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頭磡邨10大優點

首 幢 落 成 的 相 連 長 型 大 廈 是 大 坑 東 邨 東 輝 樓 , 於 一 九 八 六 年 三 月 落 成 , 而 最 後 一 幢 落 成 的 相 連 長 型 大 廈 是 翠 屏 邨 翠 樟 樓 , 於 一 九 九 四 年 十 月 落 成 , 由 一 九 八 六 至 九 四 年 間 , 全 港 有 八 十 七 幢 相 連 長 型 大 廈 落 成 。 涉及的地區包括葵青區的青逸軒、青宏苑、青雅苑、海悅花園、青泰苑、長發邨及青衣邨;黃大仙區的富強苑、啟德花園、黃大仙下邨及橫頭磡邨;北區的祥華邨;荃灣區的尚翠苑、立坊、名逸居、關門口村、楊屋村、東亞花園、荃昌中心、荃灣花園、豪輝花園、樂悠居及爵悅庭,以及大埔區的宏福苑及太和邨。 樂富站啟用初期,由於當時橫頭磡邨正在重建,故此它的使用量在通車初期一直偏低,直到1983年橫頭磡邨重建完成、以及1985年樂富中心落成後客量才逐漸上升。 現時本站主要服務對象均為附近居民、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以及在與車站鄰近房屋署上班的職員。 相連長型L款全港只興建4座,更是相連長型大廈中唯一不作出售的型號。 這款樓宇中橫頭磡邨(宏光及宏顯)及大窩口邨(富平及富秀)各佔2座。 外型呈「L」字形,整座樓宇大部份位置皆設有開放式走廊,每層設有12個單位。 直至1970年代末,政府开始为徙置大厦进行重建工程,而本邨的重建工程于1970年代后期开始。

探員發現單位內血漬斑斑,女死者面朝天,身中數十刀,頸部遭劈至幾斷,喉嚨割開三吋傷口,鮮血激噴周圍,大批家具染滿血漬。 兩名各自經歷失婚的男女,分別帶着自己的女兒,重組四口之家,但丈夫埋怨妻子「親疏有別」,只疼錫自己親生女,夫婦常為此而家嘈屋閉,而丈夫因血糖過高致一個星期「冇瞓覺」,以致情緒「火山爆發」,昨晨在寓所與妻為照顧女兒「大細超」問題起爭執,丈夫失控下執起菜刀一刀割斷妻子喉嚨放血,復亂刀狂斬妻子洩憤,單位濺滿鮮血。 疑兇在警員破門入屋時,疑畏罪由十樓躍下自殺身亡,一對女兒淪為孤兒。 L L 2 型 也 是 一 款 從 未 真 正 出 現 過 的 樓 宇 , 外 型 呈 V 字 型 , 其 設 計 一 翼 是 長 , 一 翼 是 短 , 長 的 一 翼 設 有 三 條 升 降 機 槽 及 表 房 等 , 並 有 七 個 單 位 。 短 的 一 翼 只 有 五 個 單 位 , 其 中 一 個 位 於 轉 角 處 的 B 型 單 位 呈 鑽 石 形 設 計 。 位 於 中 央 的 一 隻 翼 有 六 個 單 位 , 三 個 單 位 為 一 組 , 其 中 一 組 設 有 一 條 樓 梯 緊 貼 一 個 B7 型 單 位 而 建 , 另 一 組 則 不 設 樓 梯 , 把 空 間 撥 入 一 個 C5 型 單 位 。

橫頭磡邨

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橫頭磡邨 黃大仙原名「竹園」,因為在區內有一座赤松黃大仙祠,香火鼎盛、善信眾多,於1969年政府設立市區民政處而命名黃大仙。 樂富站設有2個車站出入口,一個位於大堂的尾端的A出口,連接樂富邨及公共運輸交匯處等地方;而B出口則在後期因應樂富中心(現為樂富廣場)工程於1991年啟用,連接樂富中心二期。 車站共設有3條扶手電梯連接大堂及月台(其中一條會在非繁忙時間暫停使用),並設有1部升降機及1條樓梯連接月台及大堂。

橫頭磡邨: 黃大仙 Wong Tai Sin中橫頭磡邨 Wang Tau Hom Estate附近的巴士個車站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現時橫頭磡邨中間部份,原址是1903年建立的晒魚石華人墳場,亦稱為新九龍4號墳場,政府限令1949年遷走所有墳穴。 )是居屋屋苑,由房委會總建築師(3)設計,於1991年至2001年期間落成。 橫頭磡邨 當中德強苑及富強苑因鄰近廣播道豪宅區,是樂富/橫頭磡綠表市場成交價最高的屋苑,也是九龍以至全香港綠表最高成交價最高的屋苑之一,未補地價每實呎成交價超過一萬港元。

