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9大優點2024!(小編貼心推薦)

1999 年,政府設立龍躍頭文物徑,開放予市民參觀。 近年「本土情懷」大行其道,很多人開始欣賞起香港本地獨特的歷史與文化。 下文推薦的2條路線,都屬香港數一數二的文物古徑,有不少逾幾百年歷史的法定古蹟,其中更有上世紀皇族的遺蹟。 大家可一邊享受行山郊遊的樂趣,一邊觀賞珍貴的古物,從中了解香港過去的面貌。 龍躍頭文物徑上最巍峨的建築非松嶺鄧公祠(【松嶺鄧公祠】家族祠堂兼法定古蹟)莫屬,佔地寬廣,恢宏氣派,既是粉嶺龍躍頭鄧氏一族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的家祠,更是極具歷史價值的法定古蹟。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1999年在此設立龍躍頭文物徑,以小坑村為起點,於崇謙堂結束。

天后宮於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供奉天后及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右殿放置的兩口古鐘,分別是投契天后,以及保佑居民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粉嶺與上水、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在香港眾多法定古蹟中,有41個水務設施,而當中大部分位於大潭,組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消息

然而,他們的爆破行動失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並遭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葉維里後來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並與沙頭角地區的民兵常備隊再次攻打蓮麻坑礦山,惟日軍的猛烈抵抗,未行成功攻下礦山。 1944年底,當時任東江縱隊偵察員的葉維里再次建議攻打礦山,這次行動有200名游擊隊員及100名民工配合,終於成功把蓮麻坑礦山炸毀。 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附近,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香港特區政府已於2016年1月4日正式將蓮麻坑剔出邊境禁區範圍,並計劃將圍繞蓮麻坑的紅花嶺劃為郊野公園。 蓮麻坑村現時只有一條來往上水的新界區專線小巴59K線,約每半小時一班。 不過蓮麻坑路連接橫瀝至蓮麻坑村一段700米長路段,仍屬邊境禁區,因此進出蓮麻坑村的民眾必須持有有效的禁區紙。 2016年1月起,一般市民可以繞過山路步行前往。 葉定仕故居約建於1907年,由泰國華僑葉定仕出資興建。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古鐘沾靈氣

在港版「大富翁」遊戲中,元朗曾經是版圖上最廉價的地區之一。 雖然該區的地產價格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斷攀升,但區內的房子與香港絕大多數區域相比還是較為划算且寬敞的。 樸素而低調的元朗以輕鐵、大牌檔和悠閒的氛圍為特色,本土商店也比國際連鎖店要多。 粉嶺圍,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為香港現存的一座廣府圍村,粉嶺圍的圍門和炮樓各塗了三個白色大圓點,呈品字形。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頭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法定古蹟。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 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好去處

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市民只需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 中西區文物徑有三條路線:中區線、上環線和西區及山頂線,是最長的一條文物徑,貫穿多個珍貴的歷史景點及重要文物地標。 中區線起點為愛丁堡廣場,接上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終審法院,途經景點還包括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古蹟藝術中心大館。 至於上環線,你可以到中環街市欣賞其德國包浩斯建築特色;在西區及山頂線,古色古香的文武廟是荷李活道引以為傲的地標;而佔領角是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的地方,開啟殖民歷史,但現已變成休憩公園。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至於山頂線部分,有前身為人力車停放處的山頂餐廳,及英殖時代港督避暑小屋遺址。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在天旱時,鄉民會帶備三牲酒禮,跑到壁前祈求天降甘霖。 據説由於有求必應,村民漸漸稱這座山為“靈山”,現在香港的地圖也有顯示靈山的位置。 山既已改名,粉壁嶺村也被簡稱作“粉嶺村”,粉嶺也就逐漸成為附近一帶的名稱。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上水圍

到了三十年代,石湖墟已發展成粉嶺和上水的商業中心。 據區內長者回憶,當年主要是種稻米,只有少數農民種菜。 為了生計, 不少難民都租地種植,由於他們精於種植蔬菜,加上種菜收成快、利潤高,因此新界農業逐漸轉向種菜為主。

