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5大好處

在發展大灣區成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北部都會區應當把握機遇,努力成為連接港深兩地的樞紐,成為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標杆。 為此,在規劃上既要發揮香港的優勢,又要考慮與深圳發展的協調,用足用好兩地政策和資源。 換句話說,北部都會區要把港深兩地最好的政策都放在這裏,讓港深兩地的人員、資金、貨物、資訊等創新要素能最大限度地流動起來,讓北部都會區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形成深層互動,真正實現港深無縫對接、深度融合。 在此建設國際創科新城,關鍵是充分利用毗鄰深圳創科中心的區位優勢,做到真正與深圳融合發展。 北部都會區 深圳以及其所連接的大灣區城市,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有效率的製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 同時深圳的創科產業發展迅速,在很多領域上處於國內領先,並快速追趕國際最高水準的地位。 香港在新界北發展國際創科新城,發揮深圳河兩岸的制度組合優勢,與深圳已有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戰略互補,從而將創科行業的集聚效應最大限度地加以發揮,顯然是北部都會區成功的關鍵。 只有把創科作為新界北發展的主線,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才能有足夠的持續力和影響力,吸引國際高端人才、資金和資源。

北部都會區

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 北區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我們今日會同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詳細介紹都會區的規劃背景、總體原則、目標和行動綱領,讓社會各界進行討論,並發表意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於「北部都會區」有全新的規劃,惟強調不會替代「明日大嶼」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並強調該填海計畫會一如既往,甚至爭取提早在二〇二六年展開工程。 林鄭對於項目發展表信心,形容「明日大嶼」每一分每一毫用錢興建基建,現金流上是花了一大筆錢,但當他日商業地、私人住宅地、出售居屋時便可賺回成本。 她說,金融市場一直倡議政府發債,政府亦加大發行債券壯大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債市,特別是綠債,因香港是地區綠色金融中心。 發展新界北部都會區,可改善目前職住失衡的情況,甚至為香港開拓出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1997年5月頒佈、提及香港特別行政區之行政區域界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中,特有一段提及「深圳河治理後,以新河中心線作為區域界線。」在接近羅湖一段的拉直工程於2003年完成後,雙方在近羅湖的界線已依照新河道重新劃分。 然則在每四年一度更改的區議會劃界工作上,自工程完竣後一直未有隨着邊界的變更而作出修改,導致北區依舊以舊河道為界線,部分管轄的地方位於深圳市上,而港方新獲取的土地亦未被歸入北區範圍。 北部都會區 目前雙方皆未就該兩塊土地作出任何發展,仍處於綠化狀態,但2018年傳真社掲發廣東邊防部隊佔用沙頭角邊境禁區內一幅面積約兩萬呎土地最少6年,引起廣泛報導。

食物及衞生局也正研究增加建議的洪水橋醫院病床數目至2,000張以上。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社會應為落實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創造有利條件,她已督促相關政策局跟進發展策略多項關鍵工作,包括開拓更多土地、把部分政府部門搬進北部都會區、擴充和興建醫院等。 「」建設投資巨大,政府發行綠色債券之外,亦要考慮激勵多元投資主體參與都會區建設,尤其是中資企業過往在香港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港中資如央企、地方國企、在港上市公司等,是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同時,政府還可從資本市場、保險商和創新型融資渠道以及與中、外資企業合作補足發展所需投資。 政府與民間並可探索多種合作模式 ,一些創科基建項目可通過 BOT(興建-營運-轉移模式),提高「北部都會區」重要基建的建造及營運效率,避免以往建設進度落後、 造價高昂、預算超標不得不追加等弊端。 興建者即營運者,其在建設品質與成本控管上均可獲得較合理制約。 另外,引進民間資金可在不加重特區政府財政負擔情況下,加快政府基建步伐,提供更多公共服務,達至雙贏。

