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轉讓印花稅懶人包

但當然,如果「額外印花稅」是由業主支付,而繳付金額又屬於「業務開支」,在報稅時可當作開支扣除後才被政府徵稅。 假如你在2012年11月1日簽署了「臨時買賣合約」,購入一層200萬元住宅物業,之後在2012年11月13日簽定了「正式買賣賣合約」,並在2012年12月15日正式簽署「轉讓契約」收樓。 如果你在2013年10月1日以600萬元沽出,你所需要繳付的「額外印花稅」就是「600萬元X15%」,相當於90萬元。 原因是你會跌入「2012年10月27日之後購入」中「超過6個月-不超過12個月」的範圍內,故需要按成交價徵收15%的稅項。 物業轉讓印花稅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操作之下,要向銀行申請按揭是有相當的難度,原因在於當中處理的文件及法律問題會比較複雜,所以一般都是由買家先準備足夠資金 full pay,之後再為物業申請貸款。 或者,有另一做法是先向銀行申請利率較高的過渡性貸款,在物業成交之後再將貸款轉為按揭。 如果為首置人士置業(即置業時未持有任何物業),則可以按「第二標準」稅率繳交印花稅即可,屬於較為優惠的稅率,以「分段式」計算。

由1999年4月1日開始,物業轉讓印花稅將根據代價款額或價值的確實金額計算,而非用以往調高至最接近的$100後才計算的方式。 公司名義購入的,有不少是工商物業,有不少老闆特別是Startup,為了慳錢會選擇租舖。 物業轉讓印花稅 想了解租舖的程序及注意事項,可以參考創業租舖程序+10大注意事項(附免費租約範本參考!)。 然而,有一個稅項則是作為公司買家必要付的,就是買家印花稅(Buyer Stamp Duty)。

按揭融資:銀行在按揭貸款批核方面一向審慎,當中的批核準則包括供款人的整體財務實力,尤其對於年紀較大或本身持有多個物業的買家會更為嚴謹。 因此,丈夫可能需要成為妻子的按揭擔保人,而銀行也會綜合夫婦二人的財務能力去評估風險。 誠然,一個家庭實不應承受超過本身能合理負擔的債務,入市前宜妥善評估融資風險。 物業轉讓印花稅 以聯名或個人名義持有物業的人士,可透過內部轉讓(出售)的方式,將持有物業的業權轉名給近親,例如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子女等。 「近親」的關係容許他們在業權轉讓時,豁免15%的買家印花稅,而只是按一般的物業印花稅繳稅。

  • 如上面所講,這種操作之下的買賣,交易的只是公司股權,而不是直接物業買賣的話,就不必繳付買賣物業所需要的從價印花稅,而只需要繳付股權轉換的印花稅。
  • 這是由於住宅物業是由近親(即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和姊妹)共同購入,他們在香港均沒有擁有任何其他住宅物業,而其中一人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合乎有關資格。
  • 有關計算方法,有部份律師樓會以先全個樓價計算印花稅,再按比例(即指賣出的業權百分比)向買方收取﹔亦有部份律師樓會先按比例(指賣出的業權百分比)來計算樓價再從而計出印花稅。
  • 故此,一般而言,想將物業轉讓子女等直系親屬,其中一種較正常做法是用「轉讓契」轉讓單位,形式與平時一般物業買賣無異。
  • 公司名義購入的,有不少是工商物業,有不少老闆特別是Startup,為了慳錢會選擇租舖。

然而,當夫婦於若干年後累積一定資金並打算再置業時,近年不少人先會以近親轉讓(甩名)方式,將物業業權轉至其中一方,好讓另一方回復首置身份才置業。 以一對夫婦聯名購入600萬元物業為例,雙方各持一半業權,如丈夫轉讓一半業權給妻子,妻子只需繳交600萬元x50%x1.5%=4.5萬元的「從價印花稅(AVD)」。 物業轉讓印花稅 印花稅包括從價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一般都會由買家支付,不過額外印花稅就視乎買賣雙方如何處理,可以一方全部負責、各佔一半或者九一分。 如果買家購買的是一手樓花,發展商偶然會提供代付印花稅優惠給買家。