  • 粉嶺由1905 年設立的北約理民府管理,日治期間由上水區役所管治。
  • 下文推薦的2條路線,都屬香港數一數二的文物古徑,有不少逾幾百年歷史的法定古蹟,其中更有上世紀皇族的遺蹟。
  • 而高聳的麻石圍牆仍可見有槍孔,四角建有更樓,當年用於守衛,以抵禦盜寇。
  • 繼續向前右轉穿過水渠,上斜穿過港鐵路軌下面的小隧道,過橋往河的另一邊轉右直行便到梧桐河。
  • 粉嶺與上水、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 十四世紀的時候,龍躍頭鄧族移居至粉嶺現址,在此建村定居。

礦場內的通道和鄰近地區在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天后宮廟位於村口,相傳建廟達150年以上,廟內置有清朝的聚寶盆和古鐘。 香港旅俠 –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領袖發展中心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2023.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永寧村

如你真的在啡色的新在崇謙堂下車,請順着小巴前行的方向,往前走過一座單層的舊村屋,出現在你面前的兩層高色建築物,就是崇謙堂了。 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1127至1279年) 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 (1279至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 此後開村立業,子孫繁衍,並分遷鄰近地區,數百年間,成為今日的五圍六村。 由於車路需穿越新圍軍營,軍部於1983年底宣佈翌年開始封閉對外通道,因此需要建設新路,連接小坑村、新圍村及沙頭角公路,新路最終於1984年5月31日通車。 在龍躍頭的「五圍六村」中,56C服務範圍包括北面的「一圍」及「三村」,即覲龍圍、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南面的「四圍」及「三村」則屬54K線的服務範圍。

另外,政府也擔心中國會停止輸出農產品,因此積極推廣農業。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當年新界出產的農產品品種優良,如粉嶺鶴藪村的白菜,更是遠近馳名。 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而龍躍頭鄧氏是錦田鄧氏的一個分支,在區內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村落

至清朝光緒末年,天水圍一帶興築堤岸造田,導致大量砂土堆積和河床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隻不能進入,令墟市的業務大受影響,加上元朗墟興起,逐漸取代厦村市的地位。 新建的黃帝祠特意保留了原址牌匾、石柱等百多件有歷史價值的組成部分,其餘在拆卸期間已捐給古物古蹟辦事處及供博物館收藏。 雲泉仙館位於坪莗的雲泉仙館本位於廣東西樵山,因日軍佔據西樵而來港建館。 仙館以仿古宮殿建築羣為主體,外觀莊嚴肅穆,值得旅客欣賞。 而且館內的荷花池及冬季賞菊活動,每年都吸引不少遊人到場參觀。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於元朝末年遷移到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至今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行山好去處—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北區公園於1990年開始啓用,佔地共8.6公頃,設有多種動態及靜態設施。 其中以中國古典式園林組成人工湖為中央部分,並有露天劇場及各類球類活動的運動場,更大型的兒童遊樂用的地和休息花園等。 安樂村於1915年立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李、鄧、馮等姓氏。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李園、本立園、鏡湖別墅、瑞勝書室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 據區內長者回憶,當年主要是種稻米,只有少數農民種菜。
  • 鄧氏族人約於龍堂居住了三代後,因經常受賊匪的滋擾,故遷回龍躍頭,並於現址建立小坑村。
  • 善述書室(【善述書室】廣文世澤 繩武家聲)位於龍躍頭五圍六村的中心,曾身兼奉祀祖先的家祠和教育族中子弟的書塾之職,被認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 上水石湖墟建墟於清初,在1819 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出版的新安縣誌已有記載。

由永寧圍分支出來的永寧村(【永寧村】永寧的祈願)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整修過的青磚圍墻少了永寧圍的紅砂石的歷史感,卻和門前的兩株迎客松一起散發出滿滿的生活氣息。 龍躍頭上有五圍六村,五圍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和新圍(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 除此之外還有祭祖的鄧公祠、祀神的天后廟,甚至基督教的崇謙堂,各種意義上都是色彩濃郁飽和的一區。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宋明年間遷居香港的錦田鄧氏,被認為是新界五大氏族之首,和宋王室頗有淵源。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消息 傳統文化資料

鄧氏族人是皇族後人的傳說,可追溯到12世紀南宋年代。 當時,一名鄧姓男子拯救了為躲避蒙古人入侵而南逃的小女孩,並把她帶回家中撫養。 戰亂平息後,她才告知丈夫自己是宋室公主,幸好皇上默許他們的婚事,並向女婿賜地封爵。 二人後來育有五名兒子,子孫繁衍,世代安居於龍躍頭及鄰近地區,即今天粉嶺一帶的五圍六村。 回去的時候走路看看沿路的景色,標緻的景點之外,斑駁的廢屋、詭祕的玩偶、抗議的橫幅。 行過越來越多的村落,發現光鮮背後的荒蕪和激憤也算是標準的香港村莊的風物詩。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資訊