至於涉及稅款方面,9月份月錄得約4.45億,較8月近1.7億,按月升逾1.6倍。 按最新公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七倍至120.56平方公里。 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到2035年,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準。 北部都會區 促進安樂村工業區功能轉型並增强其創造工作職位的能力,改善職住平衡將策略性地增強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區位優勢 。 最後是港深東部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由於主要是生態保護,沒什麼重要經濟活動,因此不在此介紹。 中國科學家發現的新冠治療新藥在本周二(10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儘管按照「北創科」、「南金融」的佈局,又力求「職住平衡」的規劃設計,「創科」與「金融」之間的聯繫也應該是非常密切的。 這意味南北走向的交通連接必不可少,路軌交通系統也自然是最優先選項。 這並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主導整個發展過程,而是側重於創造一個有利於香港、內地和國際人才、企業、機構參與的一個創新科技產業生態平台。 工聯會議員麥美娟建議,政府發展「」時,必須做到「基建先行」,而非讓居民先搬入做「開荒牛」。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是大灣區的國際科創中心的引擎,只有引擎運行,周邊配套才可起動。 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林鄭月娥預計,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亦將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立法會今日繼續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多名議員就土地房屋供應不足,提出多項建議。 其中,有議員要求政府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亦有議員建議限制居屋轉售,將用家和投資者的市場分割。 發展局已在古洞北新發展區選定可發展綜合政府大樓的土地,政府產業署會於今年首季完成研究,敲定遷往北部都會區的政府辦公室。 房屋協會也率先配合,在位於粉嶺的北部都會區區域辦事處撥出空間,與數碼港合作成立全港第一個房地產技術共享工作室,今年內招募初創企業進駐。

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深圳前海與洪水橋,藉此契機提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並擴展至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帶,大幅度增加房屋及經濟用地,加強與前海的交通連繫。 政府將研究,以2條本地鐵路完善擴大後的新發展區的交通網絡,同時帶動鄰近土地開拓,釋放香港北部的發展潛力。 以及3個跨境鐵路項目優化、增強及添加跨境連接的交通基建及通關安排,逐步擴大港深一小時通勤網絡的動態範圍,擴大兩地的連接面。 北部都會區 為了科技發展能夠與深圳匹配,除了新田科學城外,面積22公頃的白石角科學園亦會大規模擴展,施政報告提出重啟馬料水填海,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騰出現址,合共提供88公頃新土地,大部分用於科學園擴展。 粵港澳大灣區的首要任務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層面的策略。

北部都會區: 相關文章

以目前的政府架構,筆者擔心,如不作重大深切的改組,項目實在難以推行。 最近政府透露的政府重組方案,其中與發展相關的環節只是簡單把「運房局」分拆為「運輸局」和「房屋局」。 筆者認為這個安排並不足夠,希望政府從頂層設計方面要認真重新整合調配。 北部都會區 筆者嘗試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香港長遠經濟發展的廣度、土地空間規劃的多維深度等多個範疇提出十個課題,藉此拋磚引玉,引發社會各界深化討論。

建議在香港與深圳的口岸區或邊境接壤處設立「深港特別通行區」,地點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通過特殊安排,方便國內任何一個省市與創科產業相關的機構和企業人員,自由出入該通行區,與港方人員進行通商交流而毋須走進香港的邊防區和關稅區。 林鄭月娥今日在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答問會時表示,發展策略要在20年內落實,土地開發程序必須大幅精簡,當局會向立法會提出修訂多條相關法例。 而為有效整合審批土地,當局會研究以混合模式發展創科用地,並考慮採用「雙信封制」招標方式批地予大型創科企業,吸引高端製造業和科研機構落戶香港。 作為本屆香港施政團隊的主要成員,李家超顯然清楚這一規劃的深刻要義。 他在政綱中提出,要以“北部都會區”為新的發展引擎和紐帶,與大灣區產生協同效應,積極參與及推動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落實河套區“一區兩園”等政策,開拓及帶動多元經濟。 港府預料會在深圳境內的羅湖站設立「一地兩檢」口岸,未來連同前往皇崗的北環線支線、高鐵、東鐵落馬洲支線及紅磡的城際直通車,本港將有6條跨境鐵路,當中4條會以「一地兩檢」方式過關,附了落馬洲支線外,毋須步行跨過深圳河。 北部都會區主張創新科技,作為本港新的經濟引擎,將重點布置在新發展區,有效引領創科經濟活動重心向北移,改寫過往南強北弱的歷史局面;同時,本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金融產業,仍在「維港都會區」繼續發展。 未來,香港將以「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發展,有效營造便捷宜居的都會生活。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這裡擁有多達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發展策略》把擬議的個別發展項目,與毗鄰的鄉郊和保育土地,創新地有機整合和提升為都會區,以期創造發展容量,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並同時優化環境,達致可持續發展,以迎接深化港深合作帶來的新機遇。 政府亦計劃興建北環線接駁西鐵線與東鐵線以至建設支線到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 發展局表示,除了《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外,新界北部仍然有大片未被開發的土地(包括從邊境禁區釋放出來的土地)可以考慮作為應付香港土地供應需要;特首梁振英在《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更提出,規劃署將會就新界北部的進一步發展進行規劃研究。 該項民意調查於2021年10月11日至18 日期間,以實體及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訪問939名現居於新界北部的居民。 在新界推展新發展區項目是政府中長期土地供應策略的重要一環,亦是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相鄰鄉郊地區,以及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分別為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民意調查記者會