一般買賣律師費視乎樓價,不過費用平均約$7000-$15000。 當擁有一層物業之後,時機成熟時,業主就可能會打算再次入市作投資,而甩名就是最快可以重獲首置身份的方法。 如果本身按揭由丈夫供,妻子無入息,透過延遲簽署正式買賣合約,丈夫可繼續供按揭,直至妻子有穩定入息後,才正式完成轉名手續。 你可委託按揭轉介或相熟的銀行按揭專員,為你向銀行爭取使用最低估值。 不過,業主須留意,假設按揭成數不變,拉低物業估值會令按揭貸款額下調。 買樓要繳付印花稅,樓宇轉名亦一樣,交多少稅款,主要視乎物業售價或價值。

物業轉讓印花稅: 壓力測試所須月入 假設加息三厘

其中一人先把其比例的業權轉讓給近親;沒有持有任何物業回復首置客身份後,再買入住宅單位。 電子印花服務經由「香港政府一站通」提供,你可於網上遞交申請、繳付印花稅及列印印花證明書。 律師樓會準備買賣合約給他們簽署,當他們簽完買賣合約後,當所有文件簽妥,律師樓會把買賣合約及樓契送到稅務局打釐印,並把所有文件送到土地註冊處登記註冊,整個過程約為30天。 所以,在作出任何物業相關的投資時,必先了解清楚當中涉及的款項,好好計算才不致失預算。

物業轉讓印花稅

個人擁有的物業業權在其業主去世後,或牽涉到長期的遺囑認證程序,尤其是當他們未有更新遺囑時,恐導致更為繁瑣的法庭程序,甚至引發家庭之間潛在的法律衝突。 2019年9月20日 – 雖然近日香港樓市受到不確定因素打擊(本地政治事件及貿易戰因素等),但影響並非如一些報道描述得那麼嚴重。 今年8月住宅物業銷售數字按月下跌15%,較去年同期亦低約15%。 不過,期內交投量較去年第三季的每月平均水平大增60%,反映市場對樓市仍然有信心,並正尋找入市時機。 物業轉讓印花稅 事源2016年政府推行更大力度的遏抑樓價政策,在「雙倍印花稅」之上更劃一徵收「15%從價印花稅」,因而衍生「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2013年,港府為防樓價過熱而推行的新稅項,直接將從價印花稅稅項加徵一倍,因而得名。 時至2020年11月,因應非住宅物業成交量回落,該年施政報告宣佈撤銷非住宅的雙倍印花稅。

買家印花稅原本是針對海外買家以及公司客戶的稅項,稅率是物業價格的 15%。 以上面的同一個例子換算,$800 萬樓價的物業,買家印花稅就是 $120萬,比起個人的印花稅高出四倍,變相未必有賺,更可能會倒過來蝕底。 上文雖然有提及過用公司名義買樓可以省下一大部分的從價印花稅,但實際上,在香港買樓也有其他類型的印花稅要支付。 當公司擁有物業之後,你當然可以直接入住,甚至是不用將物業轉到自己的名下。 物業轉讓印花稅 不過,另一方面,你亦可以選擇將整間公司買下,即是連同物業一起轉移到自己的名下。 這種操作,技術上即是變為「購買一家持有物業的公司」,而並非直接購買物業本身。 為了應對過去樓價高企的狀況,政府將從價印花稅的應用對象劃分為「首置」及「非首置」,兩者所需要繳付的印花稅水平並不相同。

「買家印花稅」是按物業交易的代價款額或物業市值(以較高者為準),以15%的稅率計算 。 但如果該物業有「按揭」在身,則除了上述程序外,還需要辦理「還舊按新」之手續,「還舊按新」之意思即是以一個人名義(新業主)重新申請新按揭,得到貸款後便可贖回舊有的按揭。 屆時律師樓除了要做買賣合約及樓契外,亦要多做兩份文件,分別為贖樓契 物業轉讓印花稅 (Discharge / Release)及新按揭契 ,而整個過程約為45天。 取得住宅物業的時間例子2010 年 11 月 20 日或之後取得,並在24 個月或以內,以確認人身分轉售(俗稱「摸售」)的住宅物業交易。 如物業是在2010 年 11月 20 日至 2012 年10 月26日期間取得。