1970年代有較大規模的彩雲邨,及後富山邨建成後,由於土地供應有限及舊邨老化失修,政府開始拆卸及重建舊屋邨,新建的屋邨只有1980年代的竹園南邨、1990年代的鳳德邨及2020年代的啟鑽苑第一期,目前黃大仙區有23個公共屋邨。 黃大仙區有超過85%居民都是住於公營房屋,包括公共屋邨、租者置其屋屋苑、居者有其屋屋邨、私人參建居屋、房協居屋、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屋苑、或由政府興建的自置樓宇。 港英政府於1968年設立民政處,翌年(1969年)發表《民政主任工作檢討報告書》,決定加強地區之間的溝通,將香港島分為4區、九龍6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旺角區、油麻地區、九龍城區及觀塘區),而新界則分為7區,黃大仙區正式成為香港地區行政區之一。 1957年港英政府強行清拆竹園鄉,東九龍的主要鄉村組成「九龍十三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爭取合理賠償及安置,唯政府不顧民情,派出軍警強行清拆,並將部份鄉民遞解出境,更引發中英兩國外交風波。 橫頭磡邨 最後在英國國會議員斡旋下,政府作出讓步,以換地方式收回私人土地,對受影響農戶除按農作物種類賠償青苗費,按開荒時間給予每平方呎最高六毫的開荒費外,更編配徙置區舖位以轉業維生,廠戶則編配徙置工廠大廠單位繼續經營等,事件才得以平息。 12月29日,鄉民接納建議將組織正名為「九龍十三鄉委員會」,1964年正式註冊為合法社團,其後因應社會環境變遷於1986年易名為「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繼續在區內活躍。 其中「類別」呢一格係用嚟說明個屋邨嘅用途種類,例如房委會租住屋邨、房協資助房屋-出租單位(下稱房協出租單位)同資助房屋-郊區公共房屋(下稱房協郊區公共房屋)淨係用嚟做出租用途;房委會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下稱租置計劃屋邨)就同時提供出租同出售用途;房委會中轉房屋淨係臨時提供畀未符合住公共屋邨資格嘅人。

  • 由 於 省 去 了 一 個 B1 型 單 位 , 原 露 台 的 空 間 撥 歸 鄰 近 的 單 位 , 令 鄰 近 天 台 花 園 的 另 一 個 B1 型 單 位 的 露 台 面 積 增 加 一 倍 。
  • 電 表 房 及 垃 圾 房 設 於 與 中 央 一 翼 連 接 之 處 , 兩 翼 中 央 部 分 採 用 開 放 式 走 廊 設 計 及 各 有 一 條 樓 梯 , 設 計 跟 L 1 型 幾 近 無 異 。
  • 去到2020年4月為止,香港總共有251個公共屋邨同超過85萬個單位。
  • 當局明日(9日)會在黃大仙橫頭磡邨宏禮樓、深水埗欽州街1-9號昌遠大厦、粉嶺綠悠軒第6座增設流動採樣站,服務對象為須接受強制檢測的當區居民及工作人員。
  • 而鳳禮苑、鳳鑽苑、慈愛苑、慈安苑、嘉強苑及富強苑於1990年代相繼落成。
  • 另 一 方 面 , 相 連 長 型 最 高 只 有 廿 六 層 左 右 的 設 計 , 也 與 一 , 二 型 徙 廈 重 建 區 有 關 。
  •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呎,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除此之外,在屯馬線通車前,本站是最鄰近九龍城的車站,因此也有部分九龍城的居民選擇步行前往本站搭乘港鐵,但須沿聯合道步行15至20分鐘才能到達。 隨著屯馬線的全線開通,九龍城的居民開始選擇以屯馬線的宋皇臺站前往其他各區,相關的人流因而減少。 現時,樂富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銀行等零售業,以及自助服務設施,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 大堂售票機旁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 中午時份,來到馬仔坑公園,離鄺嘉仕平日練間歇跑的穎竹街不遠,回頭俯瞰,方知我們朝獅子山進發,邊走邊說故事,已繞了黃大仙半圈有多。 鄺嘉仕讀工科中學,讀書時沒研習傳統中西史科,但透過學校的社會科學學會,從社區開始追尋,繼而愛上歷史,長大了從事社會研究,至今超過二十年。 橫頭磡邨 每到一處,鄺嘉仕總會侃侃而談,例如政府聲稱仿效首爾清溪川活化的啟德河,「二戰之後,河就是社區發展分界」,我們跟隨歷史軌跡,沿河穿過新蒲崗,本該抵達慈雲山鳳德邨竹園邨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的舉辦地點東啟德遊樂場,但採訪那天碰不上勝會(今年因疫情取消),於是我們直往大磡村,走上那條每有大車經過就微微震動的鐵皮天橋,橫越龍翔道,向鳳德邨和竹園邨進發。 他舉例「慈雲山鳳德邨竹園邨潮僑街坊盂蘭勝會」,名字「水蛇春咁長」,包含六十年代落成並於九十年代重建的慈雲山邨,以及現存的鳳德邨和竹園邨。

