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負擔樓價詳細資料

但值得注意,部份物業,如「居屋」、「白居二」、「村屋」及「唐樓」等,因物業質素較參差、以及樓齡較高,銀行未必願意批出30年期,有可能會短一點。 假如你選擇供款年期為30年,你只需如下圖般,在「按揭年期」中的橙色活動欄, 移至「30年」便可以。 由於部份買家未必有充足的首期,所以在銀行提供按揭外,買家還可透過加借「按揭保險」,去承造更高的按揭成數。 如果有意借「按揭保險」的話,則1,000萬以下物業可做最高80%按揭,而800萬元以下則最高可以90%按揭。 以現時我們的例子,樓價「600萬元」,原本銀行只肯借60%,即360萬元,但因為我們選擇借「按揭保險」,所以最高才可多加借30%,變相可借取90%按揭。 原來政府是以「統計處」公布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內,私樓家庭入息中位數作基礎,最新為39,700元,所以最終得出「供樓負擔比率」為65%。

新世界早前表示,將就上述建議與政府部門、相關機構及業界商討,聆聽各方意見優化有關建議,並待細節落實後再作公布。 有關提議若得以落實,新世界發展首階段將捐出一幅位於新界西的地皮作試驗計劃,預計可建300個實用面積介乎300平方呎至550平方呎的一房至三房單位。 「新世界建好生活」早前成立由各界專家組成的諮詢委員會,經反覆討論後提出首批創新建議,期望透過倡議興建「新世界資助房屋」及推行「上車易按揭」,為香港解決房屋問題尋找新方向。 可負擔樓價 新世界私人居屋預計興建1幢不多於25層高的住宅大廈,可建樓面面積15.1萬平方呎,涉312個非牟利私人資助房屋單位,平均面積約486呎。 早前提及銀行提供的按揭預先批核服務,確可幫助準買家安心入市。

可負擔樓價

運用「按揭計算機」時,你必須知道自己希望購買物業樓價為多少。 舉例,你希望購買的物業為「600萬元」,你只需要如下圖般,在「單位樓價」一欄中,輸入「6,000,000」便可以。 可負擔樓價 厘,置業人士宜把握加息前的低息機遇,鎖定低息按揭計劃入市節省供樓開支。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個人收入、首期、按揭成數及財務背景等因素拆解, 今次就… 兩個對照表以按揭還款期30年計算,如果銀行批核按揭未能提供最長年期,壓測要求會出現變化。 以「表1」600萬樓為例,如果還款年期壓縮至25年,壓測要求便提升至$36,845。 可負擔樓價 香港自2010年被Demographia納入調查對象,最初的樓價比率為11.4倍。 由於在目前的按揭政策上,容許買家在傳統銀行上,可以透過按揭證券公司加借高成數按揭上會,但前提卻需要支付一筆「按揭保費」。

可負擔樓價: 按揭計算機

該機構將負擔能力分成4類,香港屬於最高的「極度嚴重地難以負擔」級別,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0.8倍,雖然較2018年的20.9倍稍微回落,但難以負擔的程度依然高到令人咋舌。 調查機構Demographia最新公佈2019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香港連續10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榜首。 以9月新批按揭平均金額511萬元來說,以市場利率H+1.3厘,「封頂」為P-2.5厘計,按揭年期拖至30年,月入要48357元以上才可通過壓測,此收入水平在統計上已是最高收入的25%至30%家庭。 可負擔樓價 下一步,你便需要計算一下,你打算向銀行申請的借貸年期長短。 年期愈長,每月供款愈少,但最終所需要支付的利息也較多,但由於現在息口低企,故普遍買家也會借盡按揭年期上會。

至於在309個調查城市之中,平均以美國城市最可負擔,全國樓價佔家庭入息中位數僅3.5倍。 愛爾蘭及加拿大分別是3.7倍及4倍,屬於「稍為負擔不起」。 前面提及按揭貸款上限一般為樓價的90%,亦即最低首期金額為樓價的10%,若以政府Help to Buy計劃購買新樓首期可以低至5%,而由即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政府更推出了新計劃擔保置業人士向按揭機構借最多95%。 可負擔樓價 所以在表中不論是900萬還是1,000萬的物業,總貸款額只是500萬。 如果有選用按揭保險,當樓價去到800至900萬,由於封頂位為720萬,所以不論是800萬還是900萬的物業,最高借貸額也是720萬。

