會淪為民意匯集,即使有最多人主張第一、三、五項意見,但究竟如何達成一套發展策略,首先解決住屋需要,就不得而知了。 上屆政府邀請房協進行有關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研究,研究範圍為大欖及水泉澳兩個地點,分別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及馬鞍山郊野公園內,面積均為20公頃,合共的40公頃土地可提供約7,500伙單位。

不過,長和發言人昨回覆本報查詢表示,李澤鉅最近跟特首之會面,並非討論貨櫃碼頭上蓋起樓,亦不是與貨櫃碼頭有關。 環保觸覺對小組成員背景十分失望,認為將成為「推動『盲搶地』小組」,延續過去梁振英政府的土地政策方向,危害香港的自然環境。 政府成立30人組成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任期18個月,負責研究本港土地供應的來源和現行措施。 有議員及環保組織成員對小組中,大部份人均為反對開發郊野公園感到憂慮。 有發言市民批評特首林鄭月娥在諮詢期間已表明要填海,擔心社會不能在土地大辯論中取得共識。

由前民建聯主席曾鈺成擔任召集人的智庫組織香港願景於2018年5月發表報告,指大發展商在新界擁有的私人農地達1,000公頃,倡議全面調整,推動整合業權分散的新界私人土地,以增加土地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由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多次就香港政府的房屋及土地供應政策發表意見。 2018年8月,該智庫組織發表報告《跳出框框 想像未來:「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指香港不止缺地1,200公頃,倡議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人工島填海面積增至2,200公頃。 文件說,貨櫃碼頭是本港經濟發展重要一部分,港口業僱用本港2.2%的勞動人口,並支持貿易及物流業的發展。 搬遷碼頭方案的關鍵是找到一個合適的重置位置,亦須確保新舊碼頭無縫交接。 在考慮任何改變現有貨櫃碼頭用地以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時,應審慎研究其對碼頭運作及香港經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