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塘花園城市的發展,後來得到何東爵士協助下,終於在1929年完成。 現時雅息士道休憩花園外牆,可找到當年的建村紀念石碑;而通往筆架山住宅區的義德道,正正是以倡議興建九龍塘花園城市的義德命名。 雖然學校喺1943年局部復課,但校舍大部份嘅地方喺1942年至1945年期間曾經改為日軍嘅醫院。 嚮1945年,主樓側邊嘅修院動工興建,直至1953年起好。
,與何仕文認識後同居,生下何東,兩人並沒有結婚,在何仕文離開香港後,何東由母親獨力撫養。 何東初受教於傳統漢文私塾,於1873年入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即皇仁書院前身)接受西式教育。 1878年,何東以優異成績畢業離校,任職於廣東海關。 兩年後,轉入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任華人部初級助理員。 何東表現突出,一年後獲提升為買辦,逐步接管洋行旗下眾多重要企業。 在有了一定資本後,何東與胞弟成立合夥何東公司(Ho 何東道 Tung & Co.),又推介各種血親、婚親擔任商界要職,更投資眾多公開企業,獲委任為眾多企業的主席、董事。 1898年,何東接濟逃亡的康有為,居住於自家宅邸紅行(Idlewild)。 1923年,何東為平息中國內戰,又奔走於大陸各地,會見地方軍閥。 兩年後,向英廷自薦出使中國,因中英關係惡化、省港大罷工被迫取消。 1956年4月26日,因病於英屬香港逝世,享年93歲。
- 牛棚藝術村建於1908年,昔日為戰前屠宰場,政府於2001年將屠宰場活化成藝術村,並重置北角油街藝術村的本地藝術家,改名牛棚藝術村。
- 在有了一定資本後,何東與胞弟成立合夥何東公司(Ho Tung & Co.),又推介各種血親、婚親擔任商界要職,更投資眾多公開企業,獲委任為眾多企業的主席、董事。
- 還有,在我就讀的年代,學生吃午飯並沒有餐單選擇,可以去附近球場買雞髀,可以在小賣部買餐蛋麵,也曾經歷過一段時間滿街都是小販賣飯盒,當年午餐選擇可真多呢!
- 何東道(Ho Tung Road)是中國香港九龍九龍塘九龍仔南部一條街道,南接界限街,北接牛津道,以昔日香港首富何東命名。
- 兩年後,向英廷自薦出使中國,因中英關係惡化、省港大罷工被迫取消。
不過,以朱茵為首嘅舊生代表對校方決定斬樹表示好嬲,亦都向學校方面發出過律師信,但都阻止唔到校方斬樹嘅決定。 位於九龍塘何東道及界限街交界、一間小學旁邊有一棵約7、8米高的大樹,該樹樹幹出現一個約3隻手掌般大的樹洞,加上樹洞甚深並有向上腐蝕的傾向,只能依靠樹洞旁邊的木去支撐整棵樹的重量。 資料出自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守下留情》於2018年7月23日播出的訪問錄音〈Madam Lam林漪娸訪問第一集 + 學校訂飯定帶飯 ,重溫! 學校設有多媒體學習中心、游泳池、圖書館、演講室、會議室、祈禱室等,洛翼大樓提供更多班房及一系列多功能教室予學生使用,包括學生活動中心、舞蹈室、多用途室、升學及就業輔導室及品格培育組室等。 牛棚藝術村建於1908年,昔日為戰前屠宰場,政府於2001年將屠宰場活化成藝術村,並重置北角油街藝術村的本地藝術家,改名牛棚藝術村。 何東道 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標誌式的紅磚牆是打卡熱點,內有多個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團體,不時舉行各種展覽及工作坊舉辦,是土瓜灣的地標之一,可感受濃濃的文藝氣息。 基督君王小堂鄰近聖保祿學校及聖保祿醫院,1930年建造,1973年曾重修,屬一級歷史建築。 小堂建築以羅馬式風格設計,頂蓋呈圓形,外牆圍以古典列柱,屋頂前方有一座鐘樓,後方有巨大圓拱,展現古典風格。 教堂內為拉丁十字形,教堂頂部有基督君王像,全堂柱樑都建在聖堂外,視野廣闊,光線充足,高處設有三扇彩繪玻璃窗,圖案有耶穌基督、聖母領報、聖母升天,值得細看。
何東道: 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註 – 叫價參考資料由中原地產代理有限公司提供(持牌地產代理牌照號碼 C ),每小時從中原網上搵樓及伺服器更新。 寶覺中學:1951年,跑馬地校舍擴建,加設中學部,命名「寶覺女子中學」。 2000年港府批出調景嶺彩明苑土地建設「千禧校舍」供開辦一所男女生中學,命名「寶覺中學」。 何東道 離開怡和後,何東全力發展自己的生意,除一般貿易外,還進軍航運及地產買賣。 何東於1928年前後收購接辦經營出現困難的《工商日報》,注入資金及改革管理後,成功令《工商日報》走出困局。 除香港外,何東在上海、青島、東北及澳門皆有大量投資。
