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北都會區詳細攻略

北部都會區作為政府未來重點發展區域,以創科作為經濟引擎,是一個範圍覆蓋由西至東的港深口岸經濟圈。 其中由信和置業、嘉華國際及中國海外聯合發展的錦上路站柏瓏I,未來正正佔據北部都會區所帶來的優勢,項目由4座住宅大樓組成,涉及715伙,戶型介乎一房至三房,實用面積由339至769方呎不等,主打一房及兩房,佔全盤單位約84%。 《發展策略》提出以5個新鐵路項目作為交通手段,連接洪水橋、流浮山及新田等多個新發展區,以減低區內的往來成本。 葵涌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大多由1964年至1970年代中發展,部份在1991年至2008年重建。 至於華富邨,同樣是以類似衛星城市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公共屋邨的形式發展,落成初期交通不足,而且遠離市區,需要大量宣傳吸引市民遷入。 新界北都會區 中原地產副區域營業董事蔡世鵬表示,錦上路站屬未來北環線的總站,加上政府將預計投放2萬億發展基建,就業人口高達65萬。 另外伴隨港鐵屯馬線已全面開通,新界的住戶可以更快捷地出入九龍及港島各區,甚至往返內地,以及國際機場。 由於上述項目涉及方艙醫院,新地策劃總監劉志遠強調,集團並沒有因向政府借出土地興建方艙醫院協助抗疫而換取建屋意圖。 葵涌的歷史最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時設立的「葵涌海澳」,其東面為官富巡檢司,西面則為屯門海澳。 正德年間,正值歐洲大航海時代,往東方發展的葡萄牙王國在屯門地區建立葡属屯門殖民地,亦曾滋擾「葵涌海澳」一帶,直至屯門海戰被明軍擊退為止。

促進安樂村工業區功能轉型並增强其創造工作職位的能力,改善職住平衡將策略性地增強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區位優勢 新界北都會區 。

現有九個新市鎮依發展時間約可劃分為四代:首三個新市鎮荃灣、沙田和屯門的發展工程於1970年代初期動工;第二代的大埔、粉嶺/上水和元朗繼而於1970年代後期動工建設;第三代的將軍澳、天水圍和沙田之擴展部份馬鞍山的發展工程則於1980年代展開;而最後一個新市鎮東涌則在1990年代初開始發展。 新界北都會區 北部經濟帶接壤深圳,包括了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新市鎮及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多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是香港未來二十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葵涌於1960年代前甚少發展,直到荃灣衛星城市逐漸開發,住宅群擴展至葵涌一帶。

新界北都會區: 香港新市鎮

「雙城三圈」可被視為港深接壤地帶策略性的空間結構,完整覆蓋了深圳發展最成熟及發展動力最活躍的都市核心區和深港口岸經濟帶,以及香港境內城市建設資源正在高速匯集並擁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 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深圳前海與洪水橋,藉此契機提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並擴展至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帶,大幅度增加房屋及經濟用地,加強與前海的交通連繫。 作為新機場配套基建之一的青嶼幹線,途經葵涌、青衣一帶,令葵青區的社區面貌,起了很大的轉變。 新界北都會區 人口結構方面,大批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遷入的市民續漸老化,出現人口老化問題。 由沙田和屯門開始,差不多每個新市鎮都有刻意劃定的「市中心」區域(也有次一級區域的,如青衣和馬鞍山),集中所有最重要的市政設施,例如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法院、市鎮主公園、交通樞紐、大型商場等。

新市鎮,便作為了城市與經濟發展的一種工具,在政府的規劃下慢慢建立開來,以容納、分散市區過份擁擠的人口讓其有足夠的空間發展,並為重化工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用地。 前者是指一個新市鎮在房屋、就業、教育、康樂及其他社區設施方面均能滿足其居民的基本需要,從而減低其對舊社區中心的依賴及就業的壓力;後者則是指所建立的社區應該是由一個具備各種社會經濟背景和技能的人士構成的和諧社會。 不過,由於全球經濟環境改變,使到原先構想的自給自足社區模式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不少新市鎮的居民在就業及其他生活需要上仍依賴著市區,也引起了交通及其他的社會問題。 但由於觀塘鄰近牛頭角的寮屋區,可以吸引寮屋居民入住,同時拆卸寮屋和解決當時香港衛生問題。 加上地理位置方便移山填海發展工業用地,因此觀塘成為第一個新市鎮。 二十年代初,英國的城市面對工業發展帶來的問題,英國建築師荷畏特1898年構想出建立新一代市鎮提供鎮外有綠化地帶圍繞,稱為「花園城市」。 受着英國規劃概念的影響,仿效「花園城市」模式的住宅區亦於二十年代在九龍塘出現。 後來,英國新市鎮在設計和規劃上經過多番的改進,為香港日後發展新市鎮提供不少啟示。 但荃灣、沙田與觀塘一樣,同樣因為規劃不善,如工業用地鄰近住宅,低估車輛和貨櫃碼頭的貨櫃車交通流量形成交通擁擠。