小坑村(Siu Hang Tsuen)總站,位於新界北區粉嶺龍躍頭小坑村停車場,小坑村休憩處側,鄰近小坑新村,為新界專綫小巴56C線的總站。 石廬為兩層高中西合璧的建築,由主樓及附屬建築物組成。 建築物的牆身、露台及石柱充滿著殖民地建築的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托,並以瓦片鋪築。 石廬另一特色是屋內天井及房間的布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 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山花,上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鄧氏會定期舉行祭祖活動,於不同的特定的日子拜祭不同世系的祖先,祭祖之期以立春、清明、重陽、秋分及冬至較為重要,尤以春秋二祭最為重要。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古蹟遊 | 遊走於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然而由於人口穩定,在1991年區議會選舉定為廈村單議席選區後,一直維持至今。 厦村醮會「頭名緣首」按傳統必需在天后娘娘神壇前擲出十勝一寶的筊杯才獲當選,傳聞1964年那屆便用了三日三夜才決出人選。 因建築費用增加,整個活動需花費港幣700萬至800萬元,較十年前的港幣500萬元為多。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旅遊

相傳南宋初年,錦田鄧氏廣東七世祖鄧元亮公救了皇姑趙氏,其後皇姑嫁給其子鄧惟汲。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鄧元亮六世孫鄧季琇(號松嶺)為龍躍頭鄧氏始祖。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建築

2019年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公祠列為法定古蹟,孝悌為仁之本,藉有形之公祠世世代代承傳下去。 路徑的起點位於大潭郊野公園入口(鄰近陽明山莊),最後以大潭灣作結。 沿路鋪砌整齊而且佈滿路標,對於任何年齡及體能程度的途人都沒有難度。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

所以可以這樣計劃行程,先到粉嶺圍遊一會,之後到聯和墟就餐,吃飽後再穿過安樂村遊龍躍頭;當然行程可以倒過來進行亦可。 粉嶺內其實隱藏有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築物,鄉土掌故亦多,加上交通方便,又可以順道到聯和墟吃喝購物,是很寫意的旅遊景點。 新街市於2002年7月1日投入服務,同年9月26日聯和墟停止運作,於居民努力爭取下,得以保存但一直維持空置,現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龍躍頭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與宋朝(960 – 1279年)皇室淵源頗深。 南宋(1127 – 1279年)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1279 – 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

繼續向前右轉穿過水渠,上斜穿過港鐵路軌下面的小隧道,過橋往河的另一邊轉右直行便到梧桐河。 河畔沿路可以看到上水屠房等,大家可以放慢速度感受河畔景色。 粉嶺彭氏於宋朝在粉嶺立村,擁有七百多年曆史,之後更壙大成粉嶺圍,以圍村中的風水魚塘及古炮等最為著名,附近更建有的思德書室及彭氏宗祠。

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為首的鄧族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北宋初。 文物徑路線不長,走完只需半天,就可欣賞到香港的傳統面貌。 政府於1999年開放龍躍頭文物徑,龍躍頭圍村由鄧氏宗族興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現時保存不少典型中式傳統建築,文物徑可以帶大家遊走古蹟之間,訪尋昔日香港早期居民的蹤跡、歷史和生活。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最佳街頭藝術藝廊

由於蓮麻坑曾經屬禁區範圍,所以蓮麻坑一帶的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當地人稱之為「蓮麻」檸檬 lemon)而得名。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村中絕大部份村民姓葉,有少數姓劉、官、冼的村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發展

太平洪朝是新界圍村中很有特色及獨特的傳統節慶,在別的圍村很少見有這種能保留這麼豐富而又傳統的祭祀項目,是很值得一看的。 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通車,粉嶺也設立車站,令粉嶺交通四通八達,直接幫助了粉嶺往後的發展。 1912年, 九港鐵路更興建了一條由粉嶺至沙頭角的窄軌鐵路。 其火車服務一直營運至1928年,到沙頭角公路正式開通為止。 今天,粉嶺更有多條巴士和小巴路線服務區內居民,讓交通變得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