所以Steve如果首期充足,可以買入樓價1,200萬的物業,按揭成數為五成,首期開支為630多萬,每月供款額約為2.5萬。 調查機構Demographia昨公佈,香港已連續10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之首,樓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0.8倍,相當於「不吃不喝」21年才可上樓。 按機構定義可負擔水平為3倍計算,即是樓價要回落到101.4萬元才算是「可負擔」,較現時樓價中位數需下降近86%。 問題是如果我們看新批按揭的負擔比率,卻會發現過去10年,新批按揭負擔比率,即新批按揭月供佔申請人入息的平均數,大致維持在33%至36%水平。 即平均來說,由銀行取得按揭貸款的借款人,樓按月供只佔月入36%,比2010年的41%更低──期間樓價上升了不止一倍,同期家庭月入中位數只上升45%。 按照現行金管局規定,按揭申請人須通過壓力測試,即以目前按息加3%計算(根據市場按息及H按封頂息率,一般以不低於5.5%計算),首套房按揭申請人在壓力 測試下之「供款佔入息比率」 不可超過60%。

他建議政府可考慮重售公屋,但限制「只住不炒」;設定及監察住屋支持佔入息比例的「紅線」,一旦越界,政府就要「出招」,確保樓價不會遠超市民負擔水平。 張表示,香港籠屋、劏房問題猖獗,公屋輪候時間續升至5.9年,港人難上樓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便是房價遠高於可負擔能力。 他引述調查指出,對比全球城市的房價及市民可負擔能力,香港成為房價遠超負擔能力的全球之冠,獲20.7分,遠高於排行第2獲13分的溫哥華;至於排行第3位為悉尼,獲11.8分。 張認為由此可見香港並非唯一地方有高企至難以負擔的樓價,尤其樓價高難上樓近年在歐洲國家亦可見,但香港問題仍然嚴重。 可負擔樓價 政府指供樓負擔比率在本年6月錄得73%的高水平,遠超1999至2018年間44%的平均值;而金管局公布同期的數字則高達81%,高於1996至2019年間55%的平均值。 反之中原地產於同時段錄得的全港單位供樓負擔比率只有57%,但仍超過1994至2019年間44%的平均值。 任職銀行的Steve月入6萬元,他希望今年實現置業計劃,但不太清楚在現行按揭制度下,如何可以買入幾多錢的物業。

其實在現行金管局按揭指引下,已經為置業人士提供一套可負擔的按揭及樓價方程式。 為了讓大家一目了然,今次為大家附上「樓價、首期、壓力測試對照表」,方便置業前計計數。 香港近年樓價飆升,今年連續12年蟬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3.2倍,意味著港人置業需不吃不喝23.2年。 可負擔樓價 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每年均會公布的「國際樓價負擔能力統計報告」,在今年的報告中,機構收集了截至2021年第三季,全球共92個城市的樓價數據,發現全球樓價因社會新常態的影響使樓價的負擔加重。

可負擔樓價: 香港樓價再貴絕全球!置業要不吃不喝23 2年!樓價對入息比率12年翻1倍!全球僅1城市屬可負擔

香港房屋問題一直是難以解決的死結,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今日(19日)舉辦視像講座,以「住房負擔能力:土地規劃或是政治問題?」為題,討論有關香港土地的應用以及房屋土地的分配。 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指出,本港房價過高,超出港人所能負擔,為全球第一;目前本港僅有7%的土地用於居住用途,加快土地供應的時間長。 可負擔樓價 他指出,政府需要着重於精簡城規程序,找出一套更具彈性的規劃模式,對於有聲音認為可以複製新加坡模式,他認為不可能直接套用於香港。 由於樓價已經大幅攀升不少,更須關注的是新造按揭的負擔比例。

