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dges street hong kong詳細攻略

於1918年落成啟用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樓高六層,糅合了美國芝加哥建築風格及中式圓瓦、紅磚牆等建築元素,是中西融合建築的好例子。 電影《歲月神偷》曾在永利街取景,2010年公映後引起大眾關注該區的舊建築。 最後市建局放棄重建永利街,必列啫士街街市亦於2011年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供非牟利機構申請活化。 結果由新聞教育基金取得,籌辦「香港新聞博覽館」,介紹香港開埠以來新聞媒體的發展過程,預料今年底開幕。

戰後政府在必列啫士街2號公理會佈道所舊址興建室內街市,樓高兩層,1953年落成,設計屬當時流行的包浩斯風格。 一樓部分空間於1969年闢作室內遊樂場,並加建兩條橋接駁後方的永利街。 ,簡稱必街)是位於香港上環的一條街道,全長330米,單線雙向行車,東端與士丹頓街及城皇街交匯,西至四方街與居賢坊之交匯點止。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必列者士街的西端有一道樓梯,跟太平山街交接,所以行車道至此成為堀頭路,駕車人士必須駛回鴨巴甸街,才可以回到荷李活道。 但見老師搖頭擺腦朗誦國文,一眾頑童卻忙於分發飽點,傳遞找續,一邊扮老師搖頭晃腦,一邊瞇著眼睛品嚐熱騰騰點心。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除午、晚膳外,亦有早茶供應,火腿煎蛋、咖啡奶茶、普洱壽眉、山竹牛肉、鶉蛋燒賣、雞扎、义燒包,甚至雞球大包均有,款式不少,中西合壁。 話說於一九六零年的青年會六十周年大慶,董事會倡議「四大建設」以茲紀念,四大建設為分別擴建市區會所、青年會中學、青年體育訓練場館及青年會大廈。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其中青年會中學(青中)就是將會所對面原有的小學校舍拆卸,重新建成一幢樓高八層的新校。 戰時學校停課,1946年開辦初中,讓小學畢業生可以繼續升學。 1960年青年會董事會決定重建校舍,發展為完全中學,以應付學位不足問題。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歷史

1966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將總部遷往九龍,原有的會所改稱必列者士街會所,繼續用作青少年活動中心。 外觀結構未有隨歲月而改變,外牆仍見「基督教青年會」六個中文字,展示20世紀初流行的美術字體。 只是禮堂在1995年改為「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外人不能隨意入內。 舊校舍於2004年關閉,其後給予國際學校Island Christian Academy使用。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1908年在德輔道中開辦漢文學校,是最早面向民眾的中文學校之一。 1913年租用樓梯街公理堂樓下作為校舍,1918年遷入必列啫士街51號的會所,翌年轉至會所對面的青年會學生宿舍(必列啫士街70號)上課,更名「青年會日校」,1931年成為六年制小學。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必列啫士街(現稱必列者士街)是上環一條介乎城皇街與水池巷之間的街道,以署理律政司必列啫士(William Thomas Bridges)為名。 街道不長,現擁有兩座歷史建築,最古老的一座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為昔日華人主要的文化康樂活動場所。 貫穿必列啫士街的樓梯街,連接皇后大道中和半山堅道,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為市民上落上環半山帶來方便,因此樓梯街兩旁興建了不少重要建築。

期間當然不忙扮鬼臉,不少女同學都被逗得大樂竊笑,卻鮮有「同流合污」的膽子! 其實她們也有參與傳遞飽子和協助找續,一旦東窗事發,恐怕也難以脫離「協助及教唆」罪名。 攀繩更刺激了,有條頗粗的繩纜由健身室天花一直垂到地面,下面鋪上厚墊,我們在老師指導下沿繩子手腳並用往上爬,一直爬到天花(約兩層半至三層樓高度),再慢慢爬回地面。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由於繩子夠粗,比較容易利用雙腳合攏夾緊繩索,無須單靠手力攀爬,減低上攀難度。 雖如此,要攀到那麼高,還是需要相當膽色,因此沒有太多同學敢碰這玩意。 美國公理會的喜嘉理牧師(Charles Robert Hager)於1883年來港,得溫清溪、宋梓榮等人相助,在必列啫士街2號租地設立佈道所和書館。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香港新聞博物館 Hong Kong News Expo W Hong Kong Island

同年年底拆卸必列啫士街70號的舊校舍,連同政府撥出毗鄰空地,1961年建成八層高的新校舍,定名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猶記起社署當年批准將必列者士街會所,由原來的青少年中心改建成弱能人士宿舍及工場,當中的過程中可謂苦樂與共,令人非常難忘! 除了吸引不同團體來取景及拍照,也會有遊客對會所的歷史很有興趣。 曾經遇過一些本地及外國遊客、建築師等到此詢問會所的歷史、架構及規模,同工們都會十分樂意給他們講解。 有些更會要求到會所其他地方參觀,例如魯迅曾演講的大禮堂、香港首個室內運動場及懸空鑊形跑道等等。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但這些地方受到資源重新調配,現成為必愛之家庇護工場,所以謝絕訪客,未能讓他們參觀。 電視台及電影公司取景的地方,當然也吸引了一群「私影」的愛好者。 必列者士街會所大門鐵閘、黑色圍欄,還有建築物兩旁的走火樓梯最為熱門。 獨特的建築設計配上古色古香的味道,令他們不惜以身犯險攀欄越牆,幸好會所的同工一眼關七,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Easter Weekend Eats: La Rambla, Pici, The Peninsula Hong Kong and more – Lifestyle Asia Hong Kong

Easter Weekend Eats: La Rambla, Pici, The Peninsula Hong Kong and more.