從發展空間來看,“北部都會區”涵蓋陸地面積約3萬公頃,既能為多元化的商業活動提供場地,也能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還能舒緩香港土地房屋供應短缺的問題。 從地理位置而言,與深圳毗鄰的“北部都會區”讓香港有機會藉助其高科技產業優勢,使香港發展更加平衡,形成“北創科、南金融”的全新發展格局。 港深西部鐵路的走線圖顯示,流浮山站可接駁施政報告中提出興建的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擬沿海建6個站,包括下白泥、上白泥、流浮山及尖鼻咀站等。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議,於尖鼻咀至白泥建設約145公頃的海岸保護公園,設約12.5公里的海濱長廊,提供戶外生態康樂空間。 現時北區居民主要依靠使用率高企的鐵路及新界環迴公路進出市區;如使用新界環迴公路進出市區,僅有兩條通道可以選擇 —— 雞嶺迴旋處或大頭嶺迴旋處,一旦該處或公路上發生交通意外,將可引致全區交通癱瘓。 據2019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人口約31.4萬;隨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陸續推行,北區人口會持續上升,為該區帶來更大的交通壓力。 而且北區位處香港最北面,鄰近中國內地,設有多個邊境管制站,包括羅湖、文錦渡、沙頭角及香園圍。 為數不少的跨境貨車及私家車亦會途經北區前往香港各地,使北區交通更為繁忙。 大體而言上水市中心的商業活動更發達,而粉嶺則爲行政中心和工業中心。

  • 2020年8月,政府還在網上徵求意見,這是中央全會文件起草史上的第一次。
  • 相關的工程還包括上水迴旋處、沙頭角公路與粉嶺樓路及馬適路的十字路口改建工程。
  • 研究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設置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上水北及文錦渡一帶的發展潛力,建設商住發展的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為港深緊密互動圈內的發展區居民提供更便利的轉乘交通,吸引居民選擇跨境就業。
  • 粉嶺皇后山前軍營土地,原用作私立大學發展,後期港府將191萬平方呎改劃作房屋發展。
  • 洪水橋港鐵站2024年才開始動工,2030年才落成,洪水橋新盤2023年入伙,業主只是等地鐵便要等7年,還未計科技服務的發展成熟需時多久。
  • 張氏一直盡心投入公共事務,曾獲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選舉委員會委員、香港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也曾獲委任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上訴委員會委員和香港房屋委員會建築小組成員等。

而根據特首所言,兩個社區是香港一項賺錢的投資,由於兩個社區都是低碳中心,而全球對於綠色金融愈來愈重視,願意投資更多,所以相信建設完成後,投資回報可觀。 另外,建議可藉提升洪水橋╱厦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與前海隔灣呼應的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 目前,香港南部已有「維港都會區」,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林鄭月娥強調「維港都會區」不會因發展成熟,什麼都不做,目前最大的發展,是「明日大嶼」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並以此建設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她期盼「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香港南部及北部均有成熟都會區,兩者各有特色及擅長、互相輝映,並駕齊驅,促進未來發展。 在都會區裏,由於土地用途多元且佈局緊湊,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以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 。 北部都會區大概包括了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陸地面積約有30,000公頃。 在都會區裏,土地用途多元,佈局緊湊,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 82頁的《北部都會》,很多課題可以深究,例如財務安排、港深融合、保育、跨境交通、創科產業、農業發展、土地供應、興建住屋、兩地法規等等,今次只能聚焦小部份內容,也許將來會有下一篇,繼續發問。

