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坑村7大優點

由粉嶺港鐵站起步,經新運路和馬會道走至塘坑村。 沿山徑繼續上走,輕降淺谷後,沿較急斜的山徑東行登上龍山。 由此往東北方向行走(右方小徑可下降至九龍坑老圍附近)。 九龍坑村 跨過東北方的山頭 ,及後循較急斜茂密的東面山徑下降至流水響水塘。 約行20分鐘,山路接上軍車路,來到桔仔山坳,之後轉右沿車路落山。

不過,落到流水響水塘後,接行郊遊徑及軍車路就輕鬆簡單,所以這條路線算是先苦後甜。 最高點九龍坑山 難度6級 [中級路線] 短評一段又接一段的梯級,徐徐地拾級而上,沿途鳥語花香,但掩蓋不了長長的石屎梯級帶來的厭悶感覺。 山上景觀逐漸開揚,可飽覽大埔以及八仙嶺一帶景色。 及後經衛徑前往流水響水塘,欣賞恬靜的湖水山色,最寫意不過。 路線2:約 10 公里 需時路線1及2:約 4 九龍坑村 小時 難度路線1及2:●●●(●為最易,●●●●●為最難) 起點交通路線1及2:巴士路線72X、73X、74X往大埔中心,或75X往富善邨。 終點交通路線1:於鶴藪水塘乘坐52B小巴返回粉嶺火車站。 龍山位於新界粉嶺龍躍頭,高度海拔360米,被視作為風水之地。 山上有不少破舊的戰壕及哨崗,並可連接軍車路通往桔仔山坳。 山頂可飽覽九龍坑山、屏風山、黃嶺及遠處的紅花嶺。

九龍坑村

龍山峰頂景致甚佳,可縱覽華山、九龍坑山、屏風山與大帽山,按此路線行走更可兼賞流水響與鶴藪兩個水塘,但需留意攀降龍山有一定難度。 新界東北,係山脈諸地帶,而九龍坑山,就喺山脈嘅東南角。 九龍坑山,西同南都係平原,喺大埔、林村、大窩到粉嶺、上水嘅平原中,一支獨秀,同大窩另一邊北大刀岃,相對而侍。 而山脈一邊,東北接石坳山、黃嶺、八仙嶺等等,一直指向大鵬灣。

直至同治初年編的《廣東圖說》才見九龍坑村的出現,被劃歸為新安縣九龍司巡檢管轄的七都,同期在意大利和神父(Simeone Volonteri)繪的1866年「新安縣圖」也標記了本村。 在1899年輔政司駱克的接收新界報告中,登記了這村共有130名客籍村民。 在大埔區北,背枕九龍坑山(俗稱雲山)的西北山麓,據說因村後有九條山澗分流而下,故有九龍坑之稱。 落籍荒蕪之地一兩代後,當所有能夠應用的土地及山貨資源皆已耗盡,人丁增長來到極限,除非容許造地,村民為下一代着想,不得不與山下本地人合作,走入正常農地,成為佃農,次身廣府經濟文化圈,出入墟市,改用粵語,勤奮開拓依然。 未幾英國租借新界,新安縣部分成為維城腹地,政府承認客家人地權,提供平等向上流動機會,提供農業輔助,建鄉村小學,提供到市區升中學額,客家人的才華,不再局限在打石、磨刀、織竹器、養豬、打功夫,進至工商文教政治。 圍村婦女紮腳不出閨門,客家女生天足走天下,頭頂半邊天,更是客家族群發展一大優勢。 客家男兒出國拼搏,帶金條歸來,向地主購地建宅,再植根和苗,勝那舊家鄉。 民系之間的分界開始模糊,香港人身分比民系身分更獲認同。

