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三圈詳細懶人包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港深兩地的「雙城三圈」空間概念,表示兩地由西至東,7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有條件跨越后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而相互連接,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特首林鄭月娥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最大一個亮點,就是對香港與深圳發展作出新的規劃,推出「雙城」:香港與深圳;「三圈」:優質發展圈、緊密互動圈、生態康樂旅遊圈。 這種「跨地域」式的發展規劃,是回歸以來的首次,反映了特區政府的思維上的轉變,說明現屆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充分認識到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性。 一方面在政府內部能否準確把握中央方針政策,另一方面在於能否有力衝破利益藩籬,以及能否盡可能加快步伐。 今日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提及將構建面積達 300 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

  • 去過香港的人都知道,維港摩天大樓林立,九龍商業區人流摩肩接踵,但在靠近深圳的香港北部,卻是大片的荒山林地,未納入開發範圍。
  • 行政長官早前發表本屆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筆者樂見特區政府為青年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 香港政府希望未來香港能夠形成「維港都會區」和「北部都會區」,各有特色、各有擅長、並駕齊驅的經濟發展新局面。
  • 我期盼在完善選舉制度後,更多有抱負、有能力、有擔當的愛國愛港人士願意加入管治團隊,接受挑戰,為香港、為國家作出貢獻。
  • 林鄭月娥表示,前海擴區方案以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為目標,將為香港專業服務帶來大量機遇。
  •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十日在國會作證表示,中國大陸積極建軍意圖擋住美國干預接管台灣,從現在起到二○三○年之間是關鍵、急迫…

「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她指出,「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原則之一,就是優化、增強及添加跨境連接的交通基建及通關安排,以構建港深一小時通勤網絡為目標,擴大港深的連接面。 同時,本屆政府提倡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式,藉此為有關地區創造更多發展機遇,亦帶動鄰近一帶土地的用途更為高效。

雙城三圈: 港深西部鐵路

至於濕地和濕地緩衝區的發展事宜則會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處理。 另外,《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善用落馬洲管製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用地規劃,將增加合共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以構建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產業群聚效應。 根據發展規劃,香港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占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有6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區內擁有多達7個跨境陸路口岸。 雙城三圈 研究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設置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上水北及文錦渡一帶的發展潛力,建設商住發展的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為港深緊密互動圈內的發展區居民提供更便利的轉乘交通,吸引居民選擇跨境就業。

雙城三圈

“雙城三圈”覆蓋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境內城市建設資源正在高速彙集並仍擁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 將與香港共同發展河套的福田區,則被定位是深圳行政、文化、金融、商務和國際交往中心,未來5年重點佈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環中心公園活力圈。 我們必須從這個高度和視角,來思考及回答這個對香港影響深遠的問題,以至我們能善用土地資源,回應市民的住屋、生活和就業需要,本港的經濟和產業的發展,以及企業的經營、群聚和相關配套等。 香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是金融服務,它將在現時的重點地域—維港都會區繼續發展;新的經濟引擎是創新科技,將重點布置在北部都會區。 這個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圖一),將更有效配置珍貴的土地和人才資源,引領相關的基建、設施和服務配套,營造更便捷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這考量其實也包含了上屆政府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期間,諮詢公眾所得的意見。 林鄭月娥說,「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她亦稱,香港、深圳由西至東建設7個陸路口岸及相連交通基建,跨越后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連接,形成「」空間格局。

雙城三圈: 北部都會區置業良機

規劃亦是取其毗鄰深圳的優勢,由西至東形成包含7個跨境口岸在內的經濟帶,主力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正是回應「十四五」規劃中香港的定位。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2021年施政報告中表示,將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 這個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 在「雙城三圈」戰略布局下,深港進一步深化共生發展,大鵬新區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大鵬新區有約佔深圳二分之一的海岸線和四分之一的海域面積,深圳56個沙灘中的有54個、10座獨立山峰中的4座在大鵬,眾多綿延神秘的山林和優美的沙灘,是遊客們登山穿越、觀海親海的首選之地。 在北部都會區構建「雙城三圈」空間格局中,深圳大鵬位處「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旅遊資源炙手可熱。 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主要包括香港的蓮麻坑、沙頭角、沙頭角海、吉澳海/印洲塘、沿岸村落和其他外島,以及深圳的沙頭角、鹽田和大鵬半島。 隨着「雙城三圈」概念的提出,大鵬新區將發揮與香港海域相連的區位優勢、生態環境優勢、人文資源優勢和產業後發優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香港一直以來的交通運輸政策是以鐵路為公共運輸系統的骨幹,並輔以巴士及其他模式的公共交通工具。 雖然發展策略建議落實上述鐵路項目以帶動有關地區發展,但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在北部都會區內亦有其必要的角色。