筆者強烈希望港府加快落實、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建議秉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善用綠色金融及人民幣債券等金融工具,通過向社會發行綠色債券「北部都會區建設債券」等,在打造香港新增長極過程中,提升香港綠色金融中心優勢。 為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政府銳意指於現有新市鎮及擬議新發展區,大規模規劃房屋建設,把新界的元朗區及北區整合提升為都會區,並額外開拓600公頃用地,當中額外開拓用地料可興建16.5萬至18.6萬個住宅單位,有助完善北部都會區整體規劃。 上水存在的矛盾也成爲2010年後越演越烈的香港與內地矛盾的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對水貨活動的不滿情緒引發了2012年的「光復上水站」事件,上水與元朗及屯門等地出現的性質相近的社會矛盾也是日後的「香港本土化運動」乃至「香港獨立運動」的一個社會背景因素。 ),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79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 北面和中國廣東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

香港北部接壤深圳,擁有多個跨境陸路口岸,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所以「北部都會區」的願景,以包括元朗區和北區為主的一帶地方作重點發展。 這個計劃旨在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她在昨日的記者會上指出,目前各新市鎮和新發展項目均相對零散,「北部都會區」的概念是將之整全發展,並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 整個項目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職位數目亦將由現時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包括了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雙城三圈」可被視為港深接壤地帶策略性的空間結構,完整覆蓋了深圳發展最成熟及發展動力最活躍的都市核心區和深港口岸經濟帶,以及香港境內城市建設資源正在高速匯集並擁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 特首選舉丨外交部:祝福香港在新起點再創新輝煌

林鄭月娥談及港深緊密互動中形成的「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認為這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進經濟、基建、創科、民生、生態環境等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林鄭強調,不論是「明日大嶼」還是「北部都會區」都是綠色低碳社區,有很多環保項目,一有地出售就可以賺錢。 特首相信可為北部都會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盡量把「無地域限制、帶動就業機會」的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北部都會區。 貫通下白泥到尖鼻咀,以此帶動尖鼻咀/流浮山/白泥的沿岸發展接通港深西部鐵路沿線站點和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內已規劃的環保運輸系統 。 北部都會區開發之區域以香港北區(尤其是粉嶺、古洞、羅湖),以及元朗區北部為主。 洪水橋港鐵站2024年才開始動工,2030年才落成,洪水橋新盤2023年入伙,業主只是等地鐵便要等7年,還未計科技服務的發展成熟需時多久。 但隨著北部都會區計劃落實,前地政總署署長劉勵超表示,當局可能至今仍無法估算究竟有多少居民受收地影響,如果不做好安置和賠償,爭議都會陸續有來。 ,建議構想甚多,「研究可行性」這組字眼充塞整份《北部都會》。 在「北都」發展下,發展商加快改劃區內用地,其中,新地月初就元朗潭尾濕地緩衝區等用地,申建9940伙後,最新該公司夥拍置地合作發展的元朗石湖圍項目,最新再遞交新發展方案,並細分兩期發展,合共申建28幢住…

綠惜地球指,北部都會區面積相等於30個明日大嶼,憂計劃犧牲附近的魚塘、濕地、綠化地帶等生態環境;綠色和平則批港府不切實際,地球之友亦對港府傾向填海造地表失望。 聯和市場主體建築是聯和墟的地標,其街市業務在2002年結業,後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自2011年起以短租形式先後租予多個非牟利團體進行回收及社區工作,目前由地政總署以1港元象徵性租予「健康行動」團體進行環保回收及展覽用途。 北部都會區 2016年底政府將聯合市場主體建築加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方案評審結果將於2018年上半年公布。 在2018年3月7日下午放工高峰時段,上水多條道路出現嚴重擠塞。

另一方面,位於天水圍濕地公園旁的新盤樓花項目,最新一期已整裝待發,項目位於濕地公園路1號,預計關鍵日期為2022年6月30日,樓花期較短。 最新第二期將提供388伙,已獲批預售,亦即將於11月內推出。 2020年8月,政府還在網上徵求意見,這是中央全會文件起草史上的第一次。 這樣操作之目的,是實現「頂層設計與問計於民的結合」,是中國式民主的具體表現。 筆者亦多次在專欄表明,「新香港人」及內地買家對本港樓市趨之若鶩,上述數據屬本人論述的「反響」,而且明顯可見內地買家的入市「手影」。 本文章內容由 Bowtie 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不代表 Bowtie 立場,Bowtie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