九龍坑村: 九龍坑山 Cloudy Hill

廟宇多年前曾由一名來自禾坑的阿姑主持,懂得中醫學理的她為許多善信開藥解籤,加上盤王有求必應,古廟長年香火鼎盛。 李叔叔說,每年的二月初八與十二月初八都是村中的大日子,為一年作願和還神。 一九六幾年,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在廟外吃客家盆菜的村民足有數十圍,擺到上山仔,「沙頭角、元朗、大埔有好多善信過來。我們吃葷的,盆菜就是鹹菜仔豆腐卜炆豬肉」,仙女誕他們更會整晚在廟裏過夜,載歌載舞。 九龍坑村公所旁邊,是已廢置的九龍坑公立育賢學校,校舍仍在原址保留,香港現已全面禁止使用的石棉瓦仍然鋪砌完好。 沈思好奇村中有否出過秀才,村公所主席李叔叔與陳村長異口同聲:「我們耕田咋!」、「識寫自己個名已經好好喇!」我們同坐在村公所的方形大桌旁,說起前人的遷徙歷史。 九龍坑公立育賢學校–村公所旁邊荒廢的校舍仍然保留原貌,包括現已禁用的石棉瓦。

路線簡介:初段與去鶴藪的路線一樣,先上一大段樓級,在分岔口轉落往鶴藪水塘,但在落到水壩之前,有個T字路口,轉左是往水壩,而轉右則是經鶴藪水塘家樂徑往沙螺洞。 最簡單的方法是原路折返,沿流水響道的馬路行出去,約行15分鐘回到鶴藪道及流水響道的迴旋處,在那裏等待52B小巴。 在非觀賞落羽松的季節,這個位置可能上不到車,因為小巴從鶴藪圍開出,很容易在鶴藪上滿客。 不過,在落羽松變紅的旺季,尤其周末假期,小巴會大量加班,甚至見到有小巴在迴旋處落完所有乘客後,就掉頭回去粉嶺,不入鶴藪。 此路線多為郊野村路,因為不屬郊野公園範圍,因此可合法使用,但需注意及尊重其他道路使用者、當地村民及行山人士。 乘客橫過站旁的行人天橋後則可達九龍坑老圍、九龍坑新圍及九龍坑山等地。 相反,駕車人士則須駛至南華莆經天橋橫越粉嶺公路往九龍坑一帶。

九龍坑村

衛 斯 理 村 李 嘉 誠 護 理 院 對 面 。 綠 寶 村 大 約 位 於 筲 箕 灣 電 車 總 站 以 東 。 澳 貝 龍 村 東 熹 苑 對 上 山 坡 、 近 配 水 庫 。 花 園 村 澳 貝 龍 村 、 成 安 村 、 聖 十 字 架 村 南 面 , 今 東 熹 苑 對 上 山 坡 。 聖 十 字 徑 村 現 東 霖 苑 九龍坑村 、 東 熹 苑 。 富 斗 窟 村 現 耀 東 邨 近 南 康 街 , 一 九 八 七 年 清 拆 。 南 安 坊 村 現 耀 東 邨 近 新 成 街 。 教 民 村 現 東 駿 苑 、 耀 東 村 。 淺 水 碼 頭 村 現 耀 東 邨 近 愛 民 街 。 愛 秩 序 村 現 賽 馬 會 診 所 及 慈 幼 學 校 對 上 山 坡 。

現時在塘坑村配水庫、流水響水塘南端、流水響郊遊徑近標距柱C2207與2207之間,以及九龍坑老圍附近均有小徑可通往龍山峰頂。 山嘅西北部份,劃入咗八仙嶺郊野公園,山頂有牌指示,所以西發射站係郊野公園範圍,而東發射站就唔係。 香港政府亦開咗衞奕信徑,途經九龍坑山頂,頂南係第八段尾,頂北係第九段頭。 山頂可以去唔同地方,西南沿山脊隔火帶,可以去大埔頭,入大埔市區,同東南轉東而行,可入康樂園,轉西,就到大埔南坑。 東行落山,可以到九龍坑老圍、九龍坑新圍同元嶺。 西行,經大埔郊野步行徑,落到山中谷地沙螺洞,東去八仙嶺,或者轉南而行,落到山腳鳳園。 此站是三條繁忙時間路線(九巴74C、271P及273C)的起點,以及一條每天服務的九巴74D線之總站;該等路線車輛會在開出前停泊在和興路「和興村」站等候,待至接近編定時間再駛往此站載客。