到1997年,小學部改做全日制,同時佔用咗主樓側邊嘅修院。 瑪利諾修院學校(英文:Maryknoll Convent School)係香港一間天主教女仔中小學,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間補助學校之一,由瑪利諾女修會喺1925年創辦,校址喺九龍塘。 建於60年代的黃笏南中學有一個很大特色,就是擁有一個有1,200個座位的大禮堂,據說樓底有四層樓高! 這個大禮堂除了用來做集會、演講、表演,更曾用來做音樂營的場地,記得自己中一時曾帶備睡袋,在禮堂睡過幾晚。 學校在2013年搬離牛津道開始原址重建,關燈之前我還在大禮堂吃了一頓大餐,與舊生們一同告別舊校舍。 對於舊生來說,新校舍真的很現代化、很美,禮堂面積小了,在四樓,設施完備的音樂廳據說即將開放,但我想很多人也和我一樣,還是懷念以前的大禮堂。 還有,在我就讀的年代,學生吃午飯並沒有餐單選擇,可以去附近球場買雞髀,可以在小賣部買餐蛋麵,也曾經歷過一段時間滿街都是小販賣飯盒,當年午餐選擇可真多呢! 還有已結業多年的德記士多,是同學們買雪糕三文治和孖條的聚腳地,這些都是在牛津道上學的回憶。
(Ho Tung Road)是中國香港九龍九龍塘九龍仔南部一條街道,南接界限街,北接牛津道,以昔日香港首富何東命名。 余達之另一為人津津樂道的「大手筆」,便是發展又一村項目。 早在1947年,他已向港府提出建議,為紓緩當時的屋荒問題,由他出資在又一村興建間隔實用的家居樓房,每間佔地5000呎,有5房、客飯廳及花園。
時至今日,又一村已成港九其中一個高尚住宅區。 直到今天,官塘工業區仍是香港重要的工商業地區。 就有三間仍符合當年建築規格的洋房,其中一間為門牌16號的幼兒園,上下兩層均保留迴廊、騎樓及煙囪,是典型九龍塘洋房建築特色。 何東道
在九龍塘和九龍城之間,有一個地方叫九龍仔,是殖民地時代英國人刻意打造,名校和獨立屋林立的地段。 九龍仔一帶的街名非常特別,很多都是英國的地方名,例如蘭開夏道、劍橋道 、牛津道、對衡道 、禧福道 等,就像一個小英國。 2009年:高靜:十優狀元,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香港中英學者基金頒發“莫鳳麟獎學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 學校共有接近1,000名學生,分別於中一至中六各五班,每班有大約34至36名學生,其中,中四至中六各設三班核心數及兩班附加數學班。 何東道 而於1937年落成的校舍主樓屬於自由新都鐸風格,並擁有裝飾派、羅馬式、新喬治亞風格及哥德復興式的建築設計特色。 主樓擁有列柱迴廊圍繞露天中庭,為中世紀的修道院及學院的布局設計。 而其他別具特色的地方,還包括建築物正面的塔樓、四坡形屋頂、斜折線形屋頂、尖拱門、麻石階梯及禮堂內的羅馬式拱頂天花。 校舍室內保存古舊的地台及裝飾,室外則有園景及花園。 全選相片地區物業資料樓層建築(呎)實用(呎)售價(萬)租金(HK$) 沒有資料…
何東道: 校舍建築
主樓建於1937年,採用中世紀修道院或學院的布局設計,列柱迴廊圍繞露天中庭。 而禮堂內羅馬式的拱頂天花、面向界限街的麻石階梯、尖拱門、四坡或斜折線形屋頂和建築物正面的塔樓,均是主樓顯著的建築特色。 由於感謝何東協助的功勞,將區內原本全以英國郡為名的街道選取一條命名“何東道”。 在發展洋房式住宅區初期,1925年工程遇上省港大罷工及發展商病逝而面對清盤危機,部分業主及股東請求何東協助,何東先組織成「九龍塘花園會所」,然後繼續未完的工程,別墅於1929年相繼落成。 由於感謝何東協助的功勞,將區內原本全以英國郡為名的街道選取一條命名「何東道」、。 瑪利諾修院學校校園裡邊有一棵大約70年歷史、高20米以上嘅南洋杉,被人話係「鬼樹」,係嗰度嘅標誌物。 呢棵樹由2009年開始面臨被斬危機,雖然政府之前幫「鬼樹」擬定保育計劃,但喺校方一次渠務工程挖掘渠道嘅時候,整壞咗棵樹嘅主要根,最後喺2010年2月6號將棵樹整走。