橫頭磡邨: 商場

早在1926年天主教會「安貧小姊妹會」已開辦聖若瑟安老院,是香港首家獨立建築的安老院。 1950年政府在鑽石山撥出一塊土地給「東華三院」以換取其市區義山土地供發展用途,東華將原位於柴灣、何文田、牛池灣、茶果嶺等義山的骨殖遷葬鑽石山,於山頂設置「東華義塚」供總理行春秋二祭。 1973年再獲撥地興建鑽石山殯儀館,於1977年正式啟用。 橫頭磡邨 1979年10月1日,地下鐵路修正早期系統通車,成為香港最早擁有地鐵車站的四個區之一。 1958年9月,政府完成於九龍灣的填海工程,把啟德機場南移,在原有位置興建了新蒲崗工業區及太子道東。 1981年政府推行《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每區設地區管理委員會及區議會。

兩 組 單 位 各 設 有 光 井 , 共 有 一 道 走 廊 連 接 兩 端 。 因 此 L 3 型 共 有 三 條 樓 梯 , 以 L 3 型 第 五 款 設 計 而 言 , 整 幢 大 廈 佔 地 八 十 五 米 乘 三 十 五 米 , 適 合 面 積 較 大 的 地 盤 興 建 。 由 最 外 兩 翼 說 起 , 大 廈 內 共 有 四 條 升 降 機 槽 , 以 兩 條 為 一 組 出 現 , 緊 貼 著 C 1 型 單 位 而 建 , 升 降 機 槽 旁 設 有 一 個 光 井 , 供 C 1 型 單 位 的 窗 戶 通 風 之 用 。 電 表 房 及 垃 圾 房 設 於 與 中 央 一 翼 連 接 之 處 , 兩 翼 中 央 部 分 採 用 開 放 式 走 廊 設 計 及 各 有 一 條 樓 梯 , 設 計 跟 L 1 型 幾 近 無 異 。 L 2 型 橫頭磡邨 是 一 款 從 未 真 正 出 現 過 的 樓 宇 , 在 一 九 八 四 年 黃 大 仙 下 邨 重 建 的 草 案 中 曾 經 出 現 過 , 位 置 大 概 在 今 天 的 龍 和 及 龍 滿 樓 的 位 置 。 L 2 型 的 設 計 , 就 像 是 把 兩 座 L 1 型 「 併 合 」 起 來 一 樣 , 不 過 「 併 合 」 之 後 相 連 位 置 的 四 個 尾 端 單 位 被 刪 除 , 故 此 兩 幢 大 廈 的 走 廊 可 以 連 起 來 , 形 成 L 2 型 大 廈 。 L 2 型 每 層 設 有 廿 四 個 單 位 , 內 部 設 計 跟 L 1 型 大 致 相 同 , 共 有 八 條 升 降 機 槽 及 四 條 樓 梯 。 以 L 2 型 第 五 款 設 計 而 言 , 整 幢 大 廈 佔 地 一 百 一 十 米 乘 廿 二 米 。

外型是由2座相連長型第一款(其中一座是鏡射反轉)所合併而成、呈「品」字形(類似部份三座相連工字型大廈),整座樓宇大部份位置皆設有開放式走廊,不過相比第一款、刪除了合併位置的四個尾端單位,每層設有24個單位不等。 )係香港一條公共屋邨,喺九龍黃大仙橫頭磡近龍翔道,開頭廿六座喺1962年起好,由1979年到1990年之間重建,十八座新樓由1982年至1994年間落成,而家由佳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管理。 徙置大廈第12至14座率先於1980年拆卸,重建成樂富中心及上蓋的宏康樓、宏逸樓、宏旭樓及宏樂樓,並與地下鐵路樂富站上蓋的宏順樓及宏達樓於 年間落成。 另在1982年,即重建初期,在19至20座及8至9座之間的空地加建宏暉樓及宏暉中心。 總 括 而 言 , 相 連 長 型 是 具 有 靈 活 性 的 設 計 , 而 且 規 模 較 細 , 較 適 合 市 區 的 地 盤 。 它 們 在 設 計 上 最 高 的 層 數 都 是 廿 十 多 層 左 右 , 又 是 長 型 的 設 計 。 部 分 層 數 較 多 的 相 連 長 型 大 廈 設 有 天 台 花 園 , 一 般 而 言 , 廿 四 至 廿 七 層 或 以 上 的 相 連 長 型 大 廈 設 有 天 台 花 園 。 天 台 花 園 位 於 大 廈 最 高 的 一 層 住 宅 層 , 出 現 於 大 廈 翼 子 的 尾 端 。 以 標 準 的 L 1 型 計 算 , 兩 翼 尾 端 各 剔 除 三 個 住 宅 單 位 , 包 括 一 個 固 定 設 計 的 B1 型 單 位 及 兩 個 尾 端 組 合 單 位 , 並 把 這 些 空 間 改 為 天 台 花 園 。