Posted: Thu, 14 Apr 2022 07:00:00 GMT [source]

1901年公理會遷往必列啫士街與樓梯街交界,1912年易名「中華公理會」,1919年加入中華基督教會。 1951年公理堂在銅鑼灣禮頓道興建新堂,舊址供廣州遷來的美華中學使用,至1960年代結束。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前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校舍,經翻修後,現在是國際學校Island Christian Academy的校舍。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香港新聞博物館 Hong Kong News Expo

其實,會所轉營是必然階段,能夠將百年古蹟活化,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讓社會弱勢得到支援及一個溫暖的家,實為十分有智慧的做法。 期望必列者士街會所在主的帶下,與香港市民一同成長、進步,繼續為大眾提供貼心的服務。 在青年會服務40年間,見證着必愛之家的宿舍和工場成立,回想起當年與同事們的努力和付出,看到每一位受助者在必愛之家愉快工作和成長,實為我的工作生涯添上無限色彩。 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設施中,最令人津津樂道者,可能就是在健身室那條懸空的環型跑道,不止環型,更在轉彎位呈鑊型弧度,讓跑到彎位時身體可以微微傾側(有點類似現代的鑊型單車場),抵消外傾的離心力,以當年的標準來算,是十分先進前衛的。 於是,會所的禮堂和健身房搖身一變成為「兩大劏場」(原來不是近年才有),將禮堂和健身房用幾塊簡陋的屏風分隔成多個課室,供師生臨時上課。 舞台化身成校務處和教員室,老師坐在台上俯視群「生」,居高臨下,的確「高人一等」,倒符合聖經所言︰「學生不能高過先生……」(馬太福音10章24節)。

  • 它最顯著地建築特徵包括不對稱的正立面以及主要入口旁內凹的氣窗。
  • 必列者士街會所於2009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至2018年更成立100周年。
  • 猶記起社署當年批准將必列者士街會所,由原來的青少年中心改建成弱能人士宿舍及工場,當中的過程中可謂苦樂與共,令人非常難忘!

另外會所大樓也不是華人設計,而是出自芝加哥建築師樓Shattuck and Hussey的手筆。 紅磚綠瓦,走火鋼梯置於建築物外部,具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大樓擁有多個香港之最,包括第一間華人會堂,設有第一座室內游泳池及第一條懸空鑊形跑道,並有室內運動場、餐廳和宿舍等,一應俱全。 必列者士街會所於2009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至2018年更成立100周年。 這幢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加上其獨特的紅磚牆外觀,吸引許多不同類型的訪客到此參觀。 我在必列者士街會所工作了兩年亦遇上不少趣事,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 會所禮堂曾是舉辦文化活動的熱門場所,1922年在此舉行反對蓄婢會成立大會,1923年舉行節儉運動會,1925年舉行青年會美術展覽會。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來不及上課前吃早餐的同學,餐廳更會為他們打開「方便之門」。 辦法是由一兩個「敢死隊員」(通常都是自告奮勇、必定是男生),乘小息甚至轉堂空檔時間,一縷煙潛出校園,奔到對面的青年會餐廳買早點,通常是义燒包、雞包一類。 餐廳職員也看準商機,曉得熟客品味,也明白分秒必爭的道理,早將飽點袋好,待跑腿一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消三秒,瞬間完成交易。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有著各式各樣的人到訪,令必列者士街會所增添了不少人氣,其歷史價值也成為中上環地區的地標,相信日後也會吸引不同人士前來參觀,欣賞這裡的獨特色彩。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最矚目的是1927年中國近代作家魯迅應邀來港,在此舉行了兩場演講,講題是〈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對新文化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36年香港第一次集體婚禮亦在此舉辦,目的是提倡節儉婚嫁。 必列啫士街街市是香港現存最重要的二十世紀中期現代建築實例之一。 街市於1953年開幕,容納近60個鮮魚、肉類、水果及蔬菜攤檔。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作為戰後第一個同類型街市,該建築物迅速成為香港最具活力的城市建築空間之一。 它最顯著地建築特徵包括不對稱的正立面以及主要入口旁內凹的氣窗。 橫跨沿整個建築立面的橫向排列長窗帶有混凝土遮陽板,讓自然光線透入室內。 建築物的外部形式以清晰展示其效率化、功能性以及理性的設計原則。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香港新聞博物館 Hong Kong News Expo In Hong Kong Island

巴比倫「空中花園」位列世界七大奇蹟;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亦不遑多讓,也有「空中校長室」,雖不能列入奇蹟,卻可成為趣談,佔會史一席。 平常人接觸電視藝員及電影明星往往只在螢光幕裡,而我,走到必列者士街會所外圍就可以了。 bridges street hong kong 他們經常以會所的紅磚牆做拍攝背景,我們會所的同工更以VIP的位置觀看他們整個拍攝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