元朗寶覺小學:首任校監羅文錦爵士夫人何錦姿秉承其母何張蓮覺居士辦學的遺志,有見當時新界鄉郊仍有不少孩童失學,因此於元朗洪水橋興辦寶覺分校,是元朗區首間佛教小學。 寶覺小學:1931年,何東夫人張蓮覺居士於銅鑼灣波斯富街創辦「寶覺義學」,為貧苦失學的女童提供教育。 何東元配為麥秀英,平妻張蓮覺(原名張靜容,為麥秀英表妹)。 何東道 另有妾侍周綺文,以及外婦朱春蘭,生庶子何佐芝。 臨終前以50萬港元設立信託慈善基金(何東爵士慈善基金),多年投資有方,已增值至近5億,所得利潤捐給慈善機構。 )(1839年8月29日-1892年11月10日)。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2021年8月28日,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被傳媒揭發出現校園欺凌事件;一名林姓家長指其就讀小五、患有哮喘的10歲女兒,多次遭另一位同齡同學拳打和在樓梯上推撞。 而該名學生以往亦曾用原子筆插向其他同學的眼部,但經其他家長投訴後仍未獲校方受理。 直至同年7月18日,九龍城警區刑事調查隊第二隊便以「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罪拘捕該名學生,而教育局及校方得悉事件後稱已嚴肅跟進事件,並按照機制程序處理。 何東道 不過,校方隨後又在官網發聲明,駁斥有關言論不實且毫無根據,反指林姓家長未經許可將與教職員的對話錄音發放到社交平台,涉嫌違反《基本法及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也就事件報警及通報私隱專員公署。 香港日佔時期,受二戰戰事影響,瑪利諾修院學校一度停課。 雖然學校於1943年局部復課,但校舍大部份位置於1942年至1945年期間曾改作日軍醫院。
『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者。 由於『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瓜葛,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等,『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何東道 『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本網頁內所載之資料僅作參考之用,CENTADATA.COM 並不會就本網頁所載資料的精確性及正確性作出任何保證,同時亦不保證本網頁已包括所有的成交紀錄。 CENTADATA.COM 並不會就本網頁內所載資料的精確性、正確性及依賴付上任何責任。
何東道: 學生會架構
1925年,修會創辦咗瑪利諾修院學校,開始喺尖沙咀柯士甸道開班教授學生,嗰時只係一間幼稚園。 同年九龍塘聖德肋撒堂成立,學校打算搬到呢一頭,就喺1933年開始興建窩打老道同界限街交界嘅新校舍。 校舍喺1936年5月建成,主樓得到時任嘅香港總督郝德傑主持揭幕儀式,1937年全面啟用,提供幼稚園、小學、中學同埋預科教育。 1925年,修會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開始於尖沙咀柯士甸道開課教授學生,當時只是一所幼稚園。 同年九龍塘聖德肋撒堂成立,學校有意搬到其附近,便於1933年開始興建窩打老道及界限街交界的新校舍。 校舍於1936年5月建成,主樓獲時任香港總督郝德傑主持揭幕儀式。 新校舍於1937年全面啟用,並提供幼稚園、小學、中學及預科教育。 中一的時候,我特別羨慕讀瑪利諾的學生,他們的校園實在是太美了! 原來這間學校是在1925年創辦,當時位於柯士甸道,是一所幼稚園。 1933年,學校由聖德肋撒堂管理,並於窩打老道興建新校舍,為幼稚園到中七的學生提供教育。
位於深水埗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現為二級歷史建築,1960年建成,屬西方新古典式多層建築,帶有羅馬及古希臘建築特色;樓高7層,內設4個裁判法庭、1個兒童法庭,欄杆佈滿雕飾,牆身由大理石磚砌成。 法院於2005年關閉,2010年曾活化為藝術設計學院的香港分校。 現法院為空置並無法內進,2020年被列入第六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邀請非牟利機構遞交活化建議,為該歷史建築找到新的用途,預計今年完成評審工作。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 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 何東道 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火車路軌與九龍仔之間約62畝(25公頃)土地,闢建為英國式花園別墅市鎮,稱為「Kowloon Tong Estate」,即現今我們所知的九龍塘。 計劃在滙豐銀行、渣甸洋行、於仁保險公司(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等財團之東主大力推動下,於1921年8月已接獲逾百宗申請。