橫頭磡邨: 出發于saint Honore Cake Shop 聖安娜餅屋, 沙田 Sha Tin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相連長型L2款並沒有興建,比起第二款、更是從未實際應用,亦沒有真正出現於任何房屋項目的擬建方案。 橫頭磡邨 這款樓宇外型呈「V」字形,類似呈135度展開的新長型大廈。 整座樓宇大部份位置皆設有開放式走廊,大廈中間更設有一個B型鑽石形單位,每層設有12個單位。 首批落成的相連長型大廈是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石硤尾大坑東邨東輝樓,於1986年3月落成;而最後落成的相連長型大廈是觀塘翠屏(北)邨翠樟樓,1994年10月才落成,翠樟樓更是唯一一座樓宇落成時已全部單位皆安裝鋁窗的相連長型大廈。 相連長型大廈於1984年發表,其樓宇設計,外觀較長而窄(類似特別設計工字型大廈),加上設計較靈活,亦能夠隨意變更樓宇高度(由8-27層不等)及翼尾單位類型以節省樓宇佔地,所以這個樓宇設計經常採用於徙置大廈的重建工程、面積較小的地盤及受高度限制的地盤,所以相連長型的樓宇大多數於樂富、黃大仙、深水埗及葵涌等地找到。

橫頭磡邨: 相連長型第一款

相 連 長 型 的 設 計 是 簡 單 經 濟 的 結 構 組 合 , 能 滿 足 不 同 建 屋 計 劃 的 限 制 , 以 細 少 的 規 模 、 富 彈 性 的 外 型 來 配 合 狹 小 地 盤 的 發 展 , 是 一 款 專 為 市 區 而 設 計 的 樓 宇 。 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區內首間醫院,其後「東華三院」於1965年創立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主要服務老人,現時已發展成一所康復醫院。 橫頭磡邨 「嗇色園」在建立初期即開設藥局贈醫施藥,1980年擴建的醫藥局落成,增設西醫診所,而在1998年啟用的嗇色園社會服務大樓更設有護理安老院、西醫及牙醫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等。

另 一 方 面 , 相 連 長 型 最 高 只 有 廿 六 層 左 右 的 設 計 , 也 與 一 , 二 型 徙 廈 重 建 區 有 關 。 因 此 , 能 提 供 不 同 高 度 變 化 的 相 連 長 型 就 在 以 上 的 屋 邨 大 量 出 現 。 在 很 多 一 , 二 型 徙 廈 重 建 橫頭磡邨 區 都 會 找 到 相 連 長 型 , 如 黃 大 仙 下 邨 , 東 頭 邨 , 橫 頭 磡 邨 , 大 窩 口 邨 , 大 坑 東 邨 , 李 鄭 屋 邨 , 翠 屏 邨 都 建 有 不 少 的 相 連 長 型 。 八 零 年 代 初 踏 入 一 , 二 型 徙 廈 重 建 的 高 峰 期 。

橫頭磡邨: 黃大仙 Wong Tai Sin中地鐵公交路線最靠近橫頭磡邨 Wang Tau Hom Estate車站

香港經濟屋宇會:原本起同管理大角咀葛量洪夫人新村,之後因為起西九龍走廊,1977年1月1號開始部分單位要由政府接管同拆卸。 直到1980年代淨低嘅單位都因應房協「市區改善計劃」而拆咗,呢啲單位而家嘅位置係喺房協頌賢花園,喺1988年落成。 橫頭磡邨 相連長型第二款是以相連長型第一款為藍本,並沒有興建;房署原擬將此型號樓宇設計應用於黃大仙下邨二區,但因原有大廈住戶遷出計劃延誤,適逢和諧式大廈設計推出,而當時樁基工程仍未展開,最後改為建造和諧三型大廈。

當局明日(9日)會在黃大仙橫頭磡邨宏禮樓、深水埗欽州街1-9號昌遠大厦、粉嶺綠悠軒第6座增設流動採樣站,服務對象為須接受強制檢測的當區居民及工作人員。 東涌映灣園聽濤軒第15座(除1樓以外)及第16座上榜,料因36歲女保安在該兩幢大廈工作所致。 香港電台電視部-《獅子山下》:1970年代的連續單元劇,重建以前的橫頭磡徙置區第24座作為曾於背景,而橫頭磡正位處獅子山之下。 橫頭磡邨最後兩座徙廈第23、24座於1991年拆卸,同年樂富中心、地鐵樂富站上蓋的六幢樓宇改屬樂富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