九龍坑村: 香港單車路線一覽表(非官方,但合法路線)9

因為一心打算在此定居,錯失了為原村登記的機會,因此今天在新界鄉村登記冊上追查不到。 除了較熱門的西貢外,新界的東北部,包括九龍坑山、新娘潭、八仙嶺、荔枝窩等,也值得一走,而且部份山嶺比西貢的還要高,挑戰性更大。 九龍坑村 難度:★☆☆☆☆ 路線:城門水塘82小巴站➣水壩➣下城門水塘➣大圍 時間:2.5 hours 簡介:在城門峽主壩沿梯級而下,通往下城門水塘,這邊人跡稀少,比較僻靜。

  • )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南部的商貿區,位於牛池灣以西、太子道東以北、啟德明渠以東、彩虹道以南的區域,名稱來源於該地原來的蒲崗村。
  • 路線2:約 10 公里 需時路線1及2:約 4 小時 難度路線1及2:●●●(●為最易,●●●●●為最難) 起點交通路線1及2:巴士路線72X、73X、74X往大埔中心,或75X往富善邨。
  • 流水響未改建成水塘前,是一處水潭,有文獻說,此潭於春夏有飛瀑聲,於秋冬則有琤琮水響,四季皆聞水聲,故有流水響一名。
  • 進內參觀,便可了解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由於修建得宜,家塾於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的優異項目獎。
  • 此路線多為郊野村路,因為不屬郊野公園範圍,因此可合法使用,但需注意及尊重其他道路使用者、當地村民及行山人士。

這座白色大宅位於大埔九龍坑,由於外形獨特,經常成為電視劇集甚至電影的取景場地,亦曾被列為三級古蹟。 現時大宅沒有古蹟評級,亦有人居住,但部分行山人士會專程來到門外,窺視這座大宅。 曾聽山友說帶同小朋友登針山時遇上跑山比賽,在陡峭又狹窄的山路上讓路予跑手造成一定危險。 作為郊野公園的管理單位,漁護署也應該整合每個星期的各項大小賽事讓公眾查閱,方便市民選擇合適的行山或郊遊地點,同時也有助提升遊人和比賽參加者的安全。 九龍坑村 在水塘南端過橋後左走,再右轉沿流水響郊遊徑上行,接衛奕信徑第九後左轉下降,接上鶴藪水塘家樂徑。 在此右轉,及後在分岔路口離開家樂徑右轉(循左方山徑可續走家樂徑返回鶴藪水塘)前往沙羅洞。 接上車道續行,在下一個分岔路口右轉,沿著水泥梯級下走至鳳園完成行程。 1958年9月12日,啟德機場位於九龍灣填海地的13/31跑道啟用,取代舊跑道。 舊跑道一帶其後發展成工業區,開始有商人設廠。

根據區議會選區分界圖,此站所在的一段大窩西支路位於北區與大埔區分界線上,南行站往大埔方向屬於大埔區,而北行站往粉嶺方向則屬於北區。 對遠足愛好者來說,登山頂是榮耀,但登山頂之路極耗體力,初學者若想登上蚺蛇尖或鳳凰山這類「凌絕頂」,就要多登矮山,好好練習。 【明報專訊】大埔九龍坑被綿延的山巒環抱,或因而得名。 位 於 赤 鱲 角 北 面 , 因 海 灣 凹 入 如 布 袋 , 故 得 名 , 村 落 只 有 幾 間 村 屋 。 位 於 今 日 東 涌 映 灣 園 位 置 , 是 昔 日 大 嶼 山 北 面 山 腳 之 下 低 地 , 故 得 名 低 埔 。 低 埔 是 一 條 很 小 村 落 , 只 有 一 間 村 屋 貼 近 山 腳 , 屋 前 尚 有 數 百 呎 田 地 才 到 海 邊 。

從山上望下去 望著鶴藪水塘,即將到達水塘啦。 登上一定的高度, 回望後面, 成條山脊程顯出來, 原來已經走這樣遠的路 ,十分有滿足感。 只可惜這條山路雖然是風景如畫, 但是整條路都是由人工築成樓梯 ,失去了自然山徑的原貎 ,就好似城市的梯級, 唯一不同是這裏四周是自然環境 。 上至山頂, 樹立着「歡迎蒞臨八仙嶺郊野公園」的路標。 我們踏入了八仙嶺郊野公園 ,同時也由衛奕迅徑8段行至9段。