1945年,主樓旁邊的修院動工興建,至1953年落成。 1960年,學校的中學部遷往何東道5號現址,而窩打老道學校主樓便一直由小學部使用。 至1997年,小學部改為全日制,同時佔用主樓旁邊的修院。 何東道 另一方面,校舍新翼 The Jockey Club Wing 於1995年啟用,Rogers Annex 則於2005年啟用。
1960年,瑪利諾的中學部遷到何東道的新校舍,而小學部就維持於窩打老道。 這間校舍一直是區內的地標,學校主樓採用中世紀修道院的設計,禮堂內羅馬式的圓拱天花、界限街的麻石階梯、建築物正面的塔樓,還有尖拱門等,營造了一種古典的氣氛。 由於保養得宜,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08年將學校列為法定古蹟。 『宅谷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宅谷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宅谷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如閣下繼續使用本網頁,即表明同意接受此等免責條款。
不說不知,英華書院由首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 於1802年創立,原校位於馬六甲,提供語言訓練和科學知識給來華的傳教士。 1844年,政府批出荷李活道和士丹頓街兩塊土地給英華建校。 1858年,書院停止辦學,之後再於1914年恢復辦學,校舍曾先後設於港島堅道、般咸道、旺角弼街及九龍塘牛津道,到2003年正式遷至西九龍填海區。 何東道 他建議有關部門應派人多加巡邏,並盡快處理塌樹。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瑪利諾修院學校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何東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九龍城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黃大仙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幾乎全部學生來自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 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 、自行分配學位 、中學統一派位。 其中,牛津道是最有書卷味的地方,街上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名校,包括英華書院舊校舍、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賽馬會官立中學,還有街尾轉入何東道的瑪利諾修院學校。 我在這條街上學,每日與滿街的莘莘學子一同渡過春夏秋冬,留低不少足印。 2008年5月16日,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校舍(主樓及修院)成為香港法定古蹟;校園內有一棵約70年歷史、高20米以上的南洋杉,被稱為「鬼樹」,是當地的標誌物。 何東道 該樹從2009年開始面臨被斬危機,雖然政府曾為「鬼樹」擬定保育計劃,但校方的一次渠務工程挖掘渠道時,損壞該樹的主要支根,最終於2010年2月6日將該樹移除。 不過,以朱茵為首的舊生代表對校方決定砍樹表示憤怒,並曾向校方發出律師信,唯未能阻止校方砍樹的決定。 1960年,瑪利諾修院學校嘅中學部搬去何東道5號依家嘅地方,而窩打老道學校主樓就一路由小學部用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