請在印花稅署櫃位遞交申請,並提交文書正本及所需證明文件。 此網站提供簡易的印花稅計算機,為讀者計算物業轉讓文書(即住宅物業買賣協議和非住宅物業樓契)及租約的應繳印花稅。 讀者只需輸入物業轉讓代價;應繳印花稅金額會自動顯示在螢幕上。 「送讓契」即是饋贈單位,是指業主以$0成交價,將物業贈予買家。 不少人以為買賣印花稅是按樓價成交額去評估,因此$0成交價的「送契價」便不需要交買賣印花稅。 事實上,稅局面對「送契樓」仍然會按律師樓或稅局的估價徵稅,故用「送讓契」來避稅是不可行的。 物業轉讓印花稅 以公司轉讓方式買賣物業,從而節省印花稅費,在2010年辣招推出之前已存在。 即使與舊的從價印花稅比較,以公司轉讓方式買賣物業,印花稅支出也便宜一大截。 不過,所謂「慳稅」其實有一定前提,由於實行上有一定難度,因此眾所周知的慳稅招式也難以普及。 早年不少夫婦以聯名方式置業,除了更易通過入息要求外,雙方亦有「名份」更具保障。

物業轉讓印花稅: 「買家印花稅」(buyer Stamp Duty, Bsd)

MoneyHero網站顯示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資訊僅供參考,並非提供建議。 貸款產品比較頁面顯示的實際年利率及每月還款額是根據閣下所輸入的資料而作出之估算。 考慮申請產品前,我們建議你查閱產品之官方條款及細則。 購買新的住宅物業後6個月內出售原有唯一的住宅物業,可獲退稅,但不能完全退回新物業價值15%的稅金,因新物業亦需按繳付第二標準稅率下的稅金,故只能退回稅金相差之金額。

反觀如果買家選擇遲一天才售出物業,即在2012年11月21日才售出物業,他剛好超出了「24個月內」範圍,也就不用繳交額外印花稅。 然而,雖然措施成功擊退炒家,但卻同時令自住業主擔心沽貨後再入市時,需要受制於額外印花稅期限,而更不敢輕舉妄動沽貨,大大削弱了市場的流動性。 由於當時政府錯判形勢,認為市場尚有炒風,故在2012年10月進一步加辣,對持有物業時間的要求及稅項進一步上調,「額外印花稅」期限拉長至三年,稅率也同步上升。 計算方法是用「物業交易價格或市值」乘以「稅率」來釐定。 措施推出後,不少昔日加入短炒的炒家都決定不再入市,部份則表示購入物業會作中長線持有,故很短時間內「摸貨」已絕跡。 家庭成員或朋友間用分權共有方式持有相應比例的業權。

物業轉讓印花稅: 香港證券的轉讓

但假若黃先生是和太太聯名持有該 1000 萬元的物業, 他可以先將自己的業權轉給黃太太, 即甩名, 黃太太便能重新按新的按揭成數來做按揭以套現. 本來按揭保險計劃是不接受 “轉按” 或 “加按”的, 舉個例說, 黃先生本身以 6 成按揭購入了一個 物業轉讓印花稅 1000 萬的單位, 現在正在供款, 他是不可以透過轉按或加按來套現的. 注意:本文中引用的例子僅供參考,不會就其準確性作出任何陳述或保證。 遺產規劃:當物業聯名契約的其中一名業主去世,業權會自動轉移到另一方手上。

但為何不是每個人(有能力持有多於一個物業的買家)都這樣做? 雖然這種做法有顯著效益,但仍須留意潛在的風險。 物業轉讓印花稅 【新盤按揭】屯門海皇路2期入場費567.8萬起 付款計劃邊個抵?

有關計算方法,有部份律師樓會以先全個樓價計算印花稅,再按比例(即指賣出的業權百分比)向買方收取﹔亦有部份律師樓會先按比例(指賣出的業權百分比)來計算樓價再從而計出印花稅。 另外,轉名例如夫妻轉名後有需要為買方申請銀行按揭的話亦不能將轉讓價壓得太低因為銀行有機會拒絕該按揭申請。 我們建議先向相熟按揭顧問幫你為物業向銀行估價。 找出估價最低的銀行後以該價訂立為買賣價後再向該行申請按揭。 也有些銀行接受以市價8-9折作為內部轉讓買賣價,不過同樣建議先問清楚顧問避免撞板。 對於大部分香港人,物業投資一直以來係在眾多投資產品裡面屬最受歡迎之一。