雙城三圈

當局亦會驗證防疫措施與應急安排,為住宿經營者和旅行社制定指引。 早前有報道指,日本政府已開始調整抗疫措施,觀察日本黃金週(4月29日至5月5日)後約兩週的疫情狀況,並先批准這項允許旅行社舉辦小型旅行團的計劃,然後再逐步開放。 據報道,昨日(5月17日),日本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6903例,新增死亡病例39例。 雙城三圈 除了新界房價與深圳中心區相當之外,港島、九龍房價均遠遠超過北上深。 這一局面,不僅導致香港在發展高新產業方面受限於土地空間,而且在可開發土地緊缺之下,導致房價長期處於高位,許多居民只能住在不到10平方的”劏房”里。 不過,在彭堅看來,北部都會區計劃非常宏偉,將是解決香港住房、就業問題的一個現實方案。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港深兩地的「雙城三圈」空間概念,表示兩地由西至東,7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 「雙城」是指香港和深圳;「三圈」是指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及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據林鄭月娥介紹,“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雙城」意指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雙城發展將以運輸基建先行,未來會興建港深西部鐵路;東鐵線則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內地設立「一地兩檢」口岸。 雙城三圈 施政報告中用了一個章節講述,面積3萬公頃、相當於30個灣仔大小的新界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最大的規劃藍圖。

雙城三圈: 科技

相關概念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 此外,「北部都會區」計劃不但連接港深,更打通香港的縱橫經濟紐帶。 他指,香港南部的維港都會區是多年來行之有效的金融科技基地;而中部的元朗、大埔、將軍澳等地是先進工業區,未來北部創科、中部再工業化、南部金融,三大陣地連通將構建一條世界級的創科走廊。 「南至北的創科走廊與東至西的『北都』一縱一橫,並駕齊驅,互相輝映,推動香港未來發展,強化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未來產業建設成熟後,可形成「香港研究、灣區開發、國家市場、國際融資」的四步產業鏈條,將科研實力轉化為市場價值。 雙城三圈 10月6日,林鄭月娥發表其任期內第五份《施政報告》時提出,特區政府將在新界北構建占地300平方公里宜居宜業宜遊的北部都會區,滿足香港居民居住需求的同時,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特區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佈局。

工聯會成員鄧家彪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只有2000個名額,但有超過20000個申請,顯示計劃是受歡迎的。 被問到青年選擇北上發展的誘因,莫家豪表示他曾做過研究,指18-35歲青年的關注點落在生活習慣和對灣區的了解程度上,當在這些位置上與期望有落差時,就會降低青年北上發展意欲。 鄧家彪亦有提到類似觀點,指香港教育上未有建立與內地交流的系統,青年不了解中國文化和不習慣與內地交流會降低北上發展意欲。 香港和深圳,都是中国一线城市,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一个是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科创中心,二者联手, 雙城三圈 必将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都市圈。 林郑月娥强调,“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根据《施政报告》,香港已经在北部都会区规划了35万个住宅单位,未来将额外再增加600公顷的土地用作住宅和产业用途。

10月6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宣读2021年《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 我們十分期待特區政府能盡快落實施政報告中提及的措施,特別是針對青年發展的部分,協助發展我們社會未來的棟樑。 她坦言,近年因議會泛政治化,和激進“反政府”人士刻意製造對立、對抗,令城市規劃工作舉步維艱,嚴重窒礙經濟社會發展,衍生了突出的民生問題。 首先,這類「跨越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對於特區公務員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並非他們所熟悉的。 雙城三圈 即便他們內心認同擁護這一方向,但到具體推進之時又會遇到各種前所未見的問題,對他們會是一個考驗。 最為關鍵的是,必須準確理解中央的方針政策,尤其是涉及區域性規劃的政策,以免落實其間走偏、走樣,與發展宗旨背道而馳。 如今,在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歷史大趨勢里,香港終於一改此前的規劃思路,主動與深圳融合,且針對利益者動手,這是具有突破性的。

近年更因議會泛政治化,和激進「反政府」人士刻意製造對立、對抗,令城市規劃工作舉步維艱,嚴重窒礙經濟社會發展,衍生了突出的民生問題。 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特區選舉制度的完善,香港已由亂轉治,並迎來可聚焦經濟的新局面,特區政府應展示高瞻遠矚的魄力,積極為香港規劃未來。 (丙)解決土地房屋供應短缺問題:土地供應不足一直制約了香港的商業、社會和民生服務的發展,居住環境狹窄及樓價高企更是最尖銳的矛盾。 透過釋放出更多可善用的土地作發展和居住用途,是緩解住房難、樓價貴的關鍵之一。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及其帶來理順其他地區土地用途的機會,將可為未來20年的土地需求提供重要的供應方案。 港深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能跨越「兩灣一河」(深圳灣、大鵬灣、深圳河)而相互連接,已經形成了「」的空間格局。 林鄭月娥又説,部分政府設施將遷至「北部都會區」,並「建議」下屆政府設立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 她預計,「北部都會區」將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到現時政治氣候大不同,將著力謀劃未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