隨著病例的下降,上海近期披露了逐步解封的計畫,但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完全解封,經濟活動才能恢復正常。 此外,上海六天以來首次在隔離管控外發現新的病例,引發了解封是否會受影響的疑慮。 他說,除非受到更多的經濟衝擊,否則2021年將充滿了競價、價格飆升以及無法找到可負擔的房屋的憤怒買家。 雖有新冠疫情,但去年本國樓價持續攀升,分析指,可負擔能力已不只是大城市的問題,另相信全國樓價在本年仍會上升。 可負擔樓價 其實,新造按揭的負擔比例是政策使然的後果,如果要進一步壓低負擔比例,只會讓更少人合資格造按揭買樓,因此,負擔比例和置業需求是要有所平衡。 政府和金管局沿用一式一樣的假設,無非是以同一基準來反映供樓負擔對比歷史數據處於高位或低位,但用以解析當下的供樓負擔卻未能如實反映事實。 筆者認為金管局和政府都應修改已過時的假設,方能得出準確反映現況的數據。

可負擔樓價

對於香港樓價難以負擔的問題,市場一般認為供求失衡令樓價高企不下。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稱,各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令貨幣貶值,資產泡沫化必然存在,市民樓換樓還好,但要上車置業就很困難。 他續稱,住屋供應不足,覓地缺乏門路,縱使經歷社會衝突與肺炎疫情,香港樓價仍未有顯著下滑,亦看不到未來樓價會有大跌空間。 可負擔樓價 除了以上創新建議,「新世界建好生活」同時提出,在合適的公屋或資助房屋項目,引入私人發展商負責設計及建造,加快公營房屋及資助房屋的建屋速度,縮短基層市民輪候公屋年期,減輕政府建屋負擔,並保證建屋質素。

這類居所的平均居住面積不足48平方呎,而且衞生質素欠佳,影響市民的居住質素。 由於房屋問題涉及不少數據分析(樓價走勢、土地運用比例等等)和不同持分者的利益、期望及價值觀(下文會具體說明),估計出題模式也會循着這個兩個大方向出發。 根據調查結果,業界認為,北部都會區及屯門西發展物流營運地點方面,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地點應靠近港口和綜合物流基礎配套設施,其次是靠近內地邊境、充足勞動力供應,以及可承擔的倉庫租金及合理的土地租約條款。

並指自70年代起,香港政府控制新土地供應,亦限制綠化帶的發展,樓價高企與這種環境相關。 又批評目前香港公屋的申請時間長,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去年6月數據)。 同樣地,部份人沒有固定入息、或已退休人士,但卻希望購買物業,他們向銀行申請按揭時,會以資產計算入息,但如果採用相關操作的買家,其購入的第一層物業,不論價值最高按揭成數為50%,而第二套房的按揭成數為40%。 可負擔樓價

  • 厘,置業人士宜把握加息前的低息機遇,鎖定低息按揭計劃入市節省供樓開支。
  • 政府指供樓負擔比率在本年6月錄得73%的高水平,遠超1999至2018年間44%的平均值;而金管局公布同期的數字則高達81%,高於1996至2019年間55%的平均值。
  • 30多歲的Jessica持有首期300萬,但她月薪只有2.5萬,擔心難以通過壓力測試。
  • 例如買家購買了一層價值600萬元的連租約物業,同樣地在填寫「單位樓價」上會填寫「6,000,000」;「按揭成數」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50」而非「60」;在「按揭年期」一欄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30」。
  • 因此,計算按揭借貸額、利息成本、每月供款等都是十分複雜的公式。
  • 今年第二季,本地家庭(不計外傭)的月入中位數只有2.62萬元;而個人月入中位數,亦只有1.8萬元。

當然不是說你想借「90%」,銀行便會批出「90%」,背後主要視乎政策。 根據現時金管局的樓按措施,樓價少於1,000萬元的物業,銀行最高可以承造60%按揭;但1,000萬元以上的物業只可做50%按揭。 如果你本身並不是首次置業買家、購入的為連租約物業、或已成為其他人的擔保人,「按揭成數」還會進一收緊。

可負擔樓價: 按揭成數:

‧房屋問題已嚴重影響民生,故此土地資源應先撥作房屋發展用途。 郊野公園約佔本港土地四成,比例極大,只要發展一成郊野公園的土地,即可令香港總發展面積增加20%,解決房屋問題立竿見影。 人民幣兌美元收市報6.674元兌1美元,創半個月最高,較上日收市急升938點子,升幅約1.4%。 人民幣全星期升逾1.6%,是2019年1月以來最大單周升幅。 交易員表示,人民銀行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幅度多於預期,反映內地政策加碼刺激經濟,市場對經濟觸底反彈預期上升,北向資金加快流入股市,人民幣下午突破6.7關口後沽空平倉,帶動匯價進一步反彈。 可負擔樓價 至於有關樓宇的轉讓安排,「新世界建好生活」建議買家在成交後的首3至5年內不能出售或出租有關單位,確實年期有待與業界商討。 而買家須在完成承造100%按揭後,方可把單位出售予合資格人士(合資格人士請參考下方條件)。

香港運輸物流學會聯同香港恒生大學全球供應鏈政策研究所及立法會議員易志明,昨日發表北部都會區及屯門西物流用地的調查。 以一個實用面積300平方呎的單位為例,以現時補地價金額並參照公營資助房屋機構獲得的補地價優惠來計算,連同建築費等成本後,有關單位將以約270萬港元出售,等同私樓市價約5折至6折。 不過,金管局最新數據顯示,1月份的按揭比率為54.2%,遠低於假設的七成按揭水平。 可負擔樓價 而平均還款年期為27.58年,則較假設的20年多出逾7年半。 除此之外,根據金管局最新按揭統計,1月份H按選用比例報96.5%,遠高於P按的使用比例1.6%,而現時H按的實際按息約為1.5厘比較,較假設的P按息率2.5厘低出1厘。 鄧家彪又提到,房屋支出是不少家庭的最大負擔,政府應完善針對不同階層的房屋政策,令不同階層的市民都有個「安樂窩」,增加市民的幸福感及歸屬感。

RBC高級經濟學家霍格(Robert Hogue)稱,草原省份和紐芬蘭及拉布拉多省的房價仍將受到經濟挑戰的影響,市區公寓的價格2021可能會一直保持平穩,而較小市場中較大的房屋和物業價格將在2021年繼續強勁,有利於賣家。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22年1月10日至1月19日進行研究,訪問了706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結果發現46.7%家庭在房屋方面的支出負擔頗重或非常重。 大學生曾被視為天之驕子,但大學生的平均收入在過去20多年亦不進反退。 可負擔樓價 香港生活成本高昂,居住費用更是冠絕全球,打工仔須不吃不喝23年才能「上車」,連曾是天之驕子的大學生,過去20多年的平均收入亦不進反退,由20多年前畢業時平均月入1.94萬元,跌至近年約1.8萬元,跌幅達7.2%。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所指,全港置業自用的家庭中,約66%沒有按揭供款;其餘仍在供樓的家庭,金管局的最新數字顯示他們實際的供款額只佔月入的35%。 因此可以推斷,以整體存量(stock)來說,家庭供樓的負擔比例並不算高。

雖然上車盤至少數百萬,但其實只要置業前做好準備功夫,計好首期及額外開支、評估按揭借貸力及選擇適合自己的按揭計… 因此在填表時,在「單位樓價」一欄,雖然你仍填上「6,000,000」,但在「按貸款額」一欄則需要手動輸入「5,697,000」。 「按揭成數」一欄中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90」, 而「按揭年期」則橙色活動欄移至「30」。 因為在所謂的「拆息按揭」H按,是以「H+某個百分比」計算,其中「H」是指銀行同業間的拆借水平,是會每天的資金而有所變動。 舉例,如果買家選購了一層600萬元的物業,承造90%按揭,但申請人的年齡已達55歲,則在按揭年期最長為20年(75年-55年),兩者取其短者,變相按揭年期為20年。 因此,在填寫「按揭年期」一欄中,應把橙色活動欄移至「20」而非「30」。

所以雖然大致來說,銀行可以讓買家按揭年期30年,但也會以75年扣減樓齡作準則,兩者取其短者為準。 很多時,銀行為利誘買家申請按揭貸款,會提供一定「現金回贈」給買家。 但由於金管局規定,現金回贈最高只能佔貸款額1%;但如果「現金回贈」超出1%,則需要在貸款額上扣減。 買樓前,透過「按揭計算機」計算出供款負擔,可讓我們知道每月供款,並鎖定自己能負擔的物業來選購,也可防止購入超出自己能力負擔的物業。