林鄭月娥還介紹,目前其他鐵路項目正有序開展,她期待各個鐵路項目在下屆特區政府與不同持份者合作下全力推進,進一步完善香港鐵路網絡,支撐未來社會經濟發展。 新華社香港5月14日電(記者王茜)港鐵東鐵線過海段將于15日通車。 新界北都會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4日在出席通車慶祝典禮時表示,東鐵線將維港都會區與北部都會區緊密連接起來,香港南北兩個都會區將並駕齊驅、互相輝映,促進港深兩地進一步融合發展。

  • 但由於觀塘鄰近牛頭角的寮屋區,可以吸引寮屋居民入住,同時拆卸寮屋和解決當時香港衛生問題。
  • 初步估計,把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帶土地納入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範圍,可新增約 47,000至52,500個住宅單位供應。
  • 葵涌於1960年代前甚少發展,直到荃灣衛星城市逐漸開發,住宅群擴展至葵涌一帶。
  • 但隨著葵涌脫離荃灣區,區內亦多了屬於自己的公共設施,例如以「葵青」為名的葵青劇院。
  • 正德年間,正值歐洲大航海時代,往東方發展的葡萄牙王國在屯門地區建立葡属屯門殖民地,亦曾滋擾「葵涌海澳」一帶,直至屯門海戰被明軍擊退為止。

現時,政府把新界東北的粉嶺北、古洞北和新界西北的洪水橋劃為發展區,並展開了一連串的公眾諮詢,日後如有需要,會展開這些地區的開發工作。 東鐵線最早于1910年投入使用,由九龍經新界到羅湖,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一條重型鐵路。 東鐵線見證了香港鐵路一個世紀的蛻變,由初時的蒸汽火車、柴油火車,到八十年代提升至電氣化火車,並陸續引入各款近代列車。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全力開拓新界基建及配套,在「北都」及港鐵北環綫帶動下,發展商加快改劃區內用地發展;新鴻基地產率先就元朗潭尾濕地緩衝區等用地,現為方艙醫院、濕地緩衝區、棕地及醬油廠等用地,向城規會申建集住宅、學校及商業設施等綜合項目,並擬建三十六幢住宅、涉及近萬伙的大型住宅群,規模媲美沙田第一城。 香港1970年代工業發展蓬勃,吸引不少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單身男子來港打工,寄錢回鄉養家。 由於葵涌鄰近貨櫃碼頭,並有不少船務工場,加上工廠區內紗廠及其他工業,從而為他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 新界北都會區 部份南亞人為節省交通費,加上附近租金便宜,他們會合租一個單位,在葵涌與石籬交界的屏麗徑一帶聚居,慢慢形成一個社群。 香港的新市鎮由拓展署(現已合併至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規劃及開發,1973年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設立新界拓展署專責新市鎮發展,大舉發展新界。 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首先發展的三個新市鎮內,為180萬人提供居所。

而港鐵葵芳站一帶,連同附近葵盛游泳池、葵涌運動場、南葵涌賽馬會診所,當中包括兩個人流量極高購物中心:新都會廣場和葵涌廣場,亦儼如成為了葵涌市中心。 在都會區裏,由於土地用途多元且佈局緊湊,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以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 。 「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香港訂立與深圳在經濟、基建、民生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緊密合作的清晰方向,互補優勢,積極促進香港與深圳的融合發展,亦為北部都會區各個重點發展區提供了新的規劃發展方向和動力。 新界北都會區 「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包括了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新界北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

香港政府決定吸取觀塘的衛星城市規劃失誤,並配合香港的情況,決定1970年代初期重新在新界的荃灣、沙田和屯門發展衛星城市,以配合香港急速經濟發展所出現用地需求,紓緩市區人口壓力。 自1959年開始,香港政府在新界區大規模發展新市鎮(香港政府早期文獻稱為衞星城市),以應付香港人口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香港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香港居住環境。 現時的新市鎮即:荃灣、沙田(包括馬鞍山)、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上水、將軍澳、天水圍、東涌。 這些新市鎮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全面發展後,可容納人口約400萬。 新界北都會區 然而,政府目前不會進一步發展大型新市鎮,而是集中着重發展如啟德一類的中型新發展區和新界的新發展區。 )位於香港新界西南,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屬規劃署定義的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 葵涌可以再細分為上葵涌、中葵涌及下葵涌,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涌及下葵涌,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貿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涌一帶。