完成業權轉讓(「除名」)之後,該人士就可恢復首置身分,若之後再買物業,可節省高達15%的「辣招」稅。 至於繳付了「額外印花稅」後,又是否代表可不用交「利得稅」呢? 在香港,純粹買樓獲利是不用被政府徵稅的,「利得稅」只是公司業務賺錢所繳交的稅項。 因此,如果物業涉及公司業務賺錢,買家就需要繳付「利得稅」。 但這並不代表公司不用交「額外印花稅」,兩者是分開獨立處理的。

物業轉讓印花稅: 豁免「額外印花稅」

雙方的法律團隊和會計師團隊不斷來回交手,排除該公司隱藏債務和訴訟的可能性。 即使最後有可行的法律意見和核數師報告(audit report),也有風險是公司原來是歸屬一份信託。 一紙信託書就可以證明該物業並不是屬於該有限公司,而是信託“包住”左。 信託的法律地位超然,你看下梅媽(梅艷芳母親和信託人HSBC的官司)就知。 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帶起全球的稅務申報及銀行業對離岸公司的開戶難問題後,離岸公司持有物業的目的也由隱蔽財產變為慳物業交易稅。 關於近親物業轉名或除名的印花稅以及注意事項,我們都寫了很多文章,今次我們探討如非近親轉名,印花稅是怎樣計算以及有沒有慳稅的辦法。 物業轉讓印花稅 假使你和配偶聯名持有單位,你可先將業權轉讓至另一半(即「甩名」),你的另一半可以採用新按揭成數重做按揭,以達致套現。 不過,如果單位本身由你全權擁有,就不能用近親轉讓的方法去轉按或加按套現了。 如果你本身擁有一個住宅物業,想再買入多一個,作投資或收租之用,你就要繳付「從價印花稅」當中較高的稅率,為樓價的 15%。 舉例,如果丈夫在2012年10月27日後,作價300萬元購入一層住宅物業。

如果以秘書服務公司作董事及秘書,又用海外公司,好像英屬處女島(B.V.I)、曼島、 開曼群島等的公司作股東的話,其他人就很難發現物業的實質擁有人究竟是誰。 近親轉讓可巧妙繞過高印花稅率,節省買第二層樓的成本,達致買樓收租的目的。 各區租務市場表現不一,建議多比較不同地段,即上千居搜尋全港筍盤。 很多時,我們購買物業,未必是純粹由一個人持有,而可能由多於一名業權持有,你可能會用「聯權共有」,或「分權共有」的方法持有。 物業轉讓印花稅 電子印花服務是另一種為文件加蓋印花的方法,客戶可於網上列印印花證明書並夾附於文件上。 服務包括:稅務/會計服務、秘書服務、離岸公司成立、人力資源流程外判、收購合併與融資顧問服務等。 服務簡介成立自2013年,服務超過2000間中小企,對開公司、會計報稅等有豐富經驗。 毅思會計提供一站式專業會計報稅服務,客戶業務涵蓋多個行業。

但她先成立一家公司,再用公司買樓的話,就要支付兩種印花稅共樓價30%。 相反,如果是一般物業買賣,買家是未持有物業的香港永久居民,樓價1000萬元物業,從價印花稅為37.5萬元。 如買家是已持有物業的永久居民,從價印花稅為150萬元。 如買家不是香港永久居民,1000萬元單位的從價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共300萬元。 如果賣方持有物業不足3年,交易更需支付額外印花稅,稅率為賣價10-20%,視乎持有時間而定。 此外,於正常情況下,購入物業後3年或以內轉售或轉讓該物業,須繳付10至20%的「額外印花稅(SSD)」。 物業轉讓印花稅 但以近親轉讓方式轉讓業權,則可豁免繳付此印花稅。 但要注意,轉名後若想再出售其物業,則需要等3年後才不用繳付額外印花稅。 對於有意在香港置業的人來說,將物業內部轉讓予近親是一個合法的途徑來購買物業和節省稅項。 港府自2013年實施雙倍印花稅和2016年起對購買多個物業的業主收取15%的從價印花稅以來,就有許多聯名契約的業主相繼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