可負擔樓價: 香港樓市連續第9年全球最難負擔 不吃不喝20 9年才能買樓

至於資深財經專家林一鳴認為,香港樓市料呈橫行走勢,樓價在數個百分點的波幅上落。 惟他認為此類不吃不喝若干年才能買樓的報告並沒意義,因只有樓市參與者才會影響樓價,即收入最高的三成人口,故應集中分析該類人的購買力。 再者,該報告分析的城市當中,單是英美城市已佔逾84%,統計並不全面。 但只要政府在開發土地前進行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了解發展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預先制訂方案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以減低對自然生態造成的破壞。 可負擔樓價 香港市場對外開放,本土經濟亦與環球經濟息息相關,當中以美國與中國這兩個經濟龍頭最為直接。 新世界去年公布的數據指,以一人申請者為例,每月入息上限為3萬3千港元,資產上限為85萬港元;二人或以上家庭,月入上限則為6萬6千港元,資產上限為170萬港元。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能安居樂業,「新世界建好生活」建議在參照現行居屋申請人的安排外,可讓25至45歲的年輕人或家庭優先申請。

如果1,000萬以上物業,銀行理應銀行批出按揭成數為50%,但收入並不是來自香港,會先收緊一成至40%。 但如果本身他已持有多一層物業,則需要再進一步收緊至30%,因此,在填寫「單位樓價」上會填寫「10,000,000」;「按揭成數」則把橙色活動欄需再下移至「30」而非「40」;在「按揭年期」一欄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30」。 一般「按揭計算機」也假設買家為自住客,購入的也為「交吉」單位,但如果購入的為「連租約物業」,由於銀行會假設買家作投資用途,故不理銀碼多寡,「按揭成數」一律收緊至五成。 例如買家購買了一層價值600萬元的連租約物業,同樣地在填寫「單位樓價」上會填寫「6,000,000」;「按揭成數」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50」而非「60」;在「按揭年期」一欄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30」。 雖然上述「月入」的資料,你可以選擇不填寫,但銀行會批出相關貸款,很大程度還取決於你能否通過「壓力測試」。 根據金管局規定,借貸人的財政實力必須抵禦加息三厘的「壓力測試」,意即在加息三厘後,供款佔入息不得多於六成。 以剛才的例子為例,以2.5厘的基礎上加3厘,每月供款自然會上調,待輸入相關資料後,下圖便顯示月入有51,101元便可通過壓力測試。

若我們用同一樓價702萬元,並套用實質承按水平去推算,月供只是13,573元,再對照39,700元的入息,實質「供樓負擔比率」為34%才正確。 對於想置業或要供樓的市民,生活在這樣的城市,幸福感、獲得感一定打折扣。 我們充分理解這些憂慮,因此,我們熱切建議政府應全數採納基金會倡議的「港人組屋計劃」十大房屋政策建議,包括全面重推「租置計劃2.0」、鎖定未補價單位的補價水平、全面開放「白居二」市場等。 可負擔樓價 透過一系列的「組合拳」,把部分現時面向私人市場的置業需求導向至公營房屋市場,並從供應側改革,以增加可供出售的房屋供應來抵消按揭政策衍生的某些負面作用。

早前《財政預算案》透露,初步傾向在洪水橋興建多層物流倉庫,易志明指出,洪水橋的選址建議合適,因接近深港西部通道,可與內地連接,惟該項目仍在招收棕地,要落實需時數年。 他又說,政府未有為在棕地營運的業界提出無縫交接的支援,該類營運公司遷離棕地後並沒有替代土地,等同結業,建議應為這些中小企提供可行及具保障的安排。 鑑於人口老齡化,房社企亦建議政府研究將部分「時光共享」房屋單位撥作長者房屋,以租賃或出售終身使用權方式,確保流轉效果,並配合長者護理服務及教育機構網絡,建立「長幼共融」概念的社區,達至老有所依。 可負擔樓價 發展商把申請地點由「其他指定用途」註明「藝術品儲存及公共休憩空間」地帶改劃為「其他指定用途」註明「私人資助房屋和藝術品儲存及公共休憩空間」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