九龍坑村: 九龍仔兒時回憶

相對於新界其他原居民鄉村來說,九龍坑村的立村較遲,約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當時祖輩已落籍新界的村民,有李、陳、彭、徐、王等姓氏,先後遷到這裏。 其中陳氏是從九龍坑村後山的流水響雲山下古村遷來,他們祖籍五華大嶺背,由於雲山下水源和耕地貧瘠,他們再遷現址,與李姓等共建圍村。 英政府改派金文泰接任,金督按兵不動,靜待國民政府,由依循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逆轉為清黨。 果然,在1926年10月,國民政府解除香港封鎖,罷工結束。 因主持的更迭,抑或太平盛世下坊眾無憂無慮,祠廟到了八九十年代,都衰落了。 近年重開,其一幻化金碧輝煌八層高廈,其一保留天然野趣,善信各取所需。 香港村名中最富詩意者,一為春花落,一為雲山下。

74D線投入服務初期更須私牌返回大埔中心報到,然後再抽調巴士到此站開出。 影完相之後回到燒烤場,沿另一邊的樓梯落去,橫過流水橋後到郊遊徑的分岔口。 轉左行可往鶴藪,乘搭52B小巴回粉嶺港鐵站,但山路需要上山,而且擔心多人等車要排隊,所以決定行遠一點,到九龍坑下山,故在分岔口轉右,經過龍山橋,往桔仔山坳行去。 第一個是在大埔頭村附近,沿衛奕信徑第八段上山。 這個方法憑經驗相信是最辛苦的,因為中途有幾個落斜位,在「落咁多,上番咁多」的效應下,上山高度變相增加;相反,最容易(但不是很容易)的方法是從流水響水塘沿流水響郊遊徑,步行至通往九龍坑山的車路,再沿之上山即可到達。 路線2:於太和火車站乘火車離開,或巴士路線64K、71K、72、73、73A、74A、E41。 (E41於太湖花園附近乘坐。) 簡介此路徑經沙螺洞登上約440米高的九龍坑山,並可在山頂以不同角度觀看大埔、粉嶺甚至更遠的馬鞍山,然後可選擇遊覽環境清幽的鶴藪水塘,或取道交通較方便的衛奕信徑第八段(逆走)至太和火車站。 粉嶺站塘坑食水配水庫龍山流水響流水響村路程5.5公里需時2小時40分鐘補給點沒有退出路線經過龍山山頂後有小徑接軍車路往桔仔山坳,然後可選擇向九龍坑村或流水響離開。

九龍坑村: 九龍坑山徑 盡覽大埔環迴美景

流水響未改建成水塘前,是一處水潭,有文獻說,此潭於春夏有飛瀑聲,於秋冬則有琤琮水響,四季皆聞水聲,故有流水響一名。 而今水潭變成水塘,綠樹青山環水,銀光雲影片片。 到帝欣苑右轉至大埔頭徑(於大埔墟南盛街乘21A到此亦可)。 直走便見指示牌(衛奕信徑第八段),沿鋪設美觀的山徑而上。 先左走至沙羅洞村一走,後返回剛才路口直往馬路。 九龍坑村 沿路而走不多久右踏水泥梯級至鳳園(沿馬路亦可不經鳳園直達汀角路,時間相約),再循車路直出汀角路。 前半段上落龍山的並非官方鋪設的行山徑,沿途沒有任何指示牌,路面崎嶇又少樹蔭,所以技術需求給予3.5星,不宜新手嘗試。 上落龍山都幾辛苦,中途沒有補給,行程最高點有371米,所以體力需求亦有3星。

沿住車路不斷上,有的路段還幾斜,沿路不用理會左右的山路路口,跟住車路行即可。 行到車路盡頭,景色豁然開朗,來到九龍坑山頂,可以望到整個大埔的景色。 之後就沿石屎樓級下山,在蜿蜒的山脊上行走,論景色開揚,這條路線遠勝之前3條。 離開山徑,接上馬路,漸漸見到大埔工業邨及吐露港的景色,不久,馬路右邊就有一條石屎樓級落鳳園,途中會經過很多村民的墓穴。 落到底,就是屋苑嵐山,沿馬路行出去,很快就到小巴站,有兩條路線,分別是往大埔中心及港鐵站。 路線簡介:在水塘旁,有條上樓級不盡的山路,路口有個牌坊寫住「流水響郊遊徑」,這正是往鶴藪方向的山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