新界北都會區

過海段通車後,東鐵線將由目前的紅磡站延伸至金鐘站,乘客不用轉線即可往來新界東北和香港島,大大拉近了新界東北居民與灣仔北及金鐘的商貿和會展區的距離。 按最新公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七倍至120.56平方公里。 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到2035年,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準。 港深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能跨越「兩灣一河」(深圳灣、大鵬灣、深圳河)而相互連接,已經形成了「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新界北都會區 位於葵涌荔崗街11號、建於荔景山頂的浩景臺共有六座,以數字排列 ( 即1-6座 ),是香港多個夾心階層住屋屋苑其中之一。 林鄭月娥説,隨著屯馬線去年全線開通和15日紅磡至金鐘段通車,一個貫通東西南北的鐵路網絡將為香港市民帶來更大的出行方便。

新界北都會區: 葵涌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方案可以借助羅湖鐵路貨運場等相關鐵路用地及相鄰土地進行大規模住宅及商業發展,並供應約9000至10500個住宅單位。 初步估計,把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帶土地納入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範圍,可新增約 47,000至52,500個住宅單位供應。 貫通下白泥到尖鼻咀,以此帶動尖鼻咀/流浮山/白泥的沿岸發展接通港深西部鐵路沿線站點和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內已規劃的環保運輸系統 新界北都會區 。 197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工廠區內設紗廠及其他工業提供大量工作機會。 隨著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廠商將廠房北移至中國大陸,各類創意文化產業紛紛進駐空置的工廈單位,例如創意媒體100毛的工作室設於同珍工業大廈。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其中葵涌貨櫃碼頭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有大量公司在此設立辦事處,同時亦有不少公共屋邨及居屋。 東鐵線過海段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超過百年歷史的東鐵線將跨越維多利亞港,成為香港第四條過海鐵路。

可是當時香港政府對觀塘的衛星城市規劃帶有濃厚英國低密度城鎮色彩,根本未能配合香港高度用地需求。 基於這個衛星城市落成初期各有弊端,如工業混雜,互相干擾、住宅與工業區鄰近,理論上初期的衛星城市規劃是完全失敗的。 香港一向致力於保持其領導工商業中心的地位並發展為一個國際都市,而要達到此目標,土地及房屋發展與本地對空間和經濟增長的不斷需求必需互相配合。

新界北都會區: 荃灣豬肉檔ak爆紅 真面目曝光「生粉」失望話唔似

結果令政府要在7、80年代透過興建多條公路,例如獅子山隧道、呈祥道、西九龍走廊和機場隧道,才令困擾多年的擁擠問題得以緩和。 由於觀塘是位於九龍,並非位於新界,加上發展觀塘衛星城市時,根本未出現新市鎮一詞,因此政府把觀塘視作市區內的一個新發展區域,認為觀塘根本不屬於新市鎮之例。 不過社會上仍有不少人誤以為荃灣才是首個衛星城市,忘記觀塘也是衛星城市。 香港地鐵最初的兩條路線:觀塘綫和荃灣綫,就是將此兩個新發展區與香港傳統的心臟地帶中環連接。 政府將研究,以2條本地鐵路完善擴大後的新發展區的交通網絡,同時帶動鄰近土地開拓,釋放香港北部的發展潛力。 新界北都會區 以及3個跨境鐵路項目優化、增強及添加跨境連接的交通基建及通關安排,逐步擴大港深一小時通勤網絡的動態範圍,擴大兩地的連接面。 黃舜浣認為,上述項目透過濕地生態友善設計,致力減低物業發展對自然環境及濕地生態的影響;項目發展有三大重點,包括「職住平衡、重塑環境、支持再工業化」達至三贏局面,並配合「北都」及鐵路發展釋放土地潛力,為未來新田科技城工作人口建設家園。

加上政府亦於1970年代初興建葵涌貨櫃碼頭,使葵涌得以發展迅速。 本來屬於荃灣區一部份的葵涌,亦於1985年聯同青衣島分拆出葵青區,而城門隧道則成為往來新界東之主要幹道。 新界北都會區 由於當時香港島及九龍的土地經已飽和,故刻意選擇這個接近市區而又未被完全規劃的地點作出一連串城市發展規劃,以便紓緩香港島及九龍的人口。

研究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設置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上水北及文錦渡一帶的發展潛力,建設商住發展的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為港深緊密互動圈內的發展區居民提供更便利的轉乘交通,吸引居民選擇跨境就業。 北部都會區大概包括了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陸地面積約有30,000公頃。 在都會區裏,土地用途多元,佈局緊湊,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 政府在2021施政報告計劃提出了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區—「北部都會區」,透過加強深港合作發展,發揮國家發展戰略中的獨特優勢。 會以新界北部作發展核心,涉及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了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 葵涌由於原來屬於荃灣區,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本身並無像其他新市鎮般有稱為市中心的地帶。 但隨著葵涌脫離荃灣區,區內亦多了屬於自己的公共設施,例如以「葵